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自行车有不解之缘

 新用户9566a9GM 2023-07-26 发布于湖北

在很小的时候,离我家不远有条大堤,南北走向几十公里。大堤南到津市,北到梦溪,是一条拦截特大洪水的人造大堤。我经常看到有人骑车在大堤上穿梭,那时我们都叫他“洋马马”,因它比人走得快,脚蹬也无需费多大劲。让小孩费解的是,两个彀轮转动,为什么就能平衡,人是怎样上去的呢?又是怎样下车的,总之一系列新鲜事都是个未知数。特别是骑车人、在后面一阵清脆悦耳的铃铛声与人争道时,让你防不胜防地躲避让路。这时我感觉到,那些骑自行车的人一定比你高一等,因为他拥有一辆自行车不是当官的,就是一个会办事的能干人。那是一般的人望尘莫及的,尤其咱们贫困农村。
我参加工作在长沙,经常看到有个骑着一辆崭新永久牌自行车的人,屁股边上还鼓出一点红的。听车间主任说,他姓李,是公司保卫科长,那露出红色是包手枪的红布,手枪皮套只有皮盖,是拴在皮带上系在腰间的。当时十七、八岁的我,既羡慕,也崇拜,简直就是我年轻时的偶像。我这一辈子佩戴手枪是不可能的,但买一辆名牌自行车是应该可以的。那时我是学徒工,每月只有十三元五角钱,那辆崭新自行车也要一百三、四十元,就是不吃不喝要一年才行,简直成了我们的奢侈品,遥望不可及呀!
第二年,安装队接到一条三万八千伏的线路安装,我被调到岳桃路线工作。从岳阳架线到桃林铅锌矿,中间有几座38米高的铁塔。铁塔要安装,电线要铺设都是我们安装的人干,我们临时工作条件就是离城陵矶火车站不远。职工去了20多人,其他都是民工,自己建食堂开火。食堂有个采购员,有一辆破烂不堪的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其它都响,专供采购员买菜拖菜用。自行车刹车没有,后座支架也没有,整天在泥水里滚动,已经失去了它的本色,仅看到两个钢圈就知道是二八的载重车。我利用休息时间,向采购员说好话,不讲学,只讲借。借到自行车后,到哪里学呢?找不到平地。因为我们住的地方是个农村,与大马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块地。我灵机一动,看到有一块已经翻成垄子的稻田,两垄中间有一条平坦没水的沟,约有三四十公分宽,正好自行车可以在上面行走,而两边翻出的垄子正好落脚地可以踏到。于是,我就利用午休息时间,将车搬到那里。好在我个头高,腿子长,自行车一偏脚就落地了。好像我学自行车无师自通,也不需费力,一骑就会。其实,学自行车容易得很,只要你两手用力将车把紧,用力往前骑,车就自然不偏不倚的往前走,骑久了动作就熟练了。
一九六三年,长沙市为骑自行车者发行车证,我参加了考试。考试就在我们二公司办公楼前的马路上,用粉笔画一条一米宽的S形骑道,大概有七八米长。一人一辆自行车,车后架还驮一袋30斤的沙子。考试俩人迎面骑行,不压线,不碰撞,为合格者,允许考三次。当时有人三次也没通过,但我一次就通过了,是否发证我也记不清了,好像当时有公司保卫科的同志在场,还有几名经济民警也参加了,那时还真有点新鲜自豪感。
一九六六年我被调到十五冶机关,那时机关自行车比较多,各处室都有一两部,一般都是找本部门负责人拿钥匙出行。我们政工部人很多,但车只有两部,出去办事人多,车少,不大方便,但周末一般都不用车。这时,我家在铜绿山,离黄石有70多里。黄石到大冶只有七八趟班车。天热,下午五点以后就没有了。机关下班都在六点,等下班后再乘班车就没有了。我周六下班后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骑车回家,从十五冶(陈家湾)出发,两个半小时才到铜绿山。有一次,大热天,我戴着草帽,骑着自行车,在七里界买个西瓜,连同草帽一起夹在后面的衣架上,但到家后下车一看全没了。本想到家后讨个高兴劲,没想到全落空了。那时年轻,精力旺盛,从下陆进入到大冶境界时有个陡坡,坡度还特别长,特别费力。到刘长席的地方,既有坡又有急弯,除两处需要用力脚踩加油外,其它好像没什么难题,主要是年轻有使不完的劲。
