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来源:太空安全 目录
一、概述 二、SpaceX系统发展历程01 SpaceX的业务布局(猎鹰火箭、龙飞船、StarLink星座、星舰)02 SpaceX的融资(权益融资、合同融资、债务融资)03SpaceX的资金去向(1、设施设备投资: 总部和火箭工厂的建设、卫星研制设施投资、分布于全国的5个区域办事处、 测试和发射系统复用拆卸设施、飞行测控中心、 新建发射场、龙飞船发射场租用;2、研发开支;3运营成本。) 三、Starlink商业模式分析 01 Starlink系统建设方案可行性 02 StarLink的典型服务对象(1.偏远地区的宽带接入;2. 通信运营商市场;3.航空和海事、铁路宽带;4.军用及政府市场;5.车联网;6. 企业宽带接入;7. 其他小众市场等。) 03 影响Starlink经济性的因素04 系统平均成本的低廉性05 Starlink系统市场分析 06 Space X的Starlink PCB供应链 07 Starlink竞争优势 08 发展风险 四、总结 一、概述
卫星互联网质疑的声音一直存在着,然而从0到1的过程往往都是这样的,一个跨世纪的创举就是在不断质疑过程中产生的。StarLink正在引领着美国霸占全球的通信市场,通过天基通信和传统陆地移动通信相结合构建全球数字化底座网络通信关键基础设施,并营造服务全球的通信网络。 卫星互联网将成为一个国家核心能力。随着深海战略和深空战略的探索成为科技强国重要举措,卫星互联网技术将改变传统的移动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将成为国家在全球通信领域部署核心能力,并可以服务全球数字化关键基础设施能力。地球上更多的地方需要网络进行覆盖! 2022年底,SpaceX 就获得了超过 100 万的 Starlink 互联网用户,到 2022 年底,他们现在每月 15 万,即每年 180 万。2023年2月份,SpaceX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Gwynne Shotwell 表示,SpaceX 的 Starlink 卫星互联网计划在 2022 年有一个“现金流为正的季度”,并将在 2023 年“盈利”。 2015年1月,马斯克宣布SpaceX将开展卫星互联网宽带接入项目。这一项目被命名为“StarLink”。Starlink系统从诞生之初便被各种各样的声音质疑,SpaceX正在用高速建设的Starlink系统以及地面试验来回应这些疑问。 截至2022年底,Starlink系统已发射有 4400 颗卫星和 100 万个订阅者,每年预测 15 亿美元收入。SpaceX 拥有 20,000 名员工的, SpaceX 每年的所有运营费用可能高达 40 亿美元。经国外测速网站Speedtest公布,Starlink的Beta测试下载速度可达11-60Mbps间,上传速度在5Mbps-18Mbps间,网络延迟(Ping值)可维持在31-94ms间。 此前,众多公司尝试涉足这一领域,OneWeb、O3b、SpaceX、Telesat等多家国外企业已提出卫星互联网计划。其中, O3b星座系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成功投入商业运营的中地球轨道(MEO)卫星通信系统。但是实际的运营情况并不如意:高轨HTS卫星的市场仍在摸索,低轨星座创业者举步维艰,OneWeb申请破产保护是这一局面的直接反映。 国外低轨卫星星座部署计划 尽管如此,当马斯克宣布“StarLink”计划时,业界还是为之一振。彼时,SpaceX的“猎鹰”火箭和“龙”飞船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亲眼见证了SpaceX在短时间内将蓝图转化为成功产品的高效率,期待“StarLink”能续写马斯克的传奇。 SpaceX公司是全球迄今为止拥有卫星数量最多的商业卫星运营商,其部署的Starlink星座计划第六批60颗“星链”卫星已于2020年3月18日成功入轨,累计发射近360颗卫星。 本文首先介绍Starlink系统发展历程,接着从系统建设方案可行性、系统平均成本低廉性以及未来市场可获得性三个方面分析Starlink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二、Starlink系统发展历程
早期,Starlink是由SpaceX提出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向距离地表300-600km的区域内发射11926颗卫星向全球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StarLink的技术概括的说,StarLink由分布在340公里、550公里和1200公里三个轨道面上的12000枚(可以扩展到更多)左右卫星组成。 SpaceX 在 2019 年的计划是让最初的 12,000 颗卫星在三个轨道壳中运行: 第一层:550 公里(340 英里)高度的 1,440 颗 第二层:1,110 公里(690 英里)的 2,825 颗 Ku 波段和 Ka 波段频谱卫星 第三层:340 公里(210 英里)的 7,500 颗 V 波段卫星 系统的基本参数如下:重量227-260公斤 ;寿命5年 ;容量,未见准确指标。(未经确认的数据是20Gbps/星,星间速率1Tbps);星座:分为三期建设,卫星总量约12000颗,构成如下: (2019.4 FCC批准从1150公里改为550公里轨道) 就目前公布的建设计划,一期和二期的4400枚卫星是其最优先发展的工作,三期7518卫星的部署是远景规划。 频段:Ku,Ka,V和激光。初期仅支持Ku波段进行星-地和关口站-用户之间的通信,后期结合双Ku/Ka波段芯片组支持Ka、V频段进行网关通信。激光链路用于星间通信。 波束:I期-半径940.7公里,天线仰角25°;II期-半径573.5公里,天线仰角40°。 平台技术:单太阳能帆板,4部相控阵天线,5块碳化硅激光器件,氪离子推进系统,自主碰撞规避系统等。 Starlink系统近地轨道组成 (Ku/Ka频段4425颗) Starlink系统极低地球轨道组成 (Q/V频段7518颗) Starlink第一期星座频率规划 Starlink第二期星座频率规划 Starlink与之前的同类产品相比,Starlink采用了一种新技术,可用于在低轨轨道运行的卫星。这些卫星处于低轨道这一事实意味着它们的延迟相比要低得多,数百万家庭将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够使用无缝互联网。 StarLink具有一些明显的技术特点: 首先是全球无缝覆盖,接入方便且成本较低;其次是时延小;第三,容量较大;第四,通过众多地面站和星间链路优化系统的性能和成本。另外,卫星大量采用标准化和商业化部件,单星的可靠性要求低,以便低成本大批量快速生产;星座容错备份能力强,无需商业保险。 提出StarLink计划后,马斯克及公司高层多次就建设节点做出宣示。我们梳理了项目的建设信息如下:
