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尾昂述 2023-07-27 发布于广东

​纯粹哲学何为

鸡汤不可盲喝

哲学理当多读

本文篇幅较长

且有一定难度

可以细细咀嚼

做“纯粹的人”,高尚的人

如今喝水也要喝“纯净水”

这个大概都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一说到“纯粹哲学”

似乎就会引起某些怀疑

说的人,为避免误解

好像要,做一番解释

什么原因:

这个说法

引起质疑

有着很深的

历史和理论

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还要提

“纯粹哲学”的问题

现在来说“纯粹哲学”

说哲学的“纯粹性”

乃是针对一种现状

即现在有一些号称

“哲学”的书或论文

已经脱离了“哲学”

这一门学科

的基本问题

和基本要求

或者可以说:

已经没有么“哲学真味”

但美其名曰“生活哲学”

或者甚至是“活的哲学”

但是对于那一些真正

探讨哲学问题的作品

反倒觉得“艰深难懂”

甚至断为“脱离实际”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

几位年轻的有志于

哲学研究的朋友提出

“纯粹哲学”这个说法

以针砭时弊

这对于哲学作为

一门学科的发展

当然是有好处的

所以觉得

可以支持

人们

对于“纯粹哲学”的

疑虑已是由来已久

在哲学里,什么叫“纯粹”

按照西方哲学近代的传统

“纯粹( rein,pure)”即就是:

“不杂经验”、“跟经验无关”

或者是“不由经验

总结、概括出来”

这类的意思

总之

即是和“经验”

相对立的意思

把这层意思说得

最清楚彻底的是

康德强调“纯粹”

原来,西方哲学

有个,传统观念

认为

感觉经验

变幻不居

故不可靠

“科学知识”

如果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那么也将得不到“可靠性”

这样也就动摇了“科学”

这样一座巍峨的“殿堂”

这种担心,近代

从法国的笛卡尔

就表现得很明显

而到了

英国的休谟

简直是快给

“科学知识”

“定了性”

原来人们

信以为“真理”

的“科学知识”

竟然只是一些

“习惯”和“常识”

而这些

“习俗”的“根据”

仍然限于“经验”

为了挽救这一个

似乎摇摇欲坠的

“科学知识”大厦

康德指出了:

我们的知识

虽然都来自

感觉经验

但是感觉经验

之所以能成为

“科学知识”

能够有普遍的可靠性

还要有“理性”的作用

康德说,“理性”

并非从“感觉经验”里

“总结-概括”出来的

它不依赖于经验

如果说

感觉经验是,“杂多-驳杂”的

理性即就是,“纯粹-纯一”的

杂多要“变”

纯一即“恒”

是“常”

是“不变”

“不变”才是

“必然的”、

“可靠的”

那么,这个

纯一的、必然的

“理性”到底是么

或者说,康德要人们

如何理解这个(些)

“纯粹理性”

体味康德

哲学著作

渐渐觉得

他的“纯粹理性”说到最后

乃即是一种形式性的东西

他叫“先天的”

——

以“先天的”

译拉丁文

a priori

不很确切

无非是在强调

“不从经验来”

而拉丁文原是

“由前件推出后件”

有很强的逻辑意味

所以国外

有的学者

干脆称它

“逻辑的”

意思是说:

后面的命题

即系是经由

前面的命题

“推断”出来的

不是由经验的

积累“概括”的

因而

不是经验的,共同性

而是逻辑的,必然性

其实,这一个意思

并非,康德的创造

康德只是

沿用旧说

康德的

创造性

即在于:

他认为:

旧的哲学

“止于”此

即就已把

科学知识

架空掉了

旧的逻辑只是

“形式逻辑”

——

“止于”

形式逻辑

而科学知识

却要有内容

康德觉得

光讲形式

就是那么几条

从亚里士多德创建

形式逻辑体系以来

到康德那一个时代

并没有多大的进步

而科学的知识,日新月异

“知识”是靠经验“积累”的

逻辑推演:

后件已经

包含了在

前件里面

推了出来

也并没有

“增加”么

所以,康德哲学在

“知识论”的范围里

主要的任务就是要:

“改造”旧逻辑

使“逻辑的形式”

和“经验的内容”

结合起来

也就是像

有的学者说的:

把“逻辑的”和

“非逻辑的”

