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槽蛇属1.海南颈槽蛇(Rhabdophis adleri Zhao,1997)是游蛇科颈槽蛇属的一种动物。广泛分布于海南岛上海拔500-700 m的平原、丘陵或低山,常发现于田埂或路边草地,亦有发现于林中的。成都生物研究所标本采于4月下旬到6月上旬,多数于晴天上午10点左右采到。吃蛙及鱼。繁殖习性不详。 2.喜山颈槽蛇为游蛇科颈槽蛇属的爬行动物,卵生。分布于印度、尼泊尔、锡金、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西藏等地,其标本采集自阔叶林下、草丛中。 3.缅甸颈槽蛇(Rhabdophis leonardi (Wall,1923))是游蛇科颈槽蛇属的一种动物。分布于西藏(察隅)、四川(理会、米易、泸定)、云南(腾冲、景东、孟连、西双版纳、维西)。 4.黑纹颈槽蛇(Rhabdophis nigrocinctus (Blyth,1856))是游蛇科颈槽蛇属的一种动物。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孟连)。 5.颈槽蛇(Rhabdophis nuchalis (Boulenger,1891))是游蛇科颈槽蛇属的一种动物。 6.九龙颈槽蛇(Rhabdophis pentasupralabialis Jiang and Zhao,1983)是游蛇科颈槽蛇属的一种动物。 7.红脖颈槽蛇(学名:Rhabdophis subminiatus):游蛇科、颈槽蛇属的爬行动物。体型中等大小,全长约77-95厘米。头背草绿色,上唇鳞色稍浅,部分鳞沟黑色;头腹面污白色。躯干及尾背面草绿色,颈区及体前段鳞片间皮肤腥红色;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眼较大,瞳孔圆形。上颔齿23-25枚,最后2枚骤然增大,与其前方齿列间有一间隙。常在河谷坝区的水稻田、缓流及池塘中活动捕食。白天活动,多发现于农耕区的水沟附近,主要以蛙类为食。分布于中南半岛、中国、印尼和尼泊尔等国。 8.台湾颈槽蛇(学名:Rhabdophis swinhonis)为游蛇科颈槽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斯文豪氏游蛇,是台湾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台湾本岛,多栖息于中低海拔山区以及多见于森林底层、灌木草丛、溪流附近或山区小道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9.虎斑颈槽蛇(学名:Rhabdophis tigrinus)俗名野鸡脖子、竹竿青等。是水游蛇科颈槽蛇属的一种有毒蛇类。体型中等偏小,头椭圆形,与颈区分明显。颈背正中2行背鳞间具1个纵行浅凹槽。体侧斑纹两色间隔。通身背面橄榄绿色或草绿色或浅蓝色或蓝色(底色变异较大),体前段两侧具常呈方形的粗大的黑色与橘红色斑块,相间排列,后段犹可见黑色斑块,橘红色则渐趋消失。 黄腹杆蛇属1.黄腹杆蛇为游蛇科黄腹杆蛇属的爬行动物。鼻间鳞单枚,前额鳞单枚,鼻孔位于鼻鳞中央,腹面乳黄色。中国分布于云南;国外分布于缅甸、印度。 尖喙蛇属1.尖喙蛇,游蛇科尖喙蛇属物种,吻端尖出,向前方上翘,全身绿色。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瑶山古陈)。 剑蛇属1.黑头剑蛇(学名:Sibynophis chinensis)为游蛇科剑蛇属的中小型无毒蛇。体型细长。头背灰黑色(偶见棕色),上唇鳞白色,头颈部有1个黑斑,黑斑后缘有1条细白横纹,颈部后段常有一段黑色细纵纹。体背棕褐色,腹部白色,具腹链纹。栖息于潮湿的山林、丘陵等地区。以蜥蜴为主食,偶食蛇、蛙。在中国分布广泛,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西藏未见分布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中国以外分布于老挝、越南。 2.黑领剑蛇(学名:Sibynophis collaris)为游蛇科剑蛇属的爬行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云南等地,多栖息于山区海拔1000米左右的路边石块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 华游蛇属1.环纹华游蛇,游蛇科华游蛇属物种,体型较粗,周身有粗大环纹,在体侧形成“X”形斑,鼻间鳞前端极窄。分布于云南、贵州(江口、松桃、兴义、望漠、榕江、荔波等地)、浙江(遂昌、庆元)、江西、湖南、福建、广东、香港、海南(五指山)、广西。 2.