通过对上述信息的分析,笔者有以下一些看法: 首先,近期的高密度发射,使人有理由相信SpaceX在2020年或略晚实现I期1584枚的部署目标,并开始在2020-2021年开始初步运营。 其次,按照FCC的强制性规定,StarLink需要在2024年完成I期和II期的一半-约2200枚卫星的部署。如果I期建设目标完成,只需要在接下来的4年里部署600枚卫星,这对SpaceX应该没有困难。因此,到2024年完成2200枚卫星部署的目标是现实的。 FCC要求SpaceX到2027年完成4485枚卫星部署。这意味着2025-2027需发射2300枚卫星(13次发射/年)。需要注意的是,从2023年开始,前期卫星开始退役,2024年开始进入退役高峰。按照笔者测算,2024年需补发替代星400枚(7次发射),2025年需补发1400枚(26次发射),补网+组网,SpaceX需要达到40次/年的发射。长期来看,维持一个4485枚卫星的星座,年均需补星约900枚。在未来几年全球经济下滑的背景下,会对资金流形成较大压力。让我们拭目以待2025-2027年从2200枚到4485枚卫星的部署情况。 笔者对III期的7512枚卫星的建设目标持更加谨慎的态度。I期和II期的卫星规模已经能很好的完成全球覆盖,商业上可以支持其运营,继续部署卫星带来的边际收益并不明显。而III期的卫星数量几乎是I期和II期的两倍,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比例很低。特别是,如果前期4485枚卫星的建设出现延误,那么这7512枚卫星很可能沦为纸上谈兵。笔者猜测,III期更像是马斯克跑马圈地,抢占频率资源的筹码。真正的星座数量应该是根据市场情况而渐进调整的。实际部署数量最终会稳定在一个远小于12000枚的平衡点上。 SpaceX曾表示将卫星造价控制在50万美元/枚。2020年2月,马斯克表示“目前卫星成本要比将其送入轨道的成本低”。笔者估计目前的猎鹰火箭的成本约3500-4500万美元,据此测算,卫星的地面交付成本为60万-80万美元,在轨交付的成本在120万美元以上。成本未来仍会有一定的下降空间,但基于前文分析的发射成本已难以大幅下降,卫星生产的规模效应及学习曲线的优势已有很好的发挥,未来5年的极限成本难以低于100万美元。笔者判断,完成I期空间段投资应在20亿美元以上,完成II期空间段总投资需50亿美元以上。即便未来成本下降,完成所有12000枚卫星的部署也需要120亿美元以上。偶尔传出的星座要扩大到3万枚或4万枚的消息,从经济角度看,令人难以置信。 在空间段建设的同时,SpaceX还需同步进行地面系统的建设。SpaceX于2019年2月向FCC申报了100万个终端和24个地面站建设的许可。地面站的建设,还面临海外落地等协调工作。SpaceX很可能把测控设置于美国本土,关口站选址采用先易后难,先本土,后其他,边运营,边建设的方式,以化解市场风险和资金压力。 Starlink系统从方案提出到测试卫星发射历经3年时间,从测试卫星到首批卫星组网历时1年零3个月,此后便开始了高速组网的历程,相较于其他提出低轨宽带星座的企业可谓是后发先至。 Starlink系统从整个网络系统建设方案的变化来说,可以发现三个趋势: 1、整个系统卫星数量逐步增加,从一期4408颗卫星(原计划4425颗),到二期7518颗卫星,目前正在申请的三期已经多达30000颗卫星,卫星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代表了系统容量的逐渐提升; 2、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一期使用Ku/Ka波段,二期使用V波段,目前正在申请的三期建设使用E波段,利用未来可能的利用频率对其他国家/企业进行卡位; 3、轨道越来越低,最初申请一期时,轨道位于1100公里至1325公里间,2018年11月将其中1584颗卫星降低至550km,2020年4月将剩余2824颗卫星轨道降低至540-570公里间;二期大幅降低轨道高度,低至340km。 轨道高度的降低一方面反映了Starlink对于系统低延时的极致追求,不仅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可以流畅游玩网络游戏,而且低轨卫星互联网超低延时,有望被美国纳入数字农村机会基金(Rural Digital Opportunity Fund)的供应商中(一期160亿美金,二期44亿美金,要求网络供应商的用户使用延时低于100ms),进而令农村地区平民使用卫星网络时获得一定的补贴,相对于高轨HTS(高通量卫星)运营商取得了用户体验和用户使用成本的双重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轨道降低可以使全部卫星迅速离轨,避免产生太空垃圾,满足监管要求。 2020年3月30日,著名低轨通信星座运营商一网公司(Oneweb)突然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Oneweb被视为传统GEO卫星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颠覆者,长期以来得到了软银、富达、国际通信卫星公司、非洲国家政府的背书支持。其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震惊了业界。联想到不久前另一名气稍逊的星座-LeoSat的破产,人们难免把目光投向了另一著名低轨通信星座-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的“星链”(StarLink)。StarLink及其代表的低轨星座的未来如何发展。 Oneweb,以及任何一个走到破产地步的公司都在以不同的剧本讲述同一个故事-金钱的故事。能让公司破产不外乎四个字-入不敷出。当我们分析StarLink的未来时,也只能从经济角度入手。建设阶段的StarLink资金来源只有外部融资。谈及SpaceX的融资,则必须了解一下SpaceX的业务布局及StarLink在Space X整体布局中所扮演的角色。 按照马斯克的设计,SpaceX由四项业务组成,按建设的时间顺序依次为:猎鹰火箭、龙飞船、StarLink星座、星舰。