东西结合起来

从这里,我们看到

即使在,康德那里

“纯粹”的问题

亦非真的完全

“脱离实际”的

恰恰相反

康德工作

正是要把

哲学做得

既有“内容”

而又“纯粹”

这确是一件

很难的工作

康德很艰苦

的确也有点

“脱离实际”

后来受到批评

但是就其初衷

倒并不是为了

“钻进象牙塔”

康德的困难:

如果“理性”的工作

不过是把感觉经验

得来的材料加工酿造

提炼出概括性的规律

像英国的培根说的

那样“归纳”出来的

那么,一来就不容易

“保证”“概括”的东西

一定有普遍必然性

二来这时候

“理性”只是“围着经验转”

也不大容易保持“自己”

这样理解的“理性”

就不会是“纯粹”的

康德说

他的哲学是要来一个

“哥白尼式的大革命”

过去是“理性”围着“经验”转

康德让“经验”围着“理性”转

非让“纯粹”的东西

围着“不纯”的东西

转受到“污染”

而让“不纯”的东西

围着“纯粹”的东西

转得到“净化”

这是康德说的:

不让“主体”围着“客体”转

而让“客体”围着“主体”转

的意义所在

我们看到,不管谁围着谁转

感觉经验,还是不可或缺的

康德

主观上并不想

当“脱离了实际”

的“形式主义者”:

康德的立意

还是想要改造旧逻辑

克服它的“形式主义”

当然,康德的工作

也还只是一种探索

有许多值得

商讨的地方

说实在的:

在感觉经验

和理性形式

两个方面

要想

叫谁围着谁转

也都不很容易

简单地说:

要让它们

有机结合

当然并不

解决问题

康德的办法

是提出一个

“先验的”概念来统摄

感觉经验和先天理性

这两个方面

并使经验

围着理性

而转

以保证知识

的“纯粹性”

康德的“先验的”

原文为“transcendental”

和传统的“transcendent”不同

后者就是“超出经验之外”的意思

前者就是

“虽然不依赖经验

但还在经验之内”

的意思

康德

为么要把问题

弄得如此复杂

原来康德

想要坚持住

哲学知识论

的纯粹性

而又能具有

经验的内容

有两个方面

的思想准备

一方面“理性”

要妥善引进

经验的内容

另一方面

要想防止那

本来并不是

经验的东西

“混进来”

“理性”像一个王国

对于它自己的王国

拥有“立法权”

凡进入王国

也都要服从

理性为它们

制定的法律

康德认为:

就科学知识来说

只有那些

感觉经验的东西

应当被允许进入

这个知识的王国

而成为它的臣民

而那些根本不是

感觉经验的东西

亦即不能够成为

经验对象的东西

譬如:

“神-上帝”

乃即是一个

“观念-理念”

在感觉经验世界

不存在相应对象

所以它不能够是

知识王国的臣民

它要是进来了

即就会不服从理性

为知识制定的法律

在这王国里

就会闹矛盾

而科学知识

要克服矛盾

如果出现不可避免的矛盾

那么知识王国-科学的大厦

就要土崩瓦解

所以康德在他的第一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里

一方面要仔细研究

理性的立法作用

一方面要仔细厘定

理性的,职权范围

防止

越出经验的范围外

越过了自己的权限

——

防止理性的僭越

管了那本不是

它的臣民的事

所以康德的“批判”意思包含

“分析”、“辨析”、“划界限”

界限划在,哪里

正是划在,“感觉经验”

与“非感觉经验-理性”上

对于那些不可能进入

感觉经验领域的东西

理性在

知识王国里

管不了它们

它们不是

这个王国

的臣民

康德划这一界限

还是很有意义的

这样一来

举凡宗教信仰以及

想涵盖信仰问题的

旧形而上学

都被拒绝在

“科学知识”

的大门以外

因为它们所涉及的

“神-上帝”、“无限”、

“世界作为一个大全”等等

就只是一些“观念( ideas)”

而并没有相应的

感觉经验的“对象”

这样,康德

就给“科学”和“宗教”

划了一条严格的界限

而传统的

旧形而上学

即就被断定为

“理性”的“僭越”

而且理性在

知识范围里

一旦“僭越”

那么就会,产生

不可克服的矛盾

这就是

他的有名的

“二律背反”

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能够看到

在知识论方面

康德恰恰是

十分地重视

感觉经验的

也是十分地重视

“形式”和“内容”

