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探究大禹身世时,禹母有莘氏是一个无法错开的人。她的族属是什么对于解决“禹出于西羌”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有莘氏先后与夏商周三代王族通婚,也很是让人好奇。1夏朝奠基人鲧娶有莘氏的记载最早应见于《世本》,据说是由先秦时期(亦有说汉代)史官修撰的。然而,南朝时,《世本》已缺《谥法》一篇,到唐朝又有更多篇目散佚,直至南宋末年全部丢失。所以,鲧娶有莘氏的最早记载就变成了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父鲧者,帝颛顼之后。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 如果算上出土文献,则战国上博简《子羔》是最早的文献:“[禹之母有莘氏之]女也,观于伊而得之,娠三年而划于背而生,生而能言,是禹也。” 东汉中期《大戴礼记》:“鲧娶于有莘氏之子,谓之女志氏,产文命。”东汉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女志,鲧妃,有莘氏女,生禹。”东晋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帝王世纪》曰:“鲧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脩己。”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鲧妻脩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世本》:“鲧取有莘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 姑且认为《世本》的记载可信,且后世学者忠实引用,那么鲧妻有莘氏的画像如下:她的名字叫女志。她嬉于砥山,砥山即三门峡砥柱山,说明有莘氏或鲧部落可能活动于三门峡一带。她所生大禹名叫高密,或与《山海经》中次六经的密山有关,亦可证明有莘氏或鲧部落生活于三门峡、新安、宜阳一带。她也被称为脩己。脩己二字通常会让人误会她为己姓,事实上己姓诞生的年代要晚于脩己生活的年代,或几乎同时,因此二者没有关系。2“成汤东巡,有莘爰极。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水滨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 《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于是请取妇为婚。有俛氏喜,以伊尹为媵送女。”《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天问》称,“成汤东巡,有莘爰极”,可见有莘氏位于东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语言学家杨伯峻注:“有莘氏之虚在今山东曹县西北。”然而,从伊尹的故事来看,有莘氏居地不像是在曹县西北,而是位于伊水流域。《水经注·伊水》就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伊川中。”另外,《尚书·汤誓序》言:“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陑”应是山地。从清华简《尹至》与上博简《容成氏》看,“陑”应在夏都之西,即今河南偃师二里头之西,嵩山万安山脉西麓。伊尹应是利用了有莘氏部落在夏都背后的有利位置,避其精锐、击其惰归,最终给夏王朝致命打击。3商朝末年,周文王娶有莘氏的太姒为妻,见于《诗经·大明》:通常认为,有莘氏“在洽之阳”,即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但是根据《周易》的“帝乙归妹”,太姒或是随同帝乙之妹嫁过去的媵女,后来由于受到了文王的宠幸,而成为正室。准此,则有莘氏未必在合阳。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不过,在没有更多证据之前,我们依然认为太姒母国有莘氏在合阳一带。值得一提的是,有莘氏盛产美女。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帝纣囚西伯於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纣大说,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4一、《吕氏春秋·本味篇》:“有侁氏女子采桑。”此侁当在河南伊川一带。二、《诗·大雅·大明》:“缵女维莘。”此莘在陕西合阳。三、《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此莘在河南三门峡市陕县硖石镇西之莘原一带。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此莘在山东曹县。五、《大戴礼记》:“鲧娶于有莘氏之子。”此莘当在河南三门峡市。六、《括地志》:“古莘国在汴州陈留县东五里,故莘城是也。”七、《左传·庄公十年》:“荆败蔡师于莘。”此莘在河南汝南县。八、《后汉书·志·郡国三》:“阳平,侯国。有莘亭。有冈成城。”此莘春秋时为卫国莘邑,在今山东莘县。九、《左传·昭公元年》:“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此姺为伊尹的封国,位置不明。十、2003年,山西浮山县浮山桥北出土了一批商周墓葬,考古专家抢救性挖掘后发现,墓葬部分青铜器觚、罍、斝上屡见带“先”字的铭文或族徽,可以看出这里应当为先氏(国)墓地。卜辞中有商王伐先的记录:“庚戌卜,今从我伐先。”这里的先,应是姺,即莘。5如此杂多的莘地,实在难以辨别哪个最早。那就推测一下吧:一、最早的有莘氏居住在三门峡一带。鲧时,曾娶有莘氏之女,生子大禹。三、后来有部分有莘氏人从三门峡一带迁徙到伊川。夏朝末年,伊川的有莘氏与商汤联姻,对抗夏桀。四、夏、商两代时,有莘氏都曾向东迁徙,分布于莘县、曹县一带。所以曹县有伊尹墓就不难理解了。后来莘人反抗商王室,以至于有这样的说法:“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以及这样的记载:“彭伯、韦伯伐班方,姺人来宾。”五、商朝时,三门峡一带的有莘氏,或因为受到商人的压迫而分别向陕西合阳和山西浮山县等地迁徙。6武丁卜辞中:“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一万,呼伐羌。” 学者王明珂认为,“在商代,羌这个字被用来称一些西方晋、陕、豫之交的人群。”准此,则虞夏之际的有莘氏也应是羌人。进而言之,夏人乃至更西的人都是羌人。事实上,羌为贬称。周人的甲骨中几乎没有羌字。毕竟周人在商人看来也是羌人,周人自然不会以此称呼自己。现在再来看下前面引用过的《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父鲧者,帝颛顼之后。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 何谓“家于西羌”?并非是说禹本人来自关中西部地区,而是说他母亲的氏族有莘氏所处之地偏西,故为西羌。何谓“地曰石纽”?并非是说“石纽在蜀西川”,而是说大禹生于“砥山”附近。石纽即砥山。7一、鲧妻有莘氏生活的三门峡一带,在商代之前为羌地(准确地说,是被东方人贬称为羌地)。其位置相对而言偏西,故有莘氏为西羌。二、禹父鲧为颛顼后裔,禹母为西羌人,所以,既可以说禹是颛顼后裔,也可以说他是西羌人。三、有莘氏曾先后与夏商周三代王族联姻,可谓三代的母系王室。四、有莘氏的后裔到处迁徙,分布广泛,以至于以莘为名的地方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