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源旧闻】萍乡第一篇摄影小说《希望》诞生记

 阿奇旅拍专栏 2023-07-24 发布于江西

  近日有闲,在清理昔日文案书箱时,竟然翻出了我于30年前发表在《萍矿工人报》和《山西青年》杂志上的摄影小说《希望》。望着有些泛黄的纸张,回忆起当初创作的艰辛和欢乐,其情其景其事,仍历历在目,让人难以忘怀。




(图中从右至左,依次为作者本人,杨建华,赵一青,兰叶子,胡晓安。)

从连环画中得到启示


  30年前的摄影小说,又称为摄影连环画。刚刚在上海、广西、浙江等一些沿海城市的摄影爱好者中兴起,尚处在草创时期。一次偶然的机会,激发起我对摄影小说这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新兴艺术形式的莫大兴趣,于是便不知天高地厚地搞起摄影小说的创作来。


  万事开头难。当时有关摄影小说的创作资料很难找。路,只有靠自己走。在创作摄影小说文字脚本时,我曾四易其稿,毫无进展。记得在“举目四顾心茫然”的时候,我独自一人蹲在萍乡电影院门前的租书摊前,痴迷地翻看了大半天连环画。当翻阅完一大撂连环画“小人书”后才恍然大悟,感悟到摄影小说与连环画似乎是姊妹艺术,都要求以生动的画面、特定的情景渲染来烘托人物,表达主题。同时要求作者用简洁独到的文字为画面点晴,达到图文并茂、引人入胜、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借鉴连环画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摄影小说应是摄影与文学的联姻,是利用摄影画面去结构情节,用摄影手段去表现文学的内容,用连续的静止画面去表现一个完整的、生动的故事。


  据我的理解:拍摄制作摄影小说,首先是构思与编写摄影小说文字脚本,当剧情大纲确定好以后就是分画面镜头——根据剧情发展需要,将要拍摄的每张画面,先在纸上依次勾画出人物,场景等构图,并标明拍摄机位的草图来(画得不好没有关系,只要自己能看明白就可以了,反正导演就是我自己);其次是分三步做好准备:一是角色的确定,演员的招募等;二是选定拍摄场景,将每个场景所要拍的镜头,编号整理设定一个拍摄流程;三是准备好摄影器材,以及演员所需要的服装和道具;最后是开机拍摄。当拍摄杀青以后就是后期制作,把所有的照片进行筛选处理后,精心制作,并配上文字,摄影小说就完成了。


  当天晚上,我文思萌动,伏案苦战,初步构思出十三幅不同意境的摄影分镜头“连环”画面,来描写蕴藏在我心中的故事: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刊授大学辅导站学员婷婷,与高考落榜生男青年巧遇相识,婷婷用一颗纯真美好的心灵撞击那屡次高考落榜、沮丧失望的男青年心底希望的火花,鼓励他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勇敢地迈出自学求知的步伐……这既是我对那个年代许多名落孙山的大龄青年寄予的同情、理解和希望,也是我涉足于摄影小说创作的第一次尝试,于是,我把脱稿后的摄影小说定名为《希望》。


巧遇女主角“婷婷”


  记得著名电影导演都郁说过:摄影小说是初步普及的“电影”,文字脚本只是摄影小说的“蓝图”。当我自认为摄影小说的“蓝图”和分镜头脚本,经反复修改没有问题了之后,就自称编剧、导演,兴冲冲地去找当时摄影“发烧友”杨建华、胡晓安帮忙。我们拿着刊授大学萍乡辅导站开具的介绍信,找到了当时萍乡文艺学校的熊校长,当他听完我的来意后,笑眯眯地拉开抽屉,拿出一大撂女学员半身照片,任我们挑选。