从产业链的角度看,这四项业务分布于不同环节,互相呼应,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符合马斯克的风格:这位从电子支付起家的大亨,横跨太阳能发电、电动汽车、航天等众多领域。在航天领域,Space X似乎在采用全产业链模式,试图打通从制造,运营,再到终端设备的各个环节。至少,在通信管道硬件领域,SpaceX在全部环节均有布局。 猎鹰火箭 显然,四项业务的地位各不相同。长子猎鹰火箭风头正劲,但全球发射服务市场一般难以超过50亿美元,具有明显的天花板效应,况且,作为2019年全球发射次数最多的中国市场,不会有猎鹰火箭的机会;美国为了维持正常的竞争格局,也明确表示需要保留2-4家发射服务商。这使得猎鹰火箭的相对市场份额已经不存在太好的增长前景。留给猎鹰的潜在增长只有发射成本的继续降低和总的市场规模继续扩大,然而随着重复使用技术的稳定以及全球经济的下滑,两者的潜力都很有限。从长期来看,猎鹰对SpaceX的贡献不会再有增长太大的潜力,目前已经接近成熟期。 龙飞船 Space X的次子是龙飞船。截至2020年1月19日,相关合同已经完成了21次飞行,另外还有10次任务排期准备中。龙飞船是NASA在航天飞机退役后执行空间站人员和物资补给的“商业轨道运输服务(COTS)计划”的一部分。这一项目的客户目前只有国际空间站,市场容量比猎鹰火箭更加有限。NASA在2020年3月27日宣布将登月的补给飞行任务合同授予Space X,但寄希望于NASA的这类业务充其量只能是保持平稳。如果说猎鹰火箭是通过成本优势取得市场份额,具有一定的商业效率,那么无论是龙飞船还是探月补给合同,更多的是NASA扶植竞争的产物,其未来更多的依赖国家预算,而非商业市场需求。由于这一市场的有限容量和商业效率的不足,龙飞船业务难以有机的成长壮大。 StarLink 按照初步规划,Starlink是由分布在1100公里和550公里、340公里三个轨道面上的12000颗卫星组成的通信星座。其中1100公里轨道配置约7500颗卫星,其他轨道配置约4500颗卫星,旨在为全球尚未接入互联网的用户提供宽带服务。卫星结合关口站可以支持单星20Gbps的下载速度。星座全球覆盖,使用Ku、Ka频段对地连接,并配置激光频段的星间链路。卫星计划于2020/2021年开始在北美地区运营。不同于StarLink的其他三项业务,StarLink的市场是尚未接入互联网的消费宽带市场。按照马斯克的判断,仅仅接入服务留给StarLink的市场空间就高达300亿美元/年,再考虑到附着其上的增值服务、终端制造、内容运营,与特斯拉汽车的结合前景等概念,StarLink给投资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间。 星舰 SpaceX的幼子是星舰。向火星移民,拓展人类生存空间是马斯克宣称的SpaceX终极目标。经过马斯克多年的努力宣传,星舰似乎已成为承载人类希望的诺亚方舟。按照设想,星舰分为载人和货运两种型号,具有9米*22米的史上最大整流罩,除了向火星运货运人之外,还具有其他大型深空载荷的运载能力。这代表了极大的技术难度(风险)。截至2020年3月的三次船体压力试验均未成功,是这一风险的体现。据不同的机构估计,将一个人送往火星并支撑其生存的成本约需480亿-1200亿美元。难以想象会有什么客户负担得起这样的价格。历史上的无数案例已经证明,由于市场需求难以支持庞大的成本,收益和技术风险不匹配,星舰这类技术难度过高、价格过高的产品难以市场化、商业化。试问,有多少富人愿意去火星上渡过余生?有哪个深空探测的大型航天器任务是市场化的?从投资的角度,星舰的前景比太空旅游还缺乏想象力。尽管如此,SpaceX从2002年成立开始,历经多轮融资,2020年的最新估值已经达360亿美元。我们认为,吸引投资的部分原因来自于理想与情怀。毕竟,除了利润回报,诗与远方的情怀也会让一些投资者心动,然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SpaceX的核心业务-StarLink。 Space X公司的融资来源可以概括为权益融资、合同融资、债务融资三类。前两类是支撑Space X公司近年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 (1)权益融资 权益融资是公司资金的首要来源。据统计,Space X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已经完成了11轮融资。募集金额42.1亿美元。截至2020年3月公司估值为360亿美元。 具体情况如下: (2) 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是Space X公司的第二重要资金来源。Space X公司按签约及履约工作节点收取项目合同款。Space X目前的合同收款项目为两类:猎鹰火箭发射及龙太空船任务。 已完成履约的发射服务任务共计66次:5次猎鹰I型(含2次试验发射),58次猎鹰9型(含1次试验发射,4次本公司的STARLINK项目),3次猎鹰重型(含一次试验发射)。按照目前了解到的发射价格-猎鹰I型600-1100万美元(根据载荷重量和轨道高度,以及复用情况),猎鹰9号5000-6200万美元(早期便宜些),猎鹰重型9000万美元-估算这些项目合计收款约35亿美元左右。去除自身的4次StarLink任务,估计项目款对融资的贡献约为33亿美元左右。 (2) 龙飞船项目 龙飞船项目共计五项,签约情况如下表所示 已经执行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其中DEMO部分(3.96亿美元)全部执行完毕,CRS部分执行完毕20次飞行,比原计划的12次超额完成,估算取得合同款27亿美元,载人测试飞行一次,估算为1.5亿美元,CCDev2全部执行完毕(0.75亿美元),CCicap尚未执行。合计完成了约34亿美元的合同。 (3) 手握订单,尚未执行(不含StarLink) 不含StarLink任务,Space X共持有27.5亿美元的待履约订单。如果按照平均50%的进度付款比例,待执行合同约可贡献14亿美元的融资额度。 SpaceX也尝试获得银行信贷来支持自身业务发展。2018年11月8日,有媒体报道SpaceX公司与银行就一笔7.5亿美元的贷款达成协议,后又将金额降低至2.5亿美元。 梳理以上融资信息可以看出,Space X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股东的权益投资和项目款融资。估计两项融资合计约120-130亿美元。此外,公司与银行也就一些信贷额度达成协议。但由于Space X公司的较大经营风险,贷款难以成为公司的主要融资手段。未来的融资可能继续以权益和项目融资为主。