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击的跳马,沉睡的明王陵

 湖湘地理 2023-07-23 发布于湖南

一座吉王府,半个长沙城。

明末,张献忠的一把火,吉王府被付之一炬,长沙城最后一代藩王退出历史舞台。

七代藩王的墓在哪里?一度是个谜。

数百年后的2010年8月6日,长沙县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展上传来消息:长沙明王陵已被确定在该县跳马镇。

彼时的跳马镇,一路向城市“进击”,离繁华越来越近,明王陵,依旧沉睡。

跳马乡明吉王王室墓群凤凰山墓地▼


发现:
仓促面世几锄头下去,带出一个王太子墓

从司门口往南20多公里,是一片丘陵夹杂着盆地的“特殊”地形,平均海拔约200米的山脉延绵,绿意抵挡住了高温的侵扰。这里是雨花区跳马镇的范围。

汽车穿过一片片葱茏的果木基地,停在一处山脚下一栋普通的平房前。屋后,有一口方形水井,覆盖着一块青石板,长约2米,宽0.9米,坑坑洞洞,不会滑脚,似乎天生就适合用来做井盖。

屋主人彭娭毑知道这块不起眼的“石头”的来历。这是一块石门,来自屋旁一座古墓。“我进去过,顶上是拱形的,都铺着青石砖。”彭娭毑双手拱在头上比划着。

那是大约18年前,村里修村级公路,彭娭毑屋旁的山脚,成了路基泥土的部分来源。一车车泥土被运走,一座被毁的古墓也重见天日。

青石砖四处散落,还有一块方形圹志,刻着“大明吉世妃饶氏圹志”9字。

当时,彭娭毑觉得,屋门口的这条小路也要顺便拓宽一下,还要留个沟渠通水到旁边的地里。她钻进这个土包里,和丈夫拖出了两块青石板,还有一些青石砖。青石板一块盖水井上,一块盖在沟渠上,再覆上泥沙。而那些青石砖,本在地底沉睡,如今却被安置在有着热闹人世烟火的厨房门洞位置。

跳马镇一村民家,盖在水井上的石板,原来是王陵的墓门▼

“跳马底下藏着'皇坟’”,早已不是个传说。在更早之前,当地就有墓志、青石砖等物件陆续现世。

上世纪50年代,“大明吉简王墓志”及圹志就在一户村民家的墙上找到——已被村民用来砌房。那之后,“当时的生产队又拖了几块石门、好多青石砖去建水库”。那是上世纪60年代末,村民龚某才10多岁,他记得,一些方形的石碑被用在卫生院里,当桌子。长条形的,被用来修建氨水池。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古墓里的厚重青石砖、石板,简直是大兴土木时能用到的最佳材料。

彭娭毑家附近,并非只有一座王陵。公公去世那会,她丈夫觉得,需要把父亲的墓好好修建。屋后是祖坟山,就建在这了。这次,他们又把底下的一个古墓挖开了。又有许多青砖和一块方形石碑被带了出来。这也是一块墓志,上面刻着:明吉王太子墓。

勘探:
183平方公里内调勘每一个山丘坡地

吉王,明长沙城的藩王。共传七代,延续166年。

长沙民间有云,“南门外四十八间皇坟”。彭娭毑屋子,便挨着其中一处“皇坟”,那里有三个墓地,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至少葬着一位王、一位王妃,还有一位3岁早逝的王太子。 直到2009年,考古人员在跳马找到明吉王7座陵园18个墓葬。这一发现,让长沙古城的藩王历史再次得到印证。

金锭上显示应为驻长沙的吉王的俸禄▼

明代藩王,是一个庞大而独特的存在。朱元璋称帝后,为“吸取宋元不建藩屏、王室孤立的教训”,便参照汉晋南朝之制,26个儿子里除太子及一个王子外,均封藩就国。第八子潭王朱梓封藩于长沙。

明长沙共经历了4代藩王,分别是潭王朱梓、谷王朱橞、襄宪王朱瞻和吉王朱见浚。其中吉简王朱见浚是明代长沙诸王中居国最久,也是唯一将王位传续了下来的一人。直到明末,张献忠攻入湖南,放火烧了吉王府,长沙城最后一代藩王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长沙博物馆·长沙跳马明代王陵吉简王墓志▼

时间倏忽过去数百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2008年5月,长沙市文物考古所和长沙县文物局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联合调查队伍,及当地文化站工作人员,一支16人队伍来到跳马。他们在一户村民家驻扎了下来,想要找到《善化县志》中记载的“吉府诸王墓,俱在善化八都”。

据考证,“善化八都”便是在如今的跳马。《长沙府志》记载得更详细,具体而言,吉简王墓:在关山。吉悼王墓,在关山。吉定王墓:在镇南山。吉端王墓:在大智山。吉庄王墓:在关山。吉宣王墓:在凤凰山。吉宪王墓:在钟祥山。