六十年代末期的大热天,沿湖路陈家湾路段正好铺上沥青,由于当时技术条件差,路面经太阳一晒,沥青全溶化了,路面很滑,这给骑车的人带来很多麻烦。有天我出去办事,骑着一辆黄石自行车厂的“春燕”牌载重车,当行驶到三中前方时,我感觉到车胎粘稠沥青发出“沙沙沙……”的响声,速度加快,车滑失灵有感觉。就在大门前转90度的急弯时,因惯性作用,一下将我从车上摔倒,坐在沥青上。欣喜的是我左手着地,屁股落地滑行了半米,西装短裤被划破,里面的短裤粘满了沥青,屁股既有沥青也有血,骨关节受损。所幸的是那时没有现在这样多的汽车行驶,真是不幸中的万幸。我边推车边朝十五冶大门走去。当我上到三楼办公室时,公司组织部有几名刚从卫校分来的女伢,看到我这副狼狈不堪的样子,马上起身帮忙,有的说:“快上医院处置,沥青有毒。”有个姓张的小护士瞪眼注视我,她找来柔软的纸团帮我轻轻地擦洗,并告诉我“回家后用凉开水清洗,再用碘酒消毒,大热天,不能发炎。”这就是自行车给我带来的痛苦,我也从中吸取了的教训。
经朋友介绍,我认识江北散花的涂本财。因涂本财喜欢钓鱼,由钓鱼的兴趣促使我们玩到一起。江北的鱼塘很多,我经常骑自行车过江钓鱼,最早时是推着自行车在上窑过轮渡,江北那些卖菜的菜农最讨厌我们这些骑车钓鱼的。自行车在船上占位置,而且不是按顺序摆放,只要一上船,哪里能放就往哪里塞,连过道走廊到处都是,让人很不方便。后来,黄石大桥建成了,也上过大桥。有一次,我们十多人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开进了上窑气渡。先头部队到了汽渡,从前面传来消息“今天雾大,不开船,要等雾散了才能过江。”我听到,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旁边有人喊话“过大桥去”。于是,自行车尾部就掉头,后面变成了前沿,拉动整个队伍途经黄石大道,一路纵队,威风凛然,形似钓鱼“游击队”,好不风光。还有杨建湘夫妻两人,其爱人坐在他车后同行,年轻人真不觉得什么叫累。在大桥上还有不少的行人立足相看。过了大桥,队伍就就分散了,各自东西,自己找自己的位置钓鱼去了。
还有一次,服务公司办公室主任柴洪波,因为一件小事闹着调回了老家蕲春。他多次托人捎信要我们过江去玩。有一次,谈起他时我就邀庐元宵同往。大热天,我俩骑着自行车带着钓鱼的工具过江了。站在江北的江堤上,俩人一合计,蕲春太远,倒不如到燕矶去玩。我们俩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蹬车沿江而上。那时不是七八月,也是五六月,蹬了近两个小时,一身汗珠湿透衣裳。堤上没有一处躲荫的地方,也没有卖瓜果凉茶的。尽管戴了一顶草帽,火爆的太阳“烤”在身上汗透了,好在没有中暑。带去的水已喝完,必须找到能喝的水源给予补充。我们就把眼光盯住大堤脚下的水源地,找到一偏僻的水塘,只见塘水清澈见底,就用手捧水喝个饱,再装满空瓶返回赶路。这天,除了自行车载我们到燕矶看一路田园风光外,全天只有一个字——累。因为陈家湾到燕矶单边就有50多里地,那时好在年轻,第二天醒来体能就能恢复,这就是年轻人的优势。
有一年,我回湖南老家,决定骑自行车去探望家住温泉的岳父母。于是我就拉上只有20多岁的外甥钱中一同前往。从我的老家到复兴的温泉,足有四五十里地,而且有一半是山路。我们先走平路,到梦溪这段路好走,都是汽车路。过了梦溪以后,为求近而选择走小路。有个小路仅限一人通行,幸喜我俩骑车的水平不错,加上无擦肩而过的行人,很快走到平坦尽头。前面就要进入山路,此处叫范格铺,旁边有个烧窑的砖厂,看到拖拉机拖红砖爬坡加力“嘟嘟嘟……”冒黑烟。这段路虽然不算太陡,但爬坡的距离很长,我们做好了准备。一开始就把衣服脱下放在车架上,准备加油爬坡,足有两里地的坡路,但钱中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骑上去了。他骑到中途还停下来喊我加油,但我望而生畏,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我比他大25岁。这就是力量的悬殊,体力的强弱,实力的较量。尽管他让我挑选最好骑的自行车,但终因年龄的差距而不得不服老呀!
