近年来,随着人们自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肠镜已被越来越多人纳入健康体检的常规项目。 研究表明,直径超过2cm的腺瘤恶变率高达50%,多发性家族性息肉病癌变率可达100%,且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不少人做肠镜检查,吃了“大苦头”拿到报告,却发现自己看不懂,实在是令人困扰。 今天就让我们聊聊,肠镜报告应该怎么看。 一份合格的肠镜报告,除了个人信息栏以外,一般配有4张或以上的内镜图像,然后附有具体的镜检描述,以及最终的诊断结果,有时会注明是否取病理活检以及活检部位和数量。 //拿到报告该怎么看?//拿到一张肠镜报告首先要核对个人信息、报告时间,确保拿到的是自己的报告,明确报告医生,如果有疑问可以问相应的医生。 然后看下几张彩图,图片标注的是整个结肠关键部位,或者有息肉、溃疡、取活检、使用止血夹都会在图片上体现出来。 接着看镜检描述,如果看到“良好、清晰、光滑、柔软”等词说明都是正常的,如果看到“充血、溃疡、凹陷、白苔、息肉、隆起”等词说明可能有问题。 关键看诊断,大家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未见明显异常”,说明没有问题可以安心回家了。如果不是这句话, 则需要到门诊进一步就诊了。 最后,不要忘记看一下有没有取活检,或者息肉摘除,这牵涉到你是否要等取得病理报告后再去门诊就诊。 //有息肉要紧吗?//从广义上讲,任何突出于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均可称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为来源于黏膜的局限性隆起。肠息肉是肠道肿瘤性病变的一种,也是肠道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且95%以上的肠癌是从肠息肉逐步发展而来的。所以你说要不要紧? 但是也别先急着担心,息肉变癌的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0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早发现早治疗。 //什么是腺瘤性息肉?//肠息肉可以分成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 非腺瘤性息肉主要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这些多是良性的,切除与否取决于医生的建议及你的意愿。 腺瘤性息肉根据绒毛含量的多少可分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其癌变率的高低与其绒毛含量正相关,即管状腺瘤癌变率最低,绒毛状腺瘤癌变率甚至高达50%。 管状腺瘤虽然较少癌变,但不等于不会癌变,所以腺瘤性息肉都需要摘除。 //什么是息肉的“蒂”?//“蒂”可以解释为息肉和基底黏膜之间的细长连接。 有蒂的息肉就好比金针菇,无论息肉本身有多大,可以很容易摘除; 无蒂的就好比蚊子包,完全切除需要扩大范围。 目前国内通常采用以下两种分类法: 第一种是山田分类法,分为无蒂型(即山田I或II型)、亚蒂型(山田III型)、有蒂型(山田IV型)。 第二种也是目前我院内镜中心采用的分型方法。 根据息肉的形态分为I型和II型,其中I型又和山田分类法类似分为Is型(广基型)、Isp型(压蒂型)和Ip型(有蒂型)。 //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要紧吗?//异型增生就是细胞长得歪瓜裂枣,不正常。异型的越厉害,就越可能癌变。 在病理上根据腺上皮的异型增生的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度;或者将其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其中轻、中度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一般不用特殊处理,只需定期复查肠镜即可。 而重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需要关注病理报告对于病变切缘情况的描述。 如果切缘是干净的则问题不大,只需定期肠镜复查,如果切缘未明确描述或有肿瘤残留,则需要进一步治疗。 总的来说,腺瘤的大小、病理类型以及异型增生程度与大肠腺瘤恶变密切相关,不典型增生的程度最为重要。 如果息肉的数目≥3个、直径>1cm、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重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就要警惕警惕再警惕,尽早处理,密切肠镜随访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