赤链华游蛇(学名:Sinonatrix annularis)为游蛇科华游蛇属,广泛分布于中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等地,为中国特有种。 3.乌华游蛇(学名:Trimerodytes percarinatus)是游蛇科华游蛇属的一种中小型无毒蛇。头部呈椭圆形,与颈区分明显。 鼻孔背侧位。头背橄榄灰色,头腹灰白色。体、尾背面暗橄榄绿色,体侧浅橘红色,具若干不甚明显的黑褐色横纹。半水栖生活。常出没于稻田、水塘、溪流等水源地附近捕食鱼类、蛙类等。在中国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区多有分布。中国以外分布于缅甸、泰国、越南。 温泉蛇属1.温泉蛇,Thermophis baileyi (Wall,1907),游蛇科温泉蛇属,是中国独有的珍稀蛇类,栖息在高原温泉附近的岩石洞穴或石堆中,冬、夏季都可以见到;温泉附近的石堆缝隙中常可以看见蛇蜕;也见它们在高原温泉附近的小河、沼泽中活动,以高山蛙、幼鼠兔、鱼类为食,雌蛇一次产卵6枚。 坭蛇属1.山坭蛇(Trachischium monticola (Cantor,1839))是游蛇科坭蛇属的一种动物。国内分布于西藏;国外分布于孟加拉、印度。 2.小头坭蛇(学名:Trachischium tenuiceps),又称黄腹食蚯蚓蛇,是蛇亚目游蛇科坭蛇属下的一个蛇种,主要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及西藏。国内分布于西藏;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孟加拉国、印度。 渔游蛇属1.渔游蛇,是游蛇科渔游蛇属动物。长0.5-1米,头长椭圆形,与颈区分明显。体色变化较大,背面灰褐色、深灰色、灰棕色、橄榄绿色、暗绿色、黄褐色或橘黄色,自颈后至尾有黑色网纹,网纹两侧有醒目的黑斑;头背灰绿色,眼下至唇边有一条短黑纹,眼后至口角有长黑纹,颈部有1个“V”字形黑斑;腹面白色或黄白色或淡绿黄色,腹鳞基部黑色,使整个腹面呈现等距离的黑横纹渔游蛇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云南、贵州等地, 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与马来西亚。 多栖息于山区丘陵、平原及田野的河湖水塘边。半水性,夜行性,能在水中潜游。性凶猛,常攻击捕蛇者。主要猎捕小鱼,兼食蛙、蟾蜍等。每年5-7月产卵,自然孵化,孵化期为一个多月。 乌梢蛇属1.乌梢蛇是蛇目游蛇科乌梢蛇属爬行动物,又名剑脊乌梢、黑花蛇、乌峰蛇、青蛇、乌风蛇、黄风蛇、青大将、剑脊蛇等。 体背面棕黑色或绿褐色到黑褐色,密被菱形鳞片;上唇及喉部淡黄色;背脊两侧有两条褐色纵纹;成年个体黑纵线在体后逐渐不显;腹鳞灰白色;幼蛇背面鲜绿色,有四条黑线纵贯全身。尾部渐细而长;头颈区别显著;吻鳞自头背可见,宽大于高;鼻间鳞为前额鳞长的三分之二;顶鳞后有两枚稍大的鳞片;上唇鳞有8枚;下唇鳞有8—10枚;背鳞鳞行成偶数;肛鳞二行。 乌梢蛇在中国分布较广,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等18个省均有发现。 生活于海拔300—1600米的沿海平原、丘陵山区,见于田野、山边、河岸、溪边、灌丛、草地、林下、民宅周围等处。白昼活动,行动敏捷。以鱼、蛙、蜥蜴、鼠等为食。 秋末冬初进入土穴中冬眠,一般每年春末夏初出蛰活动。 雌蛇于5—8月产卵,多产在石堆的石穴间,每次产卵5—7枚,卵椭圆形。 2.黑网乌梢蛇是乌梢蛇的一种,为游蛇科乌梢蛇属爬行动物。是无毒蛇。乌梢蛇头部较长,呈扁圆形,与颈部的区分较明显。鼻孔大,呈椭圆形,位于两鼻鳞间,鼻间鳞宽大于长。眼大,上颌齿无沟。躯干较长。头背有对称的大鳞;蛇体色乌黑,背部呈灰褐色或绿褐色、棕褐色至黑褐色,年老个体的黑色纵线在体后部逐渐变得不太明显。腹面呈灰白色、灰褐色至浅棕褐色,但有的身体呈黑褐色,这与栖息环境有关 。黑网乌梢蛇在中国仅见于云南孟连,印度、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3.黑线乌梢蛇,是脊索动物门爬行纲有鳞目游蛇科乌梢蛇属动物。 其体型中等大小,最大雄性全长 630–2180毫米。头顶灰棕色,通身背面绿色或绿黄色,体后段有4条黑色纵纹达尾尖。腹面浅黄绿色有2条黑纵纹。眼大,头颈略有区别;吻鳞从头背面可见,宽大于高。半阴茎不分叉,基部外侧有大刺2-3枚,中段以上如蜂巢状,巢叶如鸡冠。基部有一条精沟,穿过蜂巢区达顶端。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世界还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印度、缅甸北部、越南北部、马来西亚、菲律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