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八洞村”名字是怎么来的

 湖湘地理 2023-07-23 发布于湖南


苗语地名·矮寨德夯


2020.NO.14

第一次因地名迷恋一个地方。

自带神秘光环的湘西

延绵的大山在云雾里翻腾,

山脚下吊脚楼零星散布

峡谷跌落的溪流缠缠绵绵,

那些回荡在大山之间的“得娅……得娅(阿妹)

吐露着初懵的爱恋……

  十八洞村的苗族古歌遗训

湘西,这片独特的地理空间,是湖南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湖南最为丰富的地名

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在这里创造出神秘的文明,也孕育出诸多奇特的少数民族地名。人们将周边的山水、民俗、工艺、悲壮的斗争历程及祖辈艰辛的迁徙之路等都融进生活的大山,留在一个个地名里。

在湖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语地名录》编撰出版之际,我们以“小湘西”的苗语地名为切口,试图读懂这些地名,找到一把打开神秘湘西的钥匙

  矮寨公路奇观,弹簧般的盘山公路

  有一种坪地叫

苗语地名里“排”“夯”“雾”“岜”

“排”字在诸多苗语地名里出现频率最高,它在苗语中指坪地,因此“排”在湘西苗语地名里可以跟多种词汇结合,组成无数新词,幻化出各种地名。“排兄”,阳光照射的坪地;“排达扣”,陶罐坪;“排粗”即茅草坪;“排比牙”则为梨子坪;“排达拉”,译为兔子较多的寨子,即兔儿坪。

矮寨排兄村(苗语:阳光照射的坪地)

  有一种冲谷叫

德夯苗寨(苗语“夯”即“峡谷,冲”)

的地名在湘西苗语地名中也是妥妥的C位。苗语的峡谷、冲,而在群山绵延的湘西,峡谷随处可见,也遍地开花。苗语“夯图瓦”,为樱桃树很多的峡谷;“夯送得”,是蜜蜂很多的峡谷;“夯林考”,是长有可以做粑粑吃的参天古树的峡谷;“夯松”,是虾子多的峡谷;“夯沙”,唱苗歌的峡谷;“德夯”,美丽的峡谷。

德夯苗寨(苗语“夯”即“峡谷,冲”)

  有一种江河叫,石头叫

清水江(苗语的江河叫“雾”)

大多数地方,有水流的地方都会称之为沟、溪、水、江、河,而在苗语地名里,统称为“雾”。花垣县雅酉镇下水村,称为“夯雾”;沅水源头的清水江称为“雾苗”,凤凰县境内的乌巢河称之为“雾朝”,吉首境内的万溶江则称作“瓦溶雾”……

在这里,连“石头”都称为“柔”。

古丈县红石林(苗语的石头叫“柔”)

崖壁洞窟也是湘西常见的地貌,以此为名的地名繁多。苗语中崖壁洞窟叫“岜(bā)”,有穿洞“岜当”,苗王洞“岜王”,悬崖“垹岜”,白岩壁“岜果”,落石崖“岜扎肉”,落水崖“岜扎雾”。

在湘西,还有一种潭塘叫“函”:鬼塘称为“函衮”,干塘为“函卡”,小池塘叫“果函”,吐鱼塘名为“函刻苗”。

  五彩斑斓的文化内核

凤凰县的“营”地名(阿拉营镇天星古屯堡)

苗语地名也是一部五彩斑斓的文化史。除却山居环境的深深烙印外,苗语地名还跟历史文化景观相关。有民间工艺命名的地名,如花垣县的“上箕办”“下箕办”村。鼓舞文化渗透的地名:“引挪”苗寨,即为打鼓的寨子;花垣县的“补抽”,赶秋节在缓缓坡上荡秋千。

隧道都带“夯”字

此外,还有跟信仰相关的地名,如凤凰县木里乡的“柳和棍”,水井中有鬼;“肉寄带”,意为把小孩拜寄给大石头做干儿子,永恒好养。另外,与求雨避邪相关的龙神崇拜地名也很多,据统计,吉首、花垣、保靖、古丈、泸溪等地跟龙神有关的地名各有数十处。

苗族的历史是一部与自然抗争、反抗压迫斗争的历史,这类历史地名也在吉首、凤凰、花垣、古丈四县市中,以营、塘、碉、卡、屯、堡、盘出现。

苗语地名·十八洞村

湖南苗族有190多万人,散布在湘西吉首、花垣、凤凰、古丈、泸溪、保靖等地。在湘西广袤的大山里,地名也被他们赋予了山的性格

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那些散落在大山深处的地名大多都是苗语记音,时常让人揣摩不透。这些让外人看来无从下手的苗语地名,是苗族开疆拓土,融合壮大的佐证,记录着历史。

4月中旬,当我们以苗语地名为“向导”,循着那些熟悉的地方深入湘西,发现了跟以往不一样的新世界。

  十八洞村名字怎么来的?

