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4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背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23-07-23 | 阅:  转:  |  分享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知识必背(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背景1.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苏
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3.
流通:取消自由贸易。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结果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二)新经济政
策的实行原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内容1.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方面: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
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3.贸易方面:改变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
配。影响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2.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3.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三)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方式社会主义工业化1.
目的: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①在
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②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农业集体化运
动1.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2.内容: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3.结果: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
加入集体农庄。影响积极影响1.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到 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达到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消极影响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牺牲农民利益,农
民生产积极性不高。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四)赫鲁晓夫改革背景1.斯
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2.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3.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内容农业方面1.取
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3.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
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1.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2.给企业部分权利。3.一定程度上承认企
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改
革随之告终。(五)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
业改进经营管理。特点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结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发
展进人停滞时期。(六)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20世纪 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1985年,戈尔巴乔
夫执政。内容1.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用经济管理的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2.政府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还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
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结果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二、能力提升(一)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
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
束后的新情况,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列宁等人改变了经济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
,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二)苏联
的经济改革给我国经济改革的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
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
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
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7.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三、例题巩固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 1913—193
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
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电力15107432煤664343钢555433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单位:
亿元)1952年1956年1957年工业总产值343.3703.6783.9农业总产值483.9582.9604.0工农业总产值8
27.21286.51387.9【问题】(1)材料一中的数据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8-1937 年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呈现怎样的趋势?试从经济方面分析原因。(3)结合材料一分析20世纪30代的苏联在经济结构上存在什
么问题?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为解决经济体制弊端采取了什么措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第(1)问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可
以看出,此时期的苏联工业发展较快。第(2)问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新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工业产值增加尤为突出。原因应结合1952-
1957年经济方面的重大事件分析。第(3)问分析两国经济发展中的曲折,总结中国的经济调整措施。【答案】(1)说明:①1913-19
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 的排名逐步上升。②1937年,苏联已是世界工业强国。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两个五
年计划。(2)趋势:①经济迅速增长。②工业化程度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原因:①国家重视经济调整。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③“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④三大改造。⑤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⑥苏联的援助。(3)苏联:农轻重比例失调,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中国:①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