  当选定一名眉清目秀、气质较佳的女学员做《希望》中的女主角婷婷时,熊校长和“婷婷”的父母当面“约法三章”:学员外出要注意安全,要在规定时间内抓紧拍摄完毕,要按时“完璧归赵”。因故事发生在万籁俱寂的深夜,我们选定在市人民医院门前,用昏暗路灯下梧桐树枝掩盖着的人行道作为拍摄场景。由于我们缺乏夜间摄影经验,闪光灯无同步器配合,再加上熊校长和“婷婷”父母规定的晚上10点以前,“婷婷”必须返校的纪律约束,首次开机拍摄并不顺利,胶卷冲洗出来后,令人垂头丧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我呆坐在胡晓安所在采茶剧团宿舍生闷气,想再找“婷婷”重拍又难为情时,当时有一剧团年轻女演员经过宿舍,瞧她那眼神,气质,相貌,真是活脱脱的“婷婷”。我们眼前一亮,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忙上前搭话,盛情邀请。那年轻女演员就是后来荣获过江西省第四届戏剧节表演一等奖和全国现代戏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及第6届文华表演奖、梅花奖的得主,国家一级演员赵一青。当时她非常爽快地应承,并按我们的要求自备服装道具。于是,我们三个陌生的摄影发烧友和两个剧团演员,竟然一见如故,只因为我拥有这么一个“希望”,他们欣然应允合作,共同努力把我的《希望》蓝图,变成大家的《希望》。


从暗房中“脱颖而出”


  当时我只有一部“海鸥牌”135照相机,杨建华,胡晓安借来镁光灯,三角架等摄影辅助设备,研究好夜间摄影的注意事项,为寻找婷婷与男青年深夜巧遇的戏剧性场景,我和建华、晓安骑着“喀嚓嚓”乱响的破单车四处奔波;为寻找那不同意境的连环动态画面,我们“眯只眼,睁只眼”地透过取景框去潜心审视市内的大街小巷,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拍摄前,我们用粉笔在选好的场景地预先标好演员区域及拍摄机位,闪光灯位置等构图,苦苦寻觅着生活中的《希望》!


  当夜幕降临,我们骑着单车,带着演员奔向白天选好的场景地,在路灯幽暗,行人稀少的人行道上架机开拍。我这个平时在工厂里显得孤僻、木纳的人,竟被朋友们封为“导演”。我也当仁不让,煞有介事地给演员现场说戏,示范动作、提示表情和拍摄要领。演员进入角色快,负责拍摄的晓安和闪光照明的建华则配合默契,抓拍迅捷,一声声清脆欢快的咔嚓声伴着一道道划破夜空的闪光,将我们集体创作的智慧和希望的潜影曝光、凝结、储存, 在那相机里的方寸之片,蕴藏着我们心底的“希望”。


  夜阑人静,当我们躺在临时搭起的钢丝床上等待冲洗后的胶卷晾干时,当我们挤进简陋的暗室加工制作照片时,狭小的天地里充满了大家成功的激情和喜悦。数月来,我们苦苦寻觅和追求的《希望》,终于在微红色的光亮下显像、定影。大家围聚在一起,对每一幅照片的反差、影调、构图、意境等等说长论短,“自吹自擂”,仿佛一夜之间,我们都成了摄影小说的创作专家。是啊!实践出真知,历经数次失败后,《希望》终于从简陋的暗房中“脱颖而出”。


  摄影这门学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增长才华。估计如今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120、135相机是什么东西,这是一种用手卷胶片的照相机,拍一张照片,不仅要认真分析光圈大小,快门速度,景深程度,要获得一张好照片,最关键的是冲洗胶卷和放大照片,全凭经验操作。幸亏当时找有暗室制作经验的高华帮忙,《希望》的后期加工才得以顺利完成。随着现代摄影技术进步,由傻瓜照相机到至今普遍流行的数码照相机的普及,由暗室冲印到电脑制作打印的跨越,我上述的文字记述已经让人越来越陌生了。


  据萍乡市文联编印的《1979-1985年萍乡市文艺作品目录册》记载,80年代初,萍乡市共诞生过两篇摄影小说,一是1985年3月发表在陕西的《新闻知识》摄影小说《俏妹》,二是1983年10月22日发表在《萍矿工人报》后,又先后在《自学之友报》和《山西青年》(封二、封三)杂志上发表的摄影小说《希望》。论发表时间,我和朋友们合作创作的摄影小说《希望》应该是萍乡市第一篇摄影小说。


  值得一提的是:摄影小说《希望》发表后不久,三喜临门,一是我初为人父,当年呱呱坠地的儿子,3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他大学毕业后,己是国家南方科技园首席软件工程师了;二是因《希望》的拍摄合作,成就了两对新人喜结姻缘,成为佳话;三是我和我的朋友们凭着当初寻觅和追求希望的自强不息,拚搏奋进的精神,各自改变了各自的生活。如今,有的在报社干专职摄影记者,有的在当地政府部门担任要职,有的在国有保险企业供职,还有的在外创业有成。那次有益的探索和愉快的合作,使我和我的朋友们终身难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