根据《华尔街日报》2017年1月13日披露的一份SpaceX内部财务文件显示,2015年6月的失败,再加上后面几个月的发射推迟,导致SpaceX2015年度亏损25亿美元,营收下降6%,此前几年SpaceX虽然获得许多订单,但是获得的利润微乎其微,可以说SpaceX的家底很薄(据SpaceX对这份报道的回应,此时SpaceX有10亿美元的现金流)。 《华尔街日报》回顾了SpaceX公司2011年至2015年底的财务业绩,并做出了对未来十年的预测。SpaceX公司发射服务业务的营收只能保持平稳,而大幅营收还是需要靠StarLink的运营。目前StarLink的建设刚刚开始、而星舰也需要巨大的研发投资,未来Space X仍会面临巨大的融资需求。 Space X的资金主要有以下用途:1、设施设备投资: 总部和火箭工厂的建设、卫星研制设施投资、分布于全国的5个区域办事处、 测试和发射系统复用拆卸设施、飞行测控中心、 新建发射场、龙飞船发射场租用;2、研发开支;3运营成本。 (1)、 设施设备投资 (1) 总部和火箭工厂的建设 位于加州霍桑。工厂主要承担发动机、箭体、卫星、航电、软件的生产、组装和测试。霍桑工厂是Space X最主要的生产基地。周边还分布了大量的供应商。 (2) 卫星研制设施投资 位于西雅图。承担StarLink卫星的生产。满负荷生产状态下拥有雇员1000人左右。 (3) 分布于全国的5个区域办事处 分别位于西雅图、休斯顿、弗吉尼亚的钱德利以及华盛顿。 (4) 测试和发射系统复用拆卸设施 位于德州麦格雷戈(McGregor)的工厂负责火箭的研发、测试、复用火箭的清洗和维修; 租用位于新墨西哥州的商用太空港用于火箭的组装和拆解。 (5) 飞行测控中心 租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的40号工位用于低轨卫星发射; 租用卡纳维拉尔角的13号工位,将其改装为着陆区; 租用范登堡空军基地4E工位,用于极轨卫星和猎鹰重型火箭的发射。 (6) 新建发射场 位于德州布朗斯维尔(Brownsville)。 (7) 龙飞船发射场租用 租用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工位,用于龙飞船任务。 (2)、 研发开支 2011年马斯克表示SpaceX在猎鹰9火箭和龙太空船的总研发开支为8-10亿美元。按笔者理解,这一数字应该包括了相关生产研制设施的投资。推测此后的研发成本集中于StarLink和星舰系统、以及猎鹰重型火箭。目前还没有进一步的信息估算SpaceX公司的总研发成本。 (3)、运营成本 主要为人员薪酬、生产制造成本、市场开发费用等。目前SpaceX员工人数约6000人,但在初期几年,人数远小于此数字。据悉,在SpaceX快速扩张前,平均每年人员的薪酬成本约为5000万美元/年。 (4)、资金去向小结 由于SpaceX公布的信息有限,暂时难以估算公司的各项成本。但媒体报道的如下信息或者可以管中窥豹,对其资金情况猜测一二: “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到2010财年的总支出不到8亿美元,其中包括猎鹰1号、猎鹰9号和龙飞船的全部研发成本。这8亿美元中包括在范登堡、卡纳维拉尔角和夸贾林山建造发射场的费用,以及每年最多可支持12次猎鹰9号和龙飞船任务的公司制造设施的费用。这个总数还包括5次猎鹰1号飞行、两次猎鹰9号飞行和一次龙的往返飞行的费用。”-(http://www./news/viewpr.html?pid=33457) “猎鹰9号运载火箭从一张白纸发展到四年半来的首次发射,花费了3亿多美元。”(同上) “自2007年以来,尽管雇员人数大幅增长,重大基础设施和运营投资也在增加,但SpaceX每年都在盈利。我们的旅客名单上有40多个航班,收入超过30亿美元。”(同上) “2015年6月的失败,再加上后面几个月的发射推迟,导致SpaceX2015年度亏损25亿美元,营收下降6%,此前几年SpaceX虽然获得许多订单,但是获得的利润微乎其微,可以说SpaceX的家底很薄(据SpaceX对这份报道的回应,此时SpaceX有10亿美元的现金流)。”(《华尔街日报》2017.7.13) 对此,我们有如下一些基本判断: (1)愿意投资SpaceX公司的机构还有很多,SpaceX的融资前景较为乐观。 正如华尔街某投资机构所说“SpaceX是全球最受欢迎的预IPO(pre-IPO)科技公司之一。我在全世界的每个地方接触的投资者,包括个人、家族基金、对冲基金、主权财富基金或私人股本,几乎所有人都想参与到SpaceX中。几乎所有投资者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SpaceX总裁格温·肖特韦尔在2018年5月接受CNBC采访时也表示:“我们对谁能够投资公司非常挑剔,我们希望投资者有耐心,也希望投资者对我们试图做的事情有兴奋。” (2)Space X的融资紧迫性较大 马斯克在2020年的卫星大会上已经提出“活下去,不破产”作为公司未来几年的首要目标。可能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公司的资金压力。如前文分析,SpaceX目前能够贡献收入的业务只有龙飞船和发射服务,两项业务前景并不乐观。未来的StarLink和星舰计划都有巨大的资金需求。累计的120-130亿美元融资似乎所剩不多。 (3)未来融资会继续以PE融资为主,短期内难以走上IPO之路。 SpaceX四项业务的主力是StarLink。而StarLink目前前景不明。其余三项业务并不具备支持目前估值的合理性,很难取得资本市场的认可。笔者判断,至少在未来5年内,SpaceX难以通过IPO进行融资。 三、Starlink商业模式分析
StarLink商业画布 StarLink一直没有公布市场计划,但公司高层多次对目标用户和服务定价发表过看法。例如,2019年5月,马斯克表示:“StarLink不会取代传统的地面电信网络”;“将与电信公司达成良好合作,因为它覆盖到了人口稀少的地区。SpaceX 正在与可能的战略合作伙伴进行谈判,例如电信公司”;“StarLink的目标市场为大型电信公司的4G/5G服务未能覆盖的地区,例如人口密度低的农村和海事、航空市场。这些用户占总人数的3%左右。”;2019年10月,公司的另一高层表示“StarLink的月费将定在80美元以下”。 很多人认为Starlink系统过于庞大,超过过往发射卫星数量的总和,SpaceX无法按照监管要求按时完成部署。本节针对Starlink系统建设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述。 