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国诗歌的巅峰,诗人们的佳作,往往一夜间就流传千里,广为传颂。 诗人之间有时候也彼此唱和,互相比较对方的诗作。 在历史上,就记载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旗亭画壁 在这个故事中,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大诗人聚首,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较量。 ![]() 旗亭画壁中的旗亭就是酒馆的意思。 因为酒楼门口往往竖着一杆旗帜,写着'酒',因此酒楼也被称为旗亭。 当时酒馆之上,正好有歌女在唱歌。 三个人一时心动,就开始打赌起来,看看谁在民间更有人气。 第一位歌女率先唱道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听到是自己的,便在旁边的墙壁上写上一,并对二人说:'第一首是我的一首绝句。' ![]() 第二个歌女唱到:
高适很高兴,也在墙壁上画了一笔,曰:'一绝句'。 ![]() 不久,又一伶人唱道:
王昌龄又高高兴兴地在墙上画了一笔,曰:'二绝句!' 此时,唯一还没有被诸伶唱到诗作的只剩下王之涣一人了。 王之涣坐不住了。站起来说道:'这些伶人都是很潦倒的人,没有艺术品味,她们唱什么都不算。' '我现在就赌那四个漂亮歌妓之中最漂亮的那位,如果她也不唱我的诗,我就认输。' 于是三个人重新坐了下来,把目光聚焦在了最漂亮的那位歌女的身上。 ![]() 很快,那个歌女轻启朱唇唱到:
正是王之涣的名篇《凉州词》。 三人开怀大笑,纷纷称赞对方的作品。 在这个故事中,王之涣虽然是险胜,但是他的才华也是有目共睹的,《凉州词》确实是千古名篇。 其实,王之涣是开元年间的诗人,他留下的史料很少,历史上也没有太多的记载。 只是从后来出土的墓志铭上,才知道他字季凌,山西人,从小就很聪明,不到二十岁,就能'究文章之精'。 曾经做过主簿、县尉一类小官。 ![]() 不过,王之涣虽然留下的作品不多,但是除了《凉州词》之外,还有一首《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想必大家也是无比熟悉。 可见,诗不在多,而在于经典。 旗亭画壁的较量并不能说明三个人之间谁更厉害,但是却可以反映出当时民间对于诗歌的热爱以及诗歌的繁荣景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