但因为古地名的变迁,史料中记载的这些地名已跟现在的称呼有些不一样,在跳马18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找到这些墓葬并不容易。“王室墓葬出于保密需要,只是个大致的描述。你眼前就是一个山脉,比如关山几十平方公里,怎么去找?”长沙县文物局局长戴正林带队参加了调研勘探。但头一年的两个月,“全面出击”的考古队员几乎“无功而返”。

1477年-1643年的长沙吉王府复原图。

图中建筑形式参考了北京故宫,据文献记载,

长沙吉王府与故宫的建筑布局、结构一致,只是规模小很多。

2009年9月,考古队员再次来到跳马,这一次,他们把地图贴在墙上,对着地图上的等高线每天端详琢磨。原始但有用的“洛阳铲”上阵了。调勘队员聘请当地的一些“技工”,对跳马境内的“每一条山脉、每一个山丘坡地”,沿山脊、山坡使用洛阳铲依次调勘、逐一排查。局部重点地区还开挖探沟。

4个月时间里,考古队员们几乎没有休息。七八年后,戴正林仍记得这个细节:山长满很深的柴草,柴草上爬满毛毛虫。调勘队长周银望身上钻进了毛毛虫,“痒得不行”,还没等到收工,他就跳进旁边的山塘,洗澡止痒。

这一次的辛苦没有白费。2009年12月12日,一份调查报告出炉:长沙明吉王陵墓找到!

公开的信息显示,7座明王室陵园内共计18座陵墓。陵墓分布在以跳马盆地为中心的四周山脉的半山腰,其涉及范围南北长9公里,东西宽5公里。是一处依明代藩王葬制建造的陵墓群。


守护:

七代吉王他们的故事,仍深藏于跳马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明长沙,亦是如此。吉王初封时,奏立王庄,占地3万多亩。万历年间,增加到4.6万亩。跳马大片农田亦可能为当时的王庄,田土均归于当时王府所有。

也就是说,7位吉王及眷属,仍是葬在自家的土地上。

“从长沙城往南,这里山脉绵长蜿蜒。”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先枢说。王陵的选址,一般都是选风水上佳之地,如山脉头部或地势较好、背靠山头、两侧有山丘延伸、前方视野开阔的风水佳地。

实际上,因明吉王墓葬群的发现属重大文物发现,根据有关规定目前尚不能主动发掘,因而陵园布局、墓葬埋藏及墓主身份需进一步探索。

而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这些墓葬“大多遭到一定程度破坏,保存状况较好的已为数不多”。

据《长沙县志》记载,吉端王墓毁于前清,“可能是有组织的破坏”。

根据考古调勘得知,一些墓葬毁于或部分毁于大跃进时期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吉简王,葬于关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修水库时,简王墓被挖,出土墓志等碑石。墓志有志盖和志石两块,均为青石,接近于正方形。志盖表面阴刻篆书“大明吉简王墓志”七字,四周阴刻龙纹和云纹。而志石上的大部分文字已经漫灭,难以辨认。

明王陵墓砖

与汉代长沙国王陵多用柏木“黄肠题凑”葬制不同,作为明代藩王葬制建造的陵墓群,墓葬多为券顶结构,青石砖块构成,陵园内的祀庙、享殿等一应俱全。前方竖立石龟驮负的墓碑,两侧还有排列的石人石马等。

陵园四周有界墙,为青砖垒砌或夯筑土墙,每处陵园范围较大,自成一体,同一代的王、后、妃及近臣、近亲在同一陵园内。

如此大规模的墓葬群,青砖石从哪里来?根据调勘结果,跳马范围内发现多处烧制大青砖和琉璃瓦的明代窑址,其产品与王陵构件吻合。王陵区范围内还发现有土筑城墙和夯筑基址,意味着这里作为仅次于帝陵的存在,曾驻有军队,守护王陵。

只是,数百年的“守护”,仍敌不过时间的侵袭。开荒建设、修房、修水利,甚至因为是风水宝地而新坟叠旧坟,都对王陵的保护带来威胁。

从发现18座王陵而启动保护的数年里,威胁最大的则是盗墓贼。安装监控,聘请附近村民巡视,区、镇、村24小时联动机制,仍有“土夫子”伪装成各类角色前来打洞,比如跟着采蕨菜等队伍上山,甚至说自己是考古队的,更多的,则是偷偷摸摸上山。

王陵仍在地下,七代吉王的故事也只在少量文献中存在。明代长沙藩王的传说,仍深藏于跳马。

   (为文物保护需要,本文涉及村庄及村民均隐名,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

与自然时序同呼吸

  

文字|吴雯芳

微信编辑|唐兵兵 

侯亚楠 杨怡(实习生) 

往∣期∣回∣顾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