花垣县十八洞村

到湘西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时,下过小雨,云雾从山脚升腾,一直淹没整个村庄。隔远看,群山中间的苗寨像挂在云雾之中。走入其中,鸟鸣阵阵,有种世外桃源的安闲。

2013年,这里成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首倡地,如今十八洞村已经换了新面貌。十八洞的“洞”不似我国东南和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称谓“洞”或“峒”,而是一个地理实体,源自高名山的“夜郎十八洞”。

十八洞村“网红”龙德成奶奶听地名专家唱山歌

十八洞村,一个只有15岁的年轻村名。2005年合并村寨时,这里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村名。“我们这里因为地形地貌原因,房屋不集中,每个苗寨几十户人,就将飞虫村和竹子村合并成一个村,方便管理。”77岁的杨东仕至今还记得,15年前,他们所住的梨子寨和飞虫寨、当戎寨、竹子寨一起合并成一个村时,大家僵持最久的就是到底叫“飞竹村”、“竹飞村”还是其他名字。“当时梨子寨和竹子寨属于竹子村,飞虫寨和当戎寨属于飞虫村,它们有很长一段磨合期。”后来,大家统一意见,根据村寨周边的自然特征,以“夜郎十八洞”来命名,才有了现在的“十八洞”村。

十八洞村民的生活

  德夯,湘西峡谷风景的代表

德夯苗寨

从十八洞出来,经319国道过排兄村,进入吉首市矮寨镇,这是一片的世界。细数矮寨带的地名不下20处,其中德夯最有名气。

是苗语中的峡谷、冲,也是湘西最具代表性的地貌特征。苗语称呼地名时习惯性用四字连呼连叫,德夯和矮寨,他们通常称为德夯矮寨或矮寨德夯。事实上,这两处地名也无法分开。

德夯苗寨

在苗语中,德夯是美丽的峡谷。因为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爬升的临界点,地理断层造成了壮丽的峡谷地貌。德夯大峡谷处在云贵高原与武陵山脉相交所形成的武陵大峡谷中段,是大峡谷自然风光最精彩部分。它的峡谷地质属寒武纪地质年代,高原台地边缘岩溶峡谷地貌,国际地质界称其为金钉子剖面。它甚至跟张家界风景名胜区互为孪生姊妹。但它属于石灰岩溶地貌,谷深幽长,比张家界多了几分婀娜之姿。如同俄罗斯套娃,德夯峡谷中又有小峡谷,大龙峡、小龙峡、高岩峡、大连峡、玉泉峡、夯峡、九龙峡等密布在群山之中。峡谷丛生又衍生出溪流密布之景,正因为如此,百余年来,这里先后创造了两个路桥史上的工程奇迹——“矮寨公路奇观世界第一悬索桥

德夯苗寨

我们在当地地名专家施云生带领下进入德夯苗寨。相对于其他历史悠久的苗寨,这个只有百多年历史的寨子稍显年轻。它是从峡谷山顶上搬下来的苗寨。施云生介绍,山顶上的寨子人口太多,耕地有限,村民时常将牛羊赶至谷底喂养,他们发现谷底有着肥沃的土地和水源,于是,住在山顶的人慢慢搬到谷底定居下来,形成现在的村落。

  吕洞山,藏着湘西苗族的信仰

吕洞山(图:保靖县人民政府网)

去吕洞山,需带着探秘心态前往。

每年九月初九,吕洞山迎来最神秘的时候。苗族人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吕洞山,参加一年一度的祭山仪式。古老的仪式集祭先祖、祭神灵、祭自然为一体,这时,苗鼓、苗铃一响,巴代雄们手执竹柝和蚩尤铃走上祭台,面色庄严肃穆,吟唱着苗族古老的歌谣。他们迈开有节奏的步伐,打着与神灵相通的手势。

对山的崇拜,是世代山居的苗族人代际传承的信仰。地处保靖县的苗疆最高峰吕洞山,则被他们视为至高无上的圣山,藏起了千百年来湘西的神秘过往。

吕洞村(图:保靖县人民政府网)

海拔1227米的吕洞山,既是一座山峰,又是绵亘苗疆300多平方公里的山系。初听山名,难免让人附会成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实则不然,在《清史稿》《苗防备览》等官方文献中,吕洞山名字的由来,是因其山体顶端被两个规矩的“口”贯通,在最高峰形似“吕”字。也有说法称“吕洞山”由阿婆山的别称“雷公山”变音而来。但作为苗族圣山,当地苗民则亲切地称它为“格剖格嬢(niang)”,意为“阿公山阿婆山”,也就是苗族“先祖的山”。

