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中医的“野路子”,完胜!

 观风云再起 2023-07-23 发布于浙江

中医之学,光华璀璨,传承悠久,在漫长的岁月里沉浮过、跌宕过,但始终屹立不倒,绵延至今,福泽于民。五千多年的中医宝库,代代总结、发展、推广,真正的精华秘方,流落在民间的绝技数不胜数,就连农村的"土郎中"有一技之长的"绝技"都是传男不传女,很难挖掘。

京都名城、医院大家的医书更是遭受历朝战争的毁坏。尤其是清朝八国联军,日、英、法、德就盗走了中国不少医书宝库。中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医"绝技"来自民间。

但是因为大多数民间中医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基本是靠口口相传传承绝活,而没有文字的记载,所以很容易失传。近年来随着一些优秀民间医家们的逝世,很多民间“土方”、特色疗法等随之消逝,让人惋惜,此为中医药的损失。

01

我们家属于世代行医的家庭,记得小时候家里最多的就是医书,可是后来文革时都当除四旧烧掉了。我爷爷年纪很大了,年轻时是很有名的中医大夫,好像给当时的省城里的大官看过病,外号“吴三帖”,意思是三帖药就能治愈。

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到了我这一代就没传承下去,后来我进的是中医药大学,当时全村人都来祝贺我,我自己也沾沾自喜。再之后,我毕业后顺利的去了一家大医院。

休假的时候,我还常常回乡下看爷爷,有时候刚巧还会碰上找他看病的人。

有次来了一位半身不遂的脑梗患者,他脑梗有5、6年时间了,期间也是一直在做溶栓,总是做了没多久,就又会被堵住,反反复复花了不少钱。

刚好爷爷午睡未醒,我就给患者开了一张活血化瘀的方子,在我看来,“梗”就是瘀血堵住的,这么开是理所当然的。

谁知后来爷爷看到后直摇头,说:你在大学里学的就是这个?那咱家今后就不是“吴三帖”了,该改成“吴三年”了!小子,告诉你,这脑梗就是痰包流进脑子里了!

随后就重新给患者开了张方子,结果患者回去用了7剂,患者的腿脚就有劲了,能扶着东西慢慢走几步了。

前后用方子1个半月,患者最终痊愈,摆脱了轮椅,肢体运动和话语表达,也都趋于正常。

面对这样的效果,我大为震惊,因为按照活血化瘀来说,想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最少也需要1年的时间,而这个方子只用了不到2个月,于是我便开始好奇这里面的含义!

后来我查了很多医书,才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

中医常讲,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一旦不足,脑髓失养,脑袋就不好使。同时,肾主水液之代谢。肾不足,则代谢失常,气化失司,津液水湿聚而成痰,痰浊上蒙清窍,于是人更容易痴呆。

这些痰湿,不能正确的排泄出去,于是就会来到体内,顺着血液的流走而流动。而《黄帝内经》曰:“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津液不化,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

在人体而言,膀胱就是水府,为众水所归之处,如果水湿不下归膀胱,还往上逆窜。这时就会像是水蒸气一样,来到人体的上方——脑子里。于是脑子的血肯定就会不干净了,肯定就会堵塞了。

所以,想要解决脑梗,就需要让体内的痰湿顺着尿液流走,血液干净了,那么元神之府就清净了,脑梗带来的问题自然就没有了。

所以方子就是这样安排的:

1、滋补肾阴肾阳——山萸肉、石斛、肉苁蓉、巴戟天

2、利尿化痰——蝼蛄、茯苓、远志

3、活血行气、醒脑——丹参、黄芪、五味子

后来,我用这个方子救了很多人,也开始虚心向爷爷求教,捡起家传之宝。

02

我们中医堂来了一位土里土气的大夫,听说是家族传承的,听说后来好不容易考的执业中医师的证。

新来乍到的,要说大家不排挤他是不可能的,有好多新人就是这样被撵走的。很多老资格的大夫就把最难缠的病人介绍给他,跟他们说新来的某某,有大本事,是太医传下来的。

还别说,他竟然都能接下来,就连几个在我们这儿常年留连的“老面孔”——都是最难治的那些病居然看好了,再了不来了,这下大家看他的眼光就不一样了。

我心眼好,不好给人使绊子,跟这位大夫还能说上话,有一次就去他的诊室串门。

刚好当时有一位病患在,脸色黄黄的,疼得一个劲的哎呦,是胆囊结石,说西医院医生几次让他去开刀,他也忙也不愿意手术就拖着,早饭吃了荷包蛋,就疼成这样了。

新来的大夫正在开处方,我凑过去一看:金钱草、平地木、板蓝根、 枳壳、柴胡  、赤芍 、生甘草 、大 黄 3 g 、白芍,研为细末 ,硝石 、矾石少量化水为丸 ,吞服 。

等病患走了,我过去向他请教。他说:“这个方叫金钱利胆汤 ,具有疏肝清热 、利胆排石之功效。其中金钱草 ,在我们家乡的山野路旁多得很 ,有一个人们都熟悉的小名儿 ——— 过路黄。有利水通淋 、清热解毒 、散瘀消肿的功能 ,别小瞧这么一株长在路旁不起眼的草 ,可 却有着拯救人生命的本事 。 一般的化石汤里都会有金钱草做伴” 。

我说“这个我也明白,可是平地木 ,是用来治疗肺部疾患的 ,为什么这个方剂中要加用平地木呢 ?”

他告诉我:平地木 ,又名矮地茶 ,它的作用很多,不光是治肺病 ,大致有“治时疾膈气 ,去风痰” 、“解毒 ,破血” 《本草纲目》 ; “治吐血劳伤 ,怯症垂危 ,久嗽成劳” ;“治偏坠疝气” 《李氏草秘》 ;“治肿毒 ,血痢 ,解蛇毒 ,救中暑” ;“治风湿顽痹”《草木便方》。还能治胆结石,当然这个是祖上传下来的。

他憨厚的笑了。

我深有感触:中医的根在民间,学院教育永远取代不了民间传承,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曾写过一篇《师承论》:“中医之学,绵绵沛沛,江河长流,师承之教具独特地位。盖师承之教,以诵、解、别、明、彰为其法;以业师或家传之学,熏陶、浸润为其养;以多诊识脉,恒于临证,揣摩领悟积其能,于是乎名医、国手纷现,大家、宗师迭出,学说流派纷呈,各树旗帜,风骚各领,气象万千。”

中医教育,应以师承与学校规模教育并存,若以学校教育为上,师承教育为下,则数典忘祖;若以师承教育为是,以学校教育为诋,则失以与时俱进,二者并行不悖,应互有补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