目前Starlink系统建设方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位于550公里的4408颗卫星计划在2024年3月建设整个系统50%,2027年3月全部建设完成。第二阶段位于340公里的7718颗卫星计划在2024年11月建设完成50%,2027年11月全部建设完成。 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假设,忽略2019年已发射的120颗卫星,从2020年初开始建设,在2024年底发射50%,在2027年底全部建设完毕。Starlink星座系统发射方案如下: 前五年每年发射1193颗卫星,使用20枚火箭,在2024年底在轨卫星数量到达5965颗。目前雷德蒙德卫星工厂的产能达到每天6颗卫星,一个月产能达到120颗卫星。按照这个数据估算全年卫星产能可以达到1440颗,完全可以满足第一阶段建设。至于火箭产能方面,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影响下,SpaceX发射数量依然达到10枚火箭,可见全年发射20枚火箭对于SpaceX来说不是很大的障碍。 第二阶段每年除了需要发射1987颗卫星(星座剩余50%),2020年发射的卫星由于寿命原因,需要补网1193颗卫星,因此第二阶段需要每年发射3180颗卫星。类似的需要每年需要33枚火箭的产能。按照目前的情况看,卫星和火箭的产能无法满足这个需求。因此预计SpaceX在2025年以前需要进一步扩大卫星与火箭的产能。 综上,依照SpaceX目前的能力,可以充分满足Starlink当前的建设需求,但需要在2025年前扩大产能,以满足2025年开始每年3180颗卫星的需求。 我们估计下面的应用场景将是StarLink的典型服务对象包括:1.偏远地区的宽带接入;2. 通信运营商市场;3.航空和海事、铁路宽带;4.军用及政府市场;5.车联网;6. 企业宽带接入;7. 其他小众市场等。 1. 偏远地区的宽带接入:StarLink的初心,最大的价值所在。按照马斯克的估算,这一市场约占全部人口的3%。市场规模约300亿美元。但这一市场并不乐观:首先,目前还未接入宽带的市场往往是最不发达地区,收入较低。StarLink 80美元/月的定价和消费能力不符,交集只是北美等发达国家的稀路由农村市场,但这一市场已被HTS运营商占据了较大部分。更大的非洲、南亚、东南亚市场必须继续降低价格。其次,城市化是全球的大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边远地区的人口减少不可避免。长期看,这一市场呈萎缩趋势。StarLink不得不面临一种困难局面:经济欠发达时有需求,但用不起。经济发展后,人口进入城市,会舍弃StarLink而使用更加便宜方便的地面网络。第三,即便是边远市场,其人口分布也是不均匀的,GEO卫星的backhaul方案、HTS卫星的社区Wi-Fi可按照人口密度选择覆盖,更具成本优势。 澳大利亚已经完全覆盖,包括海上岛屿。 2. 运营商市场:稀路由区域的backhaul业务是传统卫星与地面网络融合的典型应用。模式成熟,市场较大。根据NSR的统计,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可望达到20%。SpaceX不会放过这块肥肉,然而将会面临GEO运营商的激烈竞争。 3. 航空和海事、铁路宽带:航空和海事宽带是方兴未艾的蓝海市场。NSR预计到 2025 年全球机载客舱宽带接入市场达 46.5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23%。根据 APSCC(卫星通讯委员会)的统计,当前的海上产业包括80000 艘商船,邮轮和政府船只,370万艘渔船,以及 1400 多个海上石油钻井平台。2023 年配备高通量卫星终端的远洋船舶数量将快速增长到 22000 艘,总带宽需求将有望超过150Gbps,并在之后几年继续快速增长。铁路宽带有所逊色:全球最大的铁路市场中国和印度,前者StarLink难以落地,后者与地面网络相比并无太大优势,对StarLink的收入难以形成贡献。预计航空和海事市场将会成为StarLink的主要市场之一。在这一市场,低轨星座以带宽大,覆盖广的特点可望形成竞争优势。 4. 军用及政府市场:StarLink设有星间链路,较少依赖境外关口站,测控站在美国本土。这些技术特点对美国军方具有特别吸引力。2019年9月-11月,首批组网卫星一就位,美空军即展开了通讯试验。考虑到历史上铱星星座和美军的关系,美军成为StarLink的用户不会让人感到意外。但另一方面,承载美军业务将使StarLink带上特别的政治标签,这对公司在欧洲、亚洲的政府市场开发会带来微妙的压力。 5. 车联网:业界一直对把特斯拉汽车与StarLink绑定寄予厚望。但笔者对司机们开车上网的需求是存疑的。当然,车联网绝不仅仅是浏览网站。把StarLink和物联网的概念相结合,拓展更多的应用,是这一业务的希望所在。 6. 企业宽带接入:石油开采、时延要求高的小众市场-金融,电子游戏、远程医疗和教育等。根据GEO卫星市场的经验,企业宽带市场占全部卫星业务收入的5%-10%之间,我们可以合理推测该市场对低轨星座的最终成败不会有重要影响。 7. 其他小众市场:科考、探险、应急救灾、重要网络的备份等。在对StarLink生死存亡最重要的2021-2025年里,这些业务难当大任。 笔者认为,上述前四类市场对StarLink至关重要。总体看,StarLink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地面电信网络的补充,着眼于大型电信公司未服务的市场,避免与之展开正面竞争。但对于航空、海事、农村等新兴细分市场,StarLink意在成为主要玩家。简言之,StarLink定位于增量市场,对存量市场可能采取与大型电信公司合作的战略。 在商业模式上,大型电信公司大都采用电话+宽带+增值业务一揽子打包的方式,以硬件免费或低价切入市场,以客户粘性固化市场,以服务费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笔者判断StarLink也将采用这种模式。但是,StarLink的终端为自制,技术难度大,通用性差,产量较小,成本控制比较困难。空间段成本已经不低,如果不能有效降低地面站和终端硬件成本,将给StarLink的运营造成困难。有鉴于此,StarLink一直把低成本终端的研制作为公司的重要工作。 由于市场、星座成本等信息的模糊,特别是StarLink的从制造到运营的全产业链模式,目前预测StarLink的经济性是困难的。 尽管如此,笔者抛砖引玉,猜测几个影响StarLink经济性的因素: 1. 补星和折旧。维持一个4485枚、寿命5年的星座,仅年度折旧成本即高达10亿美元以上(以每年补网20%-900枚卫星计),远大于15年寿命、2-3枚卫星的HTS运营商。