的结合的

所以

批评康德知识论

即是“形式主义”

他是不会服气的

他会说,他在

《纯粹理性批判》里的主要工作

就是论证“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既然是“综合”的,就不是“形式”的

在这方面

他就很有理由拒绝

“形式主义”的帽子

他的问题出在那些不能

进入感觉经验的东西上

他说,既然

我们认知的是

事物能够进入

感觉经验的一面

那么,那不能进入

感觉经验的另一面

就是我们科学知识

不能够达到的地方

我们在科学上

则是一无所知

而通过我们的感官

进得来的只是一些

印象(impression)、

表象(appearance)

我们的理性

在知识上

只能对于

这些东西

根据自己

立的法律

作“管理”

使之成为

科学的、

具有必然

真理性的

知识体系

所以

我们的科学知识“止于”

“现象( phenomena)”

“物自身(Dinge an sich)”、

“本体(noumena)”

则是“不可知”的

原来,在康德那里

这一种既保持哲学的纯粹性

又融入经验世界的“知识论”

是受到“限制”的

康德自己说:

“限制”

“知识”

是为“信仰”

留有余地

那就我们的论题来说

康德所理解的“信仰”

是不是只是“形式”的

应该说,也不完全是

我们知道

康德通过“道德”

引向“宗教-信仰”

“知识”是“必然”的

所以它是“科学”

“道德”是“自由”的

所以它便归根结蒂

并不能够形成一门

“必然”的“科学知识”

此话怎讲

“道德”作为一门学科讨论

“意志”、“动机”、“效果”、

“善恶”、“德性”、“幸福”

等问题

如果作为科学知识来说

它们应当有必然的关系

才是

可以知道的

可以预测的

但道德里的事

却没有那一种

科学的必然性

因而

也没有那种

“可预测性”

而在道德领域里头

一定的动机其结果

却并不是“一定”的

“德性”和“幸福”

就更不是可以

“推论”出来的

世上有德性的

得不到幸福的

比比皆是

缺德的人

往往能够

高官得做

骏马得骑

而有那碰巧了

既有些德性的

也有些幸福的

就算是

老天爷

开恩了

于是,我们看到

经验的世界里头

“德性”和

“幸福”的

统一只是

偶尔有之

是偶然的

非必然的

一个人很幸福

不能必然推断

他一定有德性

反之亦然

这个意义上

这一种关系

是不可知的

所谓“不可知”

并不是说我们

没有这一方面的

感觉经验的材料

对人世的“不公”

我们深有“所感”

而是说:

这一些的

感觉材料

不受理性为

知识提供的

先天法则的

管束

形成不了

必然推理

“不可知”

即指这层意思

“动机”和“效果”

也即是这种关系

我们不能从

“动机”必然地

“推论”出“效果”

反之亦然

也就是说:

我们没有足够的理由

说一个人干了“好事”

就“推断”他的“动机”

就一定也是“好”的

也没有足够的理由

说一个人既然动机是好的

就一定会做出好的事情来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乃是因为“道德”的问题

概出于意志的“自由”

“自由”和“必然”

则是相对立的

要讲“纯粹”

康德

这个“自由”

是最“纯粹”

不过的了

“自由”不但不能受到

“感觉经验-感性欲求”

一点点的影响

而且根本就不能进入

这个感觉经验的世界

就是说:

“自由”不可能进入

感性世界成为“必然”

这就是为什么康德把他的

《实践理性批判》

的主要任务定为防止“理性”

在实践-道德领域的“降格”:

理性把原本是超越的事情

当做感觉经验的事来管理

那么,康德这个“自由”

岂不是非常的“形式”了

的确如此

康德的“自由”即是

理性的“纯粹形式”

它就问一个“应该”

而向有限的理智者

发出一道“绝对命令”

至于真的该做“什么”

那是一个实际问题

那是一个经验问题

实践理性

并不给出

“教导”

所以康德的伦理学

不是经验的

道德规范学

而是道德哲学

那么

康德的“纯粹理性”

到了“实践-道德”

领域

反倒

更加“形式”了

如果康德学说

止于“伦理学”

止于“自由”

那就的确就会

产生这个问题

但是我们知道

康德的

伦理道德

乃是通向

宗教信仰

的桥梁

它不止于此

康德的哲学

“止于至善”

康德

解释所谓

“至善”有

两层含义:

一是

指单纯意志方面的

是最高的道德的善

一是更进一层为

“完满”的意思

这后一层的意义

即就引向了宗教

在“完满”

意义上的

“至善”即

我们人类

最为高的

追求目标:

“天国”

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人类就要

不断地去修善

“超越”“人自身”

——

已经孕育着

尼采的“超人”

而争取进入

“天国”

而在“天国”里头

一切的分离对立

都得到了“统一”

“天国”

不仅是“理想”的

而且是“现实”的

在“天国”

凡理性的

即经验的

反之亦然

在那“理性”

能够“感觉”

“经验的”

也即就是

“合理的”

两者之间有种

“必然”的关系

而不像是

尘世那样

两者只是

偶尔统一

这样,在那个世界

我们,就很有把握地说

凡是幸福的就一定是有德的

而绝不会像,人间尘世那样

常常会出现,“荒诞”的局面

让有德之人,要受苦

而缺德之人却得善终

于是在

康德的思想里

“天国”恰不是

“虚无缥缈”的

而是实实在在的

它既是一个“理想”

但也是一个“现实”

甚至我们可以说

唯有“天国”才是

既是理想的

又是现实的

于是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

“完满”意义上的“至善”

想象一个美好的

“上天世界”并不难

凡是在世间

受到委屈的人

都会幻想一个

美妙的“天堂”

他的委屈

就会得到

平申

但是

建立在

想象和

幻想上

的“天堂”

是很容易受到

怀疑和质询的

中国古代

屈原的“天问”

直到近年描写

莫扎特的电影

Amadeus

都向这一种

想象的产物

发出了疑问

究其原因

乃这个“天堂”

光是“理想”的

缺乏“实在性”

康德的“天国”

在他自己看来

却是“不容置疑”的

因为它受到严格的

“理路”的保证

在康德看来

对于这样一个完美无缺、

既合理又实在的“国度”

只有理智不健全的人

才会提出质疑

笛卡尔有权怀疑一切

康德曾批评他的

“思故在”的命题

因为

那时康德的领域

是“知识的王国”

如果就“至善-完满”的

“神的王国-天国”来说

那么“思”和“在”

原本是“同一”的

“思想的”,就是“存在的”

同理

“存在”的也必是“思想”的

“思”和“在”之间

有了一种

“必然”的“推理”关系

对于这种关系的质疑

也就像

对于“自然律”

提出质疑一样

本身“不合理”

因而是“无权”

这样子做的

这样,我们看到:

康德的

“知识王国”、

“道德王国”和

“神的王国-天国”

都在不同的层面上

以及不同的意义上

具有现实的内容

不仅仅是形式的

但是没有人,怀疑

康德哲学的“纯粹性”

而康德的

“(纯粹)哲学”

不是“形式哲学”

则也就变得明显起来

表现这种

非形式的“纯粹性”特点的

还应提到康德的第三批判:

《判断力批判》

就我们的论题来说

《判断力批判》

相当明显地表现了

形式和内容统一的

一个领域

通常我们说

《判断力批判》是

《纯粹理性批判》和

《实践理性批判》

之间的桥梁

或是它们的综合

这当然是正确的

这里想补充的是:

《判断力批判》

所涉及的世界

在康德的思想当中

也可看做是康德的

“神的王国-天国”的

一个“象征”

或者“投影”

在这个世界里

现实的、经验的东西

并不仅仅像在

《纯粹理性批判》里那样

只是提供感觉经验的材料

(sense data)

而是“美”的

“合目的”的

只是“审美的王国”

以及“目的王国”

还是在“人间”

它们并不是“天国”

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具有

(有限)

理性的人

如果努力

提高“鉴赏力-判断力”

提高“品位-趣味”

成了

“高尚的人”

“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那么就有能力在

大自然和

艺术品里

发现

“理性”和“感性”、

“形式”和“内容”、

“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等等之间的“和谐”

也就是说

我们

就有能力

在经验的

世界里头

看出一个

超越世界的

美好图景

康德说:

“美”是“善”的“象征”

“善”通向“神的王国”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

“美”和“合目的”的世界

乃是“神城-天国”的“投影”

按基督教的说法

这个世界原本也是

“神”“创造”出来的

“神城-天国”

在康德固然言之凿凿

不可动摇对它的信念

但是毕竟太遥远了些

康德说,人要

不断地“修善”

在那个绵绵的

“永恒”过程中

人们有望达到

“天国”