在我的影响下,老伴也会骑自行车,我给老伴买了一部斜杠女士自行车,我们俩都有,各骑各的,互不干涉。另外公家还有一部二六飞鸽自行车,我办公事骑单位的,当然私家车保管好些。没过多久,小偷猖狂,瞄准自行车,见车就盗,警察也管不了,开始报案还登记一下,偷多了连登记也懒得管了。在那几年里,我先后被盗走的自行车不少于七辆,当然单位的占多半。我一气之下给当时公安局局长李建忠写了一封信,开门直言:“李局长,近几年,我先后被小偷盗走七辆自行车,但这还不算最多的,后来报案,警官爱理不理。我出于无奈,只好寻求保管自行车最佳者取经。有一天,总算找到一名从没丢失自行车的人,我敲门进去一问,才知道他不会骑车,无车可偷。”当然这封信寄出去不可能有任何回音,但我说出了那些丢失自行车人的苦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出行不仅限于骑自行车,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小车。但我依旧是一部旧车,是孙子上中学时买的山地车。如今孙子上了大学、研究生都毕业了,我出行还是那辆旧车。现在自行车少、修车的人也不多,陈家湾唯此一家。我每次推去维修的时候,不是换轴承就是换刹车片,清洗一次不少于40元,除了三脚架、龙头、钢圈没换以外,几乎已经全换,内外胎已换过多次。本来我有老年乘车证,只因骑车方便,无需听别人非议,也不管车站的距离,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加之住宅到门卫还有几百米远无需走路还是骑车好。有人给我算了个细账,几年的维修费完全可以买一辆新车。生活就是这个理,但跟随我多年的自行车,如今又没人偷的情况下,倒真还舍不得丢弃它。
退休后的这些年,我与老伴经常骑车绕北湖转一圈,要70分钟,有时候我们也骑车到老下陆看看老朋友。骑车方便,沿路观光风景,无需乘车买票,还不要人让座,也少看别人嫌弃老人的白眼,再说无污染没排放的出行交通工具也符合时代节拍。有次,骑友邀我骑车到昆明游一圈,我因体能不适而拒绝。近些年来我与老伴俩经常骑车到上窑买菜,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想买多少就购多少,面对菜市场上的蔬菜,品种繁多,琳琅满目,所需随买,没有埋怨,算账利索,满意度也高,俩人出行,有商有量。返回时,将菜物往车篓一放,骑车回家。既不要肩背手提,也不担心丢失,一路到家,听到的是既有羡慕点赞的,也有关心劝告的“70多岁的人,最好不骑。”
三年前,我俩骑车买菜回家,被黄石日报社记者邱孝威看到,非要给我们拍摄一张相片不可,不久就上了《黄石日报》大半个版面。201510月,还被黄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妇联选送到“十佳金婚”银幕上,连同全家人一起的生活场面,随同讲解员的声音传播在园博园的大地上。那骑车自豪感的乐趣着实让我们全家人风光一阵子。

自从《黄石日报》刊登以后,网友、好友加以炒作,褒贬不一。同事们说“老廖,又看到你们上报了,真帅!”朋友们说“老廖,两人骑车一脸笑容,实在。”亲友们说“年龄大了,少骑车多走路,安全!”我心中也在说“如今汽车多,尾气重,要是大家进市区改用自行车出行该多好,既节约能源,又减少排放!大热天还减少热量”。愿自行车带给人们的是方便快捷,出行自由,绿色环保,“骑”乐无穷。现在好多大中等城市都在推行绿色环保出行,以减轻城市的拥堵及排放量,短头出行一律改为自行车。前三年,我到过湖南的株洲,他们投资两千多万元,在全市各街道角落设置了一千多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只要市民办个卡,就可直骑目的地,三个小时内为免费,超过再换乘重新租,这对自行车好爱者无疑是个福音。它既方便了短头出门的交通问题,又环保节能,更是骑车健身。我羡慕至极,曾将株洲共享单车的便民之事写信建议黄石也可发展,可喜的是近一年来其他城市共享单车也传递到黄石,给许多自行车爱好者办了一件大好事。我国是个自行车王国,提倡多骑车少开车,形成一种新型的交通潮流,人们奔小康要健康的时代,一定会指日可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