吕洞山下夯吉寨(图:保靖县人民政府网)

相传很久以前,苗族先祖蚩尤部落与外族部落发生战争,战败后,尤公部落不得不踏上艰难的迁徙之路。在经过七次迁徙之后,他们来到吕洞山分山而居。苗族先辈们围绕吕洞山巧妙地布下金木水火土五行苗寨(夯吉村为金寨、梯子村为木寨、吕洞村为水寨、大烽村为火寨、十字坪村为土寨)。在兵荒马乱之际,这五个苗寨恰好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默戎镇:沿焦柳线走进原生态苗寨

墨戎苗寨

  “默戎”,苗语中“有龙的地方”。该地名因村寨的河对岸有一处突出的石壁,形状像龙的鼻子和嘴巴,且常年水滴不断,取名“默戎”。当地苗民称之“巴默戎”,即我们熟悉的“龙鼻嘴”。

墨戎苗寨

默戎镇政府驻地在墨戎苗寨,这个有着湘西“小千户”之称的苗寨,是湘西古丈的南大门。不管什么时候,只有对了歌、喝了酒、击完鼓,才能进入其中。将近中午,从山里归来的村民放下背篓,掏出鲜笋,拿出鼠曲草准备做粑粑。这个季节,这些山野味道能吸引不少游客。进入墨戎苗寨,时光仿佛静止,穿苗服的人们慢悠悠踱步,戴老花镜的阿婆们坐在石板台阶上做苗绣,见游客靠近,她们挪挪身子,腾出一点点过道。

墨戎苗寨

跟其他苗族村镇相比,默戎镇有慢火车穿镇而过。焦柳线上的龙鼻嘴站和万岩站都落在该镇,串起了墨戎、吾恋、夯娄、夯吾、盘草等传统苗寨。

吾恋苗寨

进入牛角山头的夯吾苗寨,浮躁的心顿时安定下来。这是个被古阳河环绕的原生态古村落,寨子里木质吊脚楼沿溪流蜿蜒展开。苗语“夯吾”即“美丽的小溪边”,它曾是明代苗疆边墙之外的“化外之地”,因而完整地保留着苗族的风俗传统和一系列宗制。这里还留存着全国最大的苗鼓和尚未被汉语同化的纯正苗语。如果想探知苗族的神秘,去这里就对了。

焦柳线上的万岩火车站(苗语“吾恋”即万岩)

  凤凰:跟着“营”地名寻找历史

凤凰县沱江跳跳桥

在凤凰县11679条地名里,有不少带“营”的地名,它跟“南方长城”相关。这些“营”串起来的军事地名,折射出一部苗族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史”。

凤凰古城堡拉毫营盘寨

“南方长城”,原是苗疆边城,是明清时期朝廷平息凤凰境内外苗族抗争的历史产物。它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竣工于明天启三年(1622)。明末至清嘉庆年间,湘西战事频频,苗民揭竿起义,摧毁了苗疆边墙。1795年,乾嘉苗民起义爆发,清朝在镇压苗民起义的同时,又在边墙旧址修筑新防线。凤凰厅同知傅鼐向朝廷奏请,在凤凰境内沿明代遗址修复边墙。尔后又向北延伸,在凤凰厅城四周及至麻阳岩门、泸溪狗爬岩修筑围墙、碉楼、关门、栅栏、哨台等。形成了一条由1176座(其中凤凰境内有848座)汛堡、碉楼、屯卡、哨台、炮楼、关门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南方长城”面对以凤凰腊尔山为中心的苗民聚居地,略呈弧形,南起与铜仁交界的亭子关,经王会营、黄丝桥、落潮井、浪中江、鸭浪营、宜斗营、乐豪、全胜营……一直到保靖的涂乍河边止,逶迤190多公里。它把湘西苗疆南北隔离开,以北为“化外之民”的“生界”,规定“苗不出境,汉不入峒”,禁止了苗、汉之间贸易和文化交往。

拉毫营盘寨

明清以来,苗疆长城不断遭到破坏,而今只能看到时断时续的城墙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但是,凤凰山、凤凰营、鸦拉营(阿拉营)、得胜营、旧司坪汛、拉毫营盘等跟“南方长城”有关的地名却得以保留下来,提醒人们记住这段历史。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原来是客家人住的地方