所以康德的实践理性的,“公设”

有一条必不可少的就是,“灵魂不朽”

康德设定这个

“灵魂不朽”

并不完全是迷信

而是他觉得“天国”路遥

灵魂若没有“永恒绵延”

则人就没有“理由”

在今生就去“修善”

所以

这“灵魂不朽”

是“永远修善”

所必须要

“设定”的

于是,我们看到:

康德哲学中

已经含有了

“时间”绵延

的观念

只是

他强调的是

这个绵延的

“永恒性”

而对于

“有限”的绵延

即人的“会死性”

则未曾会像当代诸家

那么着重地加以探讨

但是

他抓住的这个问题却开启了后来

黑格尔哲学的思路,即系把哲学

不仅仅作为一些抽象的概念的演绎

而是一个时间的、历史的发展过程

强调“真理”是

一个“全”“过程”

进一步将“时间”、

“历史”、“发展”

的观念引进哲学

形成了一个

庞大的哲学体系

黑格尔哲学体系

是“包罗万象”的

是百科全书式的

但是却不是驳杂的

而是“庞”而不“杂”

人们通常说

黑格尔发展了

谢林的“绝对哲学”

把在谢林那里头

“绝对”的直接性

发展为一个

有矛盾的

有斗争的

“过程”

而作为真理的

全过程的“绝对”却正是

在那“相对”的事物之中

“无限”就在“有限”之中

“无限”在“有限”之中

“有限”“开显”着“无限”

这个是黑格尔强调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这一个思路,奠定了

哲学“现象学”的基础

所以,马克思说:

《精神现象学》即是

理解黑格尔哲学的钥匙

“现象学”出来

“无限”、“绝对”、“完满”

等等就不再是抽象孤立的

因而也是“遥远”

的“神城-天国”

而就在“有限”、“相对”之中

并不是离开“相对”、“有限”

还有一个“绝对”、“无限”在

于是,哲学

就不再专门着重去追问

“理性”之“绝对”、“无限”

而是追问:

在“相对”、“有限”的世界

“如何”“体现-开显”其

“不受限制-无限”、

“自身完满-绝对”

的“意义”来

“现象学”乃是

“显现学”、

“开显学”

从这个角度来说:

黑格尔的哲学

显然也并不是

“形式主义”的

实际上

黑格尔在哲学的意义上

扩大了康德的“知识论”

但是改变了

康德“知识论”

的来源和基础

康德认为:

“知识”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感觉经验

一个是理性的

纯粹形式

这就是说

康德仍然承认

近代英国经验主义者的前提:

知识最初依靠着

感官提供的材料

如“印象”之类的

只是康德

增加了另一个来源

即理性的先天形式

黑格尔的“知识”

则不依赖单纯的

感觉材料

因为人的心灵

在得到感觉时

并不是“白板一块”

心灵-精神原本是

“能动”的

而并不仅仅是

“被动”的接受

“精神”本是

自身能动的

那就并不需要

外在的感觉的

刺激和推动

精神的能动性

使它向外扩展

进入感觉的世界

以自身的力量

“征服”感性世界

使之“体现”

精神自身

的“意义”

因而黑格尔的“知识”乃是

“精神”对体现在世界中的

“意义”的把握,归根结蒂

也就是精神对自身的把握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

黑格尔的“科学-知识

并不是一般的

经验科学

知识理论

而是“哲学”

是“纯粹的知识”

即“精神”

在历史发展

的进程当中

在时间的进程当中

对精神自身的把握

精神( Geist)

是一个生命

是一种力量

它在时间中

经过艰苦的

历程

征服“异己”

化为“自己”

以此“充实”自己

从一个抽象的“力”

发展成有

实在内容的

“一个”“自己”

就精神自己来说

此时它

既是“一”

也是“全”

精神的历史

如海纳百川:

百川归海为“一”

而海因容纳百川

而成其“大-全”

因此

“历经沧桑”

之后的“大海”

可谓即“一个”

包罗万象的

完满无缺的

“大-太一”

由此我们看到黑格尔的

《精神现象学》

作为“现象学-显现学”

乃是精神——

通过艰苦卓绝的劳动

——

“开显”“自己”

“全部内容”

的“全过程”

黑格尔说,这才是

“真理-真之所以为真

(Wahrheit)”

——一个真实的过程

而不是“假(现)象

( Anschein)”

