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诗词大会》擂主夏昆:平常心看待,才是阅读的开始

 盐心Jaffe 2023-07-24 发布于四川
采访夏昆老师,起初你会发现,他的打扮和他的言谈是一致的:朴素中时而激发的锋芒,就像他的灰白半长发,从鸭舌帽边缘翻卷出来。

深聊下去,你又会发现,这其实就是他:一位在小小的房间里,为学生开一扇大窗的语文老师。

阅读滋养了他,他反哺语文教育——「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游在历史的缝隙中,游在艺术的海中。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教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中国而教」项目特聘培训师

《中国诗词大会》擂主

二十年来坚持为学生开设诗词鉴赏、音乐鉴赏及电影鉴赏课程,著有《历史知道答案》《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给孩子读唐诗》《给孩子读宋词》《中国最美的语文》等。

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夏昆,时常和同辈朋友们一起,回忆他们成长其中的,那个「无比绚烂的80年代」。

诗人,就是那时候的明星。走南闯北,呼朋唤友,把读书的好处大大方方展示出来。这种氛围,也传到了四川一处偏僻小城。

夏昆的父亲在小城铁路部门工作。那是一个四等小站,最繁华的地方是一个供销社,此外便没什么了,买菜都要坐火车,书店就更谈不上了。

好在父亲时常给夏昆和妹妹买书来读。夏昆记得清楚,有儿童科幻小说家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还有科普杂志、文学杂志,《少年科学画报》《我们爱科学》,或《儿童文学》《少年文艺》……

80年代初,夏昆上中学。精神的丰富和物质的丰富,几乎是同步发生的。「仿佛突然一下,打开了外面的世界,叮叮咚咚全部涌进来了。」

西方思想、传统文化,「就像掉进了一个万花筒。

夏昆说,少年到青年这段时间,是他受过的最好的教育,「这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有人说,一个教师上课时,是带着他全部的阅读史来授课的。夏昆阅读底色中最初的色彩,是历史。

他上高二时,有篇课文叫《五人墓碑记》,还有一篇,是由单口相声《连升三级》改编的,讲的是明朝一个无赖误打误撞,却连升三级的故事。学了这两篇课文后,夏昆萌发了一个想法,把《五人墓碑记》改编成《连升三级》那样的剧本。

为了还原更多细节,他想到去看明史。正好学校图书馆里有「二十四史」,便这么读了起来。

「虽然读不懂,但我非常怀念当时那种想法,因两篇课文而生出的冲动,确立了一个看起来无法完成的目标——虽无法完成,但从现在看来,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

许多年后,已经是语文教师的夏昆重读「二十四史」,发现少年时的记忆,并未完全消失。在夏昆看来,读史可以打开一个人的眼界,「它会让你发现,现实的、当下的一些东西,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一切自然产生,一切都会过去。它让你变强大,让你善于用聪明的方法,去避免一些东西,去寻求你的自由。」

历史、哲学、艺术,是夏昆中学时最喜欢读的三类书。待到进入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后,正赶上「信息爆炸」,诗歌、小说、现代艺术、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便以一种杂糅并蓄的方式,奠定了夏昆读书的底色。

在夏昆眼里,教育的原则其实很简单,「教育所有的出发点也好,终极目标也好,都是为了使生命更美好,更灿烂,而不是相反。」

为了达到并坚守这样的「善」,作为一名教师,他找到了「艺术」这个航标。「艺术给你美的感受,而美的背后,其实是善。」在夏昆看来,一个人的审美观决定了他的是非观,而是非观,又决定了价值观、教育观。

他甚至将美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有人说中国人没有普遍的信仰,并不见得,比如:信仰和平,信仰家庭,信仰伦理,也是对善的追求。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背后必然是以善来支撑的。艺术给予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宝贵的财富。」

有了这样的生命底色,夏昆有时会感觉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有些人觉得了不得的事,在我看来其实没那么重要。」很多年前,他写过一篇短文,叫《我不愿做这样的老师》。

「生命中有很多遗憾,但要尽量去做一个好人。」

夏昆的好友郭初阳这样形容他的课堂:「夏老师的教室里,有林木的叹息、早晨的颜色。从这间教室里走出来的年轻人,会有蓝色的血和星球的世系。」

夏昆有时也玩笑般说自己,是「国子监四门博士」——除了语文主课,他还教「诗歌鉴赏」「音乐鉴赏」「电影鉴赏」。这些课,是如何自然而然结合起来,并影响学生的?

首先遇到的是质疑。尤其家长——自家孩子作为高中生,上课不讲题、不刷题,却做这些,有用吗?也有学生给夏昆提过意见,但他不打算改变主意。

从1998年开始,夏昆已做了20多年,开始比较散,后来逐渐定型。比如诗词鉴赏课,他用每节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上台讲,然后他来点评。从高一到高二,连续两年,每节课都是这样。

音乐鉴赏课,主要在高一。晚自习,夏昆会拿出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和学生一起做古典音乐欣赏。电影鉴赏课,则安排在高二,也是自习课,每周大概一课时。也有配套练习,写乐评、影评,通过作文、周记、随笔等方式来实现互动。

一把吉他、一堂诗词课。来源B站@爱学习你就眨眨眼

「很多事我们做不到,但我可以改变我的教室,或者教室里的某几个学生……我还是非常希望,学生经过教育,能保留一些对美的追求,我称之为'人味’。

近些年,经常有学校邀请夏昆去给师生做美育讲座,他也应出版社之邀,写了一些推广诗词教育、电影教育的书,媒体也时常找到他做各种采访……

「多少还有一点影响力。」说到这,夏昆总算有了一丝欣慰的神情。

高中三年,夏昆会给学生介绍很多书,黑格尔的《美学》、丹纳的《艺术哲学》、勒庞的《乌合之众》……

在他看来,学生在高中也许确实没时间看,但他想让学生知道,有兴趣的话以后随时都可以看。包括音乐鉴赏,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对古典乐立刻发生兴趣,但如果他们知道了有个贝多芬,有个莫扎特,有个巴赫,可能就会在今后的人生中,有机会再次发现。

「我是一个在墙上开窗户的人,你不一定要从窗户翻出去,但你可以从窗里往外望,望见外面的世界。你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但你至少应当知道,它在那儿。

窗打开后,夏昆便自觉没有必要再参与了。「给他们一双眼,一对翅膀,让他们自己去看,去飞,就行了。」到了这个年纪,夏昆仍然对与教育无关的、与教育相悖的东西直言不讳,但他应对的方式,不再是直面相抗,而是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凭着一股热情,做自己喜欢、且对学生有益的事。

「我已经坚持了20多年,相信也会一直做下去。」


END

2023年/第187期2023/7月刊

排 | 阎家珲

审 | 周春伦

图 | 受访者供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