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跳出辨证论治”的临证思路

 经方人生 2023-07-26 发布于四川

举两个案例说明。

余曾治一55岁男子,系余父亲工友,患顽固性呃逆大半年,几乎每日均有,尤其午餐后出现或加重,伴随有胃胀,痞满,食欲旺盛,精神佳,形瘦色黄,大便不成型,舌红苔薄白,脉弦缓。曾多次于消化科就诊,服用促胃动力药,健胃消食药等无效,后转求中医专家,给予旋覆代赭汤加减,呃逆缓解少半,遂连服两月余以求痊愈,但呃逆始终留滞三五成不能根除。偶尔从余父亲口中得知余在行医,遂向余求方。观前医处方,旋覆代赭汤方用代赭石二两,人参6克,伍大队理气之药,整体上以重镇降逆为主,余思来想去给予补中益气汤原方十剂,呃逆完全消除,其后患者特邀请余父子二人赴宴以表感谢。或问前医对证并无不妥,为何独用补中?主要考虑患者呃逆日久,再久服重镇耗气之药,元气当早已亏虚,即使四诊无明显虚弱,亦必须大补元气。

第二个案例是余曾治的一“脚气”患者,系余邻居,中年男性,体质壮实,每于夏季足底便流黄水溃烂,瘙痒难耐,秋分后逐渐自愈,反复十余年,于市中医院内服外敷中西药物无数,未能缓解黄水、瘙痒等症状,也未能阻止来年复发。求治于余,观其往日处方,皆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品,夹杂虫类通络、健脾补肾之属,用量之大药味之多,令人瞠目。经余察色按脉,发现确实属于湿热之证,前方理应有效,余反复思忖,心中仍无良策。既然久服苦寒燥湿之品,何不反其道而行之,以为权宜之计,遂用健脾滋阴之法,不加一味清热解毒燥湿之品,处方极其平淡。计生山药45白术30茯苓15白扁豆20霍香10薏苡仁30白蔻仁6防风10生麦芽30鸡屎藤15麦冬30玉竹30芦根15白茅根15。14付后足底黄水大减。后出入调理2月余而痊愈,次年观察虽有复发,但较前明显减轻,嘱再次调理,或可阻断复发。或问:既然证属湿热,当遵前医之法,清热利湿解毒,为何反其道而行之?患者久服苦冷燥湿,脾胃势必衰败,且湿热久羁,津液势必损耗,虽然患者体质壮实,但几经折腾,正气暗亏,非扶正不足以撬动湿邪。

以上两案,前医处方并无不妥,符合中医辨证论治规律,但为何效果有限?愚以为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未能详察病机,流于表面,未能发现病机细微关键之处,第一印象,先入为主,草率处方。二是处置无效,当及时转换思路,“正治不应则反治”,“奇之不去则偶之”。勤于临证之人必定会发现,有时辨证无误,用药亦属对证,疗效却差强人意,而无心插柳柳成荫却时常发生,归根到底还是辨证不够精细,用药不够聚焦。若不辨清真假,不抓住关键,不圆机活法,流于表面,以常规之思路处置万千之变化,实难破解疑难之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