StarLink需要多得多的用户数量才能生存。 2. 用户数量。一个可以对标的对象是ViaSat。历经近10年的发展,其2019年的固定宽带用户数量是58.6万。StarLink按照全球3%的人口,每个终端服务5人,2025年市场份额10%的假设去估算用户数量的话,估计2025年为400万。事实上,这一数字可能过于乐观-中国市场不会对其开放,印度的人口密度和自然条件并不适合StarLink,欧洲没有市场,美洲已被HughesNet、ViaSat捷足先登。其最大的市场还是10亿人口的非洲和6亿人口的东南亚。笔者相信,ViaSat的成本远小于StarLink。面对HTS运营商,低轨星座的胜算并不大。 3. 运营成本。NSR统计2017年的GEO运营商的平均EBITDA是76%。即运营成本约占收入的24%。就SpaceX整个公司看,研发设施建设已完成;火箭、龙飞船、卫星等产品已基本定型。研发的继续投入应该有限。后续主要成本是制造等变动成本。另外关口站建设组网、市场开发等也需要大量投资。作为初创公司,StarLink的EBITDA将显著低于行业平均值。过去几年,HTS运营商ViaSat远远跑输纳斯达克指数,如果不能证明自己的盈利能力,StarLink在资本市场的估值和融资不排除面临困难的可能。 4. 终端设备的销售。对StarLink系统的终端,特别是海事、航空、企业网等2B业务,设备会采用收费模式。这样的话,StarLink还将具有设备制造商的性质,创造了另外一个收入来源。除了为自己生产设备,StarLink的生产部门有可能将制造技术和能力外溢。对设备制造业务的贡献目前难以估计,但无疑是StarLink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5. 现金流。事关StarLink生死存亡的直接指标。2020-2025年是其投资高峰,特别是2024 -2025年,补网卫星和组网卫星叠加;地面站的大规模建设及市场开发、初期运营叠加,而销售收入又不会很大,是其生死存亡的关键期。如前文分析,StarLink届时具有迫切的融资需求。StarLink的未来和挑战 StarLink作为众多低轨互联网项目的佼佼者,其成就有目共睹,是目前最接近成功的一家。即便如此,展望未来五年,笔者对其发展前景仍持谨慎态度。理由如下: 1. 新冠疫情的影响很可能使全球经济未来几年陷入衰退。中美两国近期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的前景略显暗淡。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星座是否能顺利融资、建设、运营、盈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各国的良好合作和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遗憾的是,StarLink似乎生不逢时。 2. StarLink成本负担较重,这源于庞大的星座规模、较短的在轨寿命。对全球无差别的覆盖既是技术上的优势,也意味着商业上的低效和浪费。目前HTS卫星已经提出了100万美元/Gbps的成本目标,而寿命是StarLink的三倍,完成对非洲、东南亚等主要市场的覆盖可能只需要2-3枚。二者的成本可能相差10倍以上。StarLink面对HTS运营商的竞争未必有胜算。 3. StarLink聚焦的边远、欠发达国家市场消费能力有限,长期看成萎缩趋势。五年内达到30亿美元的销售目标至少需要500万用户(以5年后50美元/月定价计)。铱星历经20年发展,2019年的商业用户数为120万。在美洲发展多年的Viasat用户不到60万,对比一下即可知道五年内达成这一目标的难度。 4. 美国公司的身份,使用星间链路将信息传回美国关口站落地的设计,让他国无法控制跨政府信息交换的风险。各国政府向StarLink开放市场时会心存疑虑。OneWeb曾以此警告各国政府小心。至少,中国市场不会有它的空间。 5. 一直无法给出清晰的商业模式来覆盖上百亿美元的成本支出。如前文分析,目前支撑StarLink发展的是融资。SpaceX一直没有给出星座自身的盈利模式。笔者不认为是在故意保密,更可能的是还没有找到一个盈利模式。相似的是OneWeb-看不到盈利前景的孙正义失去了耐心。不知StarLink的投资者们是否也面临这样的困境。 6. 存在一种可能,在建设和运营不顺利的情况下,取消III期建设工作,失去340公里轨道频谱资源。笔者认为,过低的轨道由于寿命和覆盖的原因,其商业价值是要打折扣的。这可能也是马斯克将其放在最后建设的原因。 在这一节,笔者将从卫星成本与发射成本两个维度进行成本拆解。 2020年4月马斯克和SpaceX COO Shotwell表示目前星链的单颗卫星制造成本已经低于50万美元。与同是低轨星座的Iridium Next与Oneweb进行对比。铱星二代星座由泰利斯·阿莱尼亚空间公司研制,整个星座75颗卫星,研制和制造成本23亿美金,平均每颗卫星3067万美金,铱星二代搭载的载荷与Starlink不尽相同,拥有星上处理能力及星间链路且寿命更高,但这Starlink与Iridium Next单星成本两个数量级的差距依然反映出了Starlink卫星成本的低廉性。 另外一个经常拿来对比的是Oneweb的星座,Oneweb卫星制造是由Oneweb与Airbus合资成立的公司OnewebSatellite制造,根据公开报道,Oneweb单星成本高达100万美元(尽管Oneweb曾经宣称50万美元)。此外Starlink单星容量达到17.5Gbps,Oneweb单星容量7.5Gbps。Starlink卫星容量达到Oneweb卫星2.33倍,成本却仅仅是其的一半。 Iridium Next、Oneweb和Starlink本质上代表三种不同的模式,Iridium卫星外包、Oneweb联合研制、Starlink独立研制。Iridium Next外部采购卫星依然遵循传统卫星制造模式,Oneweb虽然改变了卫星制造模式,但仍需要与Airbus共同商议供应链,而SpaceX采用跨供应链甚至新建航天供应链,对成本的追求达到极致。 Starlink发射成本低不仅体现在SpaceX作为发射方可以利用内部采购价格发射Starlink卫星;另一方面星箭一体化设计,可以最大程度综合利用整流罩包络空间、火箭运载能力,使单发火箭可以发射更多的卫星。具体来说,根据小火箭刑强老师测算,猎鹰9号火箭充分复用后,成本约为3692万美元,单次发射60颗卫星,平均每颗卫星发射成本61.53万美元。Starlink V1.0版本卫星重量260kg,Starlink系统每公斤发射成本0.24万美元。相较之下,Iridium Next建设过程中,铱星与SpaceX签订发射合同,八次发射总金额5.1亿美元,系统共计75颗卫星,平均每颗卫星发射价格680万美元。