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件中国乐器震撼世界!出土于2400多年前古墓,如今还能演奏→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3-07-25 发布于陕西


图片
图片

中国是礼乐之邦

音乐文明源远流长

当穿越2400多年的

华夏正统之音被奏响

空气中回荡的是说不完

道不尽的盛世华章

......

不信,你听!

  △编钟演奏《东方红》乐曲(央视频号:面对面)

这个充满厚重感

神秘感《东方红》旋律

正来自中国古代乐器

“八音”之首——编钟

敲之音质醇厚

清澈明朗

排列起来摆放

气势恢宏

中国人的音乐有多美?

听编钟研究学者谭军讲述

↓↓↓

图片
图片

曾侯乙编钟的乐律体系

比钢琴早问世了2000多年

图片

1978年,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大型乐器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先秦编钟里规模最大、数量最多、铸造最精、音律最全、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

图片

△曾侯乙墓考古挖掘现场

曾侯乙编钟铸造于战国早期,距今已超过2400年,它的出土,改变了世界音乐史。在它出土之前,很多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十二律由西方传入。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音乐史学家对其进行测音,发现这套编钟总音域横跨5个八度,中心音域十二个半音齐全今人所听的音乐几乎都能演奏。

图片

更珍贵的是编钟的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3755字的铭文,包含了丰富而完整的乐律学知识,堪称中国最早的音律学著作,也是目前发现人类最早从科学角度认知音乐的文献,同时也证明中国十二律的实践开始于西周或更早。

曾侯乙编钟的乐律体系比号称“西方乐器之王”的钢琴早问世了2000多年。

穿越千年的曾侯乙编钟内藏多少“宝藏”?戳视频了解↓

编钟上“枚”的作用(央视频号:面对面)

谭军介绍,编钟上突出的“小疙瘩”叫做“枚”,有了它,敲击编钟后的余音一般3到5秒钟就会逐渐消失,而没有“枚”的光面编钟,余音会更长。网友:又一次被古人的智慧折服了!

图片

↑有“枚”的编钟

↓无“枚”的编钟

图片
图片

这套编钟原件出土至今

仅被演奏过三次

图片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是该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出土后三个月,恰逢建军节,千年之音第一次被奏响。

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曾侯乙编钟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第二次被奏响,各国驻华使节为之倾倒。那之后,湖北省博物馆开始和高校合作,利用全套曾侯乙编钟的复制件进行专场表演。

图片
图片

1997年7月1日,由作曲家谭盾创作的《交响曲1997:天·地·人》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仪式。

在这首交响曲开头,象征“国之正音”的编钟之声,正是由谭军敲响的,他自创了背对编钟双手敲击的演奏方法。

图片

在正式演出之前,乐团成员还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仪式↓

图片

虽然现场演出使用的是曾侯乙编钟的复制件,但在这之前的录制中,破例使用了曾侯乙编钟原件。那场12个小时的录制,是曾侯乙编钟原件最后一次被奏响。谭军保留的一张照片,记录了当时的场景↓

图片

“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谭军回忆26年前初见曾侯乙编钟原件时的场景,仍深感震撼。

“当他们打开演奏厅门,我们鱼贯而入的时候,莫名其妙身上汗毛就开始竖起来,感觉到中国怎么这么伟大,能造出这么精美的东西来

图片

人有八德,乐有八音

编钟传递的是善良之音

图片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编钟演奏多次走出国门,登上世界著名音乐厅的舞台,几乎每次亮相都会引起轰动。

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闭幕式,谭军创作的大型编钟与鼓吹乐《钟鸣九天》在此首演,向世人展示来自远古东方的乐音↓

图片
图片

世界大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喜欢。“不管是声音上的、形态上的,特别是像来自东方古老的这样一个声音,编钟所到之地,大家除了对形态美的赞赏以外,确确实实是对东方人,是对我们中国人的智慧一个高度的赞扬”,军自豪地说。

图片

人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乐有八音——金、石、丝、竹、匏(páo)、土、革、木

在谭军看来,编钟最终表达的是一种善良之音。“对学生的培育除了本身的演奏技术和对音乐行为的表达以外,更多的还是根植于其内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劳、善良。

图片

图片
图片

编钟被誉为

只有在盛世才可演奏的

“国之重器”

代表了当时音乐文化

冶金铸造等多方面的

最高成就

如果说传统是一条河流

那么 编钟既是源头

又是未来和远方

▍部分内容来源:央视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