边城茶峒拉拉渡

很多人对茶峒心生向往,来源于沈从文的《边城》。

花垣县茶峒(现边城镇),是“一脚踏三省”的边境。它与重庆市秀山洪安镇、贵州省松桃的迓驾镇一江之隔,在100多米宽的清水江面上由“拉拉渡”连为一体。这个静谧的古镇,尽管被杭瑞高速、319国道“包围”,汽车每天奔驰而过,可它每天仍是被清水江边的闹腾惊醒。

边城茶峒拉拉渡

历史上的茶峒地理位置特殊,古驿道和清水江水路贯通南北西东,是古代中原通往大西南的咽喉之地。清嘉庆八年(1803)始建茶峒古城时就曾在此设军事机构永绥协,由协台率重兵驻守。在水运时代相较于湘西其他地方的闭塞,茶峒因连通湖南、四川、贵州,成了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往来于此的很多生意人也选择在此定居。

边城茶峒拉拉渡

苗语里的“茶峒”,“茶”指汉人,“峒”是窝坨地(四周高中间鸟窝状的地形),即汉人居住的地方。在有着31.5万人口的花垣县,苗族人口占了总人口的77.3%,茶峒因为贸易往来,成为当地民族融合的窗口,自然成为客家人居住的地方。

边城茶峒拉拉渡

两百多年来,该地一直以茶峒为名。往上溯源,清嘉庆七年(1802)这里称“永绥办茶峒保”,1923年改为“茶峒乡”,1933年改为“茶峒镇”。在1934年春天,沈从文写《边城》时,它仍是茶峒。但2005年,花垣县根据沈从文《边城》一书把茶峒改名为“边城”。同年,茶峒与大河坪乡合并为新的“边城镇”,共辖19个建制村。茶峒曾是沈从文的边城,而今却成了边城的过往,即便如此,人们仍固执地称它为“茶峒”。

边城茶峒拉拉渡

  泸溪沅水边除了浦市还有盘瓠传说的系列地名

边城茶峒拉拉渡

湘西地名·浦市

沅水从南往北流过来,到浦市拐了个大弯。这个离泸溪县城20公里的千年古镇,自宋以来就是湘西地区的重要码头,到明清时它已成为苗疆边陲商贸的一朵奇葩。

浦市镇浦溪河出沅水口,这也是“浦市”地名由来的假说之一

旧时浦市是湘西通往外界,连通水路和苗疆古驿道的枢纽,也是通达川黔的重要驿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外省商人纷纷来此设铺建屋。浦市一时间繁华无两,不过两平方公里的街区分布着三街四十五巷,六座古戏楼,十三省会馆,五十多家有着高封火墙的窨子屋,七十二座寺庙道观,九十多个作坊,二十四座通江码头。

沅水在泸溪县浦市镇拐了大弯

浦市作为地名,由来已久。是南方极为常见的地名用字,它跟民族历史、地理有关。周振鹤、游汝杰在《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提及,“''音近义同,很可能都出于古越语的同一个词。但刘云给了另一种解释,他带我们走向浦溪河并入沅江的出口,浦市地名也许因浦溪而来,因为它处在浦溪出口。浦市地名的来历或许有很多提法,但它始终跟水有关,因水而繁华成市。

浦市镇的老建筑

在泸溪县城和浦市之间,盘瓠和辛女的神话故事演化而成的地名也沿江密布。古时期高辛帝的女儿辛女和神犬盘瓠结为恩爱夫妻,生下6子。可有一天儿子们得知父亲是神犬,将其杀害。辛女悲痛欲绝,四处寻夫未果,最后化成了沅水边的望夫石。

沅水中上游泸溪县境内的盘瓠辛女传说流下了不少地名。

地名专家张宗南介绍,从县城往浦市方向3公里左右,该神话里提及的地点大多成为沅水沿线的地名。将盘瓠引到山冲的地方,称为引狗冲,现演变为引家冲。6兄弟打死盘瓠的地方,叫打狗冲;将盘瓠拖下山撂在坨里,叫撂狗坨,现在称黄狗坨;盘瓠被抛到沅江上长潭,称为抛尸潭。除此之外,还有辛女搁置木船的悬岩坎石壁仙舟;放织布机床的岩孔机床岩;她荡船直下寻夫的八里长滩辛女滩,滩尾上的高岩坎狮子岩。另外,仙人屋”“辛女岩”“辛女溪”“箱子岩”“马嘴岩”“鹰嘴岩以及现在的刘家滩等都跟这神话有关。

湖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

湖湘地理  联合推出


+

触摸大地之美



往∣期回∣顾

姓陈的湖南人,请进!

湖南最好吃的螺

湖南米粉湖∣湖南人从哪里来

粑粑,我想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