Iridium Next每颗卫星860kg,Iridium Next每公斤发射成本0.79万美元。Oneweb2020年上半年发射两次,使用联盟号2.1b火箭,单次发射34颗卫星。根据FAA年度报告的数据Soyuz 2.1b火箭发射价格为8000万美元,平均每颗卫星发射价格235.29万美元,Oneweb卫星重量147kg,Oneweb系统每公斤发射价格1.60万美元。 综合起来,天基5年折旧,地面系统10年折旧计算,系统假设完成后每年需要折旧22.6亿美元,加上人力成本、星座运维成本,预计每年成本24.1亿美元(没有考虑用户通信终端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作为对比,Intelsat 2019年总成本29.8亿美元,折旧每年6.58亿美元;SES 2019年总成本18.84亿欧元,折旧及摊销每年8.51亿欧元。只从折旧摊销成本这个维度比较,Starlink折旧和摊销成本是Intelsat的3.43倍,是SES的2.24倍(采用2020年9月4日汇率),由此可见Starlink虽然系统庞大,但整个系统建设成本并非是很多人认为的高不可攀。 在摩根士丹利2019年9月发布的报告《SpaceX,Starlink and Tesla:Moving into Orbit》中,对全球卫星互联网的市场规模进行测算,到2030年全球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454.26亿美元,详细的市场营收结构结果如下: 该报告中对Starlink的营收同样进行了测算,认为到2030年Starlink市场占有率将达到33.3%,营收将达到151.42亿美元。该报告市场测算逻辑虽然简单粗暴,且忽略了目前卫星通信重要的军方、能源、电信运营商等政府与行业客户的市场,但仍然凸显出未来卫星互联网的重要几块市场(个人宽带、自动驾驶汽车以及航空)。 接下来笔者选取占比最高且目前争议最大的个人宽带市场进行分析。卫星互联网应用于个人宽带市场有两点大的误区: 1)卫星互联网可以代替5G,手机能够直连卫星; 2)目前全球接近50%的人没有使用互联网,但是这部分人没有购买力,无力使用费用昂贵的卫星互联网。对于第一点误区,由于目前手机通讯使用的频率(Wifi 2.4GHz/5GHz)远低于卫星通信频率(Ku频段12-18GHz,Ka频段26.5-40GHz),因此个人用户使用卫星通信网络需要使用定制的卫星通信终端(目前Starlink使用的是一块碟形终端,造价200-300美金)。 下面主要针对第二点误区进行分析: 根据前文测算,Starlink运营成本达到24.1亿美元。Starlink计划每个用户每月收费80美元,那么维持收支平衡需要251万用户。根据ITU的数据,2018年美国宽带订阅数量约为1.1亿,另外根据Statista的统计其中约4%使用卫星网络,即仅美国便有440万户使用卫星通信实现宽带链接。因此这部分存量用户,可以作为维持Starlink生存的用户基础。另外目前美国未使用互联网人数约为4640万人,按照四口之家计算,依然有1160万户未接入宽带,这部分作为增量用户。美国的1600万户便是未来星链需要首先争取的客户。 卫星互联网系统一旦建成后,新增用户带来的边际成本对于卫星运营商来说可以几乎忽略不计,因此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国家,Starlink可以采取低带宽、低价格的策略(终端采取以租代售的形式)去获得大量的用户基础,待这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后通过销售大带宽的套餐增加APRU值。 台光电、华通、TTM与Isola为Starlink设备PCB关键供货商,PCB为Starlink设备关键零组件,ASP、毛利率与规格要求(如可靠性) 均远高于消费性电子。Starlink的设备需求包括卫星端与地面端,因NGSO具备大规模建置的特色,故Starlink卫星与地面通讯的设备需求远高于一般卫星计划,又因为地面端设备需求显著高于卫星,故更有利于地面设备PCB关键供货商 (包括:台光电、华通、TTM与Isola)。 台光电取得Starlink订单代表该公司材料开发能力已挤身一线大厂。此公司亦受益于:(1) 类载板订单比重提升、(2) PCB ASP因5G基地台与手机规格提高而提升、与 (3) 高阶订单比重提升有助于毛利率改善。 前文提到美国卫星互联网目前约440万户,Starlink在争取这部分用户时,必然涉及到与传统HTS运营商的竞争。笔者认为Starlink相对于传统HTS运营商优势主要体现在价格低廉与业务场景拓展两个层面。 1)价格低廉 选择美国HTS运营商卫讯(Viasat)与休斯网络(HughesNet)进行比较。卫讯的套餐种类多,套餐价格从下载速度和数据上限两个维度进行定价。相较之下休斯网络下载速度单一(25Mbps),数据上限从10GB到50GB间变动,相应价格从59.99美元/月增至150美元/月。 Starlink系统容量远大于卫讯与休斯网络,可以在数据上限不做出限制(或将数据上限调高),假设Starlink最终下载速度定于50Mbps,且价格定于80美元/月,那么Starlink在价格方面有非常大的竞争优势。 另外由于通信延迟的降低(Beta测试31-94ms),使得Starlink得以参与到美国数字农村机会基金的竞争中。数字农村机会基金将耗费204亿美金对美国农村地区的宽带提供商进行补贴。 Starlink系统可以充分发挥低轨通信星座低成本实现广域覆盖的优势,相对于地面运营商将会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力,一旦Starlink成功入围,美国用户使用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届时Starlink将对传统HTS运营商带来致命打击。(目前Starlink系统丢包率数据尚未公布,通信稳定性情况未知,暂不纳入考量范围。) 2)业务场景拓展 由于Starlink系统卫星位于550km甚至更低的超低轨道,将通信延迟降低至100ms以下。有别于HTS运营商网页、邮件、视频等对延迟没要求的业务场景,更低的延迟相开拓了网络游戏等新的业务场景。一般来说,网络延迟维持游戏100ms以下可以拥有较好的游戏体验,而延迟超过150ms会严重影响游玩。HTS运营商动辄500ms以上的延迟,无疑限制用户游玩网络游戏。仅仅网络游戏这个单一场景对于中青年来说可能产生致命吸引力。 Starlink航空的时代已经到来。SpaceX毫不掩饰其成为IFC市场主要参与者的愿望,现在已采取下一步,推出Starlink Aviation服务。 SpaceX透露,Starlink Aviation将能够为每架飞机提供高达350Mbps的传输速率,使所有乘客能够同时访问支持流媒体的互联网。该公司表示,延迟时间低至20毫秒,乘客可以参与以前在飞行中不能实现的活动,包括视频通话、在线游戏、虚拟专用网络和其他高数据速率活动。Starlink的低轮廓航空终端采用电子控制相控阵天线,该公司表示,该天线可实现更高水平的可靠性、冗余度和性能。 SpaceX 所属的Starlink公司已经与夏威夷航空公司(Hawaiian Airlines)等签订了协议,但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它的目标显然要多得多。现在它的飞机互联网服务有了一个新名字。它的目标是商业航空和商业航空市场。 那么,领先的行业分析师对此有何看法?The Valour Consultancy联合创始人兼高级顾问Daniel Welch告诉Via Valour的Welch指出,在确定SpaceX在航空市场的竞争能力时, “无论是航空公司还是竞争对手,对Starlink Aviation都非常关注。我希望看到航空公司等着看服务在夏威夷和JSX这两个初期客户身上的表现,但SpaceX增加其在IFC安装基础中的份额只是时间问题。支配是一个强有力的词,线装(随飞机出厂时安装)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已经有很多飞机安装了IFC硬件,对于大多数航空公司来说,很难有理由将其移除。但主要的在位者现在将面临一个在价格和品牌吸引力上激烈竞争的颠覆者——这将使未来几年变得有趣。” Patil也不确定Starlink是否会主宰这个市场。他表示:“随着多个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携手并进,朝着多轨道、多频率解决方案迈进,同时设备制造商也在同一方向上支持这一理念,LEO、MEO和GEO解决方案很可能是未来的共同存在和服务市场。” 最终,考虑到我们在Intelsat/Gogo、Inmarsat/Viasat市场上看到的情况,在这个十年的发展中,有多少玩家可以在这个市场上。韦尔奇表示:“我们已经看到市场进入了三家供应商的网络,其中两家正在合并。我认为,我们将看到少数供应商继续在商业航空领域争夺航空公司客户。” Hofeller表示,航空是Starlink积极瞄准的低地球轨道驱动的互联网服务的潜在重要市场,并指出,除了夏威夷和JSX合同之外,“还有几个(航空公司协议)正在酝酿中”。 Starlink Aviation将覆盖全球。SpaceX表示,由于卫星在低地球轨道上移动,因此在高纬度和极地地区,总是有卫星在头顶或附近提供强信号,这与GEO卫星不同。在滑行、起飞和着陆期间,空中、水上和地面均可提供服务。只要设备通电,Starlink可以畅通无阻地看到天空,就可以实现连接。Starlink的目标是在2023年开始向航空公司和喷气式飞机运营商提供这项服务。 尽管上文提到Starlink的各项优势,但依然未来发展仍有诸多不确定性,如财务风险,政策风险. 1)财务风险 截至2020年8月SpaceX累计股权融资总额超过60亿美元,估值达到460亿美元。2020年3月和8月的两笔融资总计超过24亿美元的融资被外界认为是部署星链使用。这些金额仅够Starlink系统两年建设。自身的火箭业务与载人业务很难支撑星座建设,未来Starlink还需持续向外界融资。 在融资方式选择上,SpaceX依然主要考虑股权融资。过早采取债务融资和IPO会带来极大风险。在业务稳定前过多进行债务融资,会令企业产生不菲的财务费用,而且一旦业务开展不及预期,银行便有可能要求企业提前偿还债务,最终面临破产重组的风险(Intelsat受庞大债务拖累最终选择破产重组,Speedcast快速扩张而业务发展不及预期被银行要求提前偿还债务最终破产重组)。 2)政策风险 Starlink系统全球布局,必然要谋求全球开展运营。卫星通信企业进行全球运营最大的障碍就是获取政府的落地权。此前Oneweb曾向印度与俄罗斯监管部门申请提供卫星通信服务均被拒绝。类似地Starlink在向这些航天大国申请落地运营权时,都会面临相当大的障碍。快速布局的同时,尽快获得各国落地运营权是SpaceX高层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总结
Starlink系统的建设方案和商业模式具有相当大的可行性。未来开展运营后,Starlink并不会对地面运营商造成大的影响,而会对传统HTS运营商造成致命打击。未来Starlink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持续融资,避免过大规模的债务,同时尽快争取各国政府的落地运营权。 近年来,众多低轨星座项目搭乘互联网的东风纷纷出台,资本市场对之热捧,舆论亦一片叫好之声。在这种喧嚣的背景下,或许更应该从困难处着眼,保持一颗冷静之心,仔细辨别项目风险。 OneWeb的破产及疫情带来的经济下滑让人不禁想起第一轮低轨星座热潮:97-98年铱星率先组网-Globalstar,Orbcomm跟随推出-GSM网络兴起-2000年科技网络股崩盘,纳指从5000点跌至2000点-首轮低轨星座热潮谢幕。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历史的逻辑总是相似的:铱星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产品及价格未能适应市场,在价格更低、更适应用户需求的GSM等竞争对手的冲击下败下阵来。同样,StarLink的市场及预期收入也是让人怀疑的,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成本负担巨大。在与5G、 HTS等对手的较量中能否取胜,人们不仅要画上一个问号。 StarLink对20年前的前车之鉴一定有充分的认识。我们注意到马斯克一直把降低成本作为重中之重。归根结底,决定StarLink能否生存下去的还是经济规律-真实可靠的盈利模式和超越对手的成本控制,表现为用户数量、收入、成本、利润、现金流等。不可否认,StarLink拥有先进的技术、高效的执行力以及激动人心的情怀与梦想,然而这些并不必然导致商业上的成功。 但愿SpaceX没有点错科技树。无论结果如何,SpaceX和StarLink在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和丰富沟通方式道路上的勇敢尝试不断激励着每一个人。笔者在此送上真诚的祝福。 |
|
来自: 小飞侠cawdbof0 > 《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