于是,我们看到了:

在康德那里被划为

“不可知”的

“本体-自身”

经过黑格尔的改造

反倒成为了哲学的

真正的“知识对象”

而这个“对象”

不是“死”的“物”

而是“活”的“事”

乃是

“精神”的“创业史”

一切物理的“表象”

都在这部“精神创业史”

当中被赋予了“意义”

精神通过

自己的“劳作”

把它们接纳到

自己的家园中

而不仅仅是

一些物质的

“材料”-

“质料”

而是一些体现了

“精神”特性

(自由-无限)的

“具体共相-理念”

它们向人们——

同样具有“精神”的

“自由者-无限者

(无论什么具体的事物

都限制不住)”

——“开显”

自己的“意义”

就我们现在

的论题来说:

可注意到

黑格尔的

“绝对哲学”有

两方面的重点:

一方面,我们看到

黑格尔的“自由-无限-绝对”

都体现在“必然-有限-相对”

“必然-有限-相对”

因其“缺乏”

而会“变”

当它们“变动”时

也就体现了有一种

“自由-无限-绝对”

的东西在内

而不是说,另外有一个

叫“无限”的东西在那里

脱离了“有限”的“无限”

黑格尔叫做“恶的无限”

譬如

“至大无外”、

“至小无内”

一个数的

无限增加

等等

真正的“无限”

即就在“有限”

之中

黑格尔这个思想

保证了他的哲学

不会陷于一种

抽象的概念的

旧框框

使得他的精神

永远也保持着

能动的创造性

也保持着精神的历程

是一个有具体内容的、

非形式的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

黑格尔的“绝对”

并非普遍的概念

而是具体的个性

这个“个性”

开始“创世”时

还是很抽象的

它经过艰苦创业之后

“回到自己的家园”时

它的

“个性”就不再是

抽象、空洞的了

而有了充实的内容

成了“真”“个性”了

另一方面

相反的,那一些的

康德花了很大精力

论证的“经验科学”

反倒是“抽象”的了

因为这里强调的

只是知识的“普遍性”

这种普遍性又建立在

“感觉的共同性”和

理性的“先天性-形式性”

基础之上

因而它们

是静止的,静观的

缺少精神的创造性

也就缺少

精神的

具体个性

所以这些知识

只能是“必然”的

而不是“自由”的

经验知识的共同性,

在黑格尔看来,并不“纯粹”

因为它并不是“自由”的知识

而“自由”的“知识”

在康德看来

又是自相矛盾的

自由而又有内容

乃是“天国”里的事

不是现实世界的事

而黑格尔认为:

“自由”而又有内容

即系就在现实之中

这样

“自由”才是具体的

而不是抽象的形式

这样,在黑格尔看来

把“形式”与“内容”割裂开来

反倒是得不到“纯粹”的知识

于是,我们看到

在黑格尔那里

“精神”的“个性”

乃是

“自由”的“个性”

既不是抽象的

也不是经验心理学

所研究的“性格”

——可以归统到

一定的“种”“属”

的类别概念之中

“个体”、“有限”

而又具有“纯粹性”

正是“哲学”所要追问的

不同于经验科学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

黑格尔哲学

却被批评为

只讲“普遍性”、

不讲“个体性”

比经验科学还要

抽象得多的学说

原来,黑格尔在

《精神现象学》许诺

他的精神在创业之后

又回到自己的“家园”

这就是“哲学”

“哲学”是一个概念的逻辑系统

于是在《精神现象学》之后

尚有一整套的“逻辑学”作为他的

“科学知识体系”的栋梁

在这一部分里

黑格尔不再把“精神”

作为一个历史的过程

来处理

而是作为概念的推演来结构

构建一个概念的逻辑框架

尽管黑格尔把他的

“思辨概念-总念”和

“表象性”抽象概念

作了严格的区别

但是把一个活生生的

精神的时间、历史进程

纳入到逻辑推演程序

不管如何的努力

使其“自圆其说”

仍然

留下了“抽象化”、“概念化”

的痕迹,以待后人“解构”

尽管如此,黑格尔哲学

仍然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既是“先经验的-先天的”

也是“后经验的-总念式的”

“绝对精神”

作为纯粹的“自由”

起初只是“形式的”、

没有内容的、

空洞的、

抽象的;

当它“经历”了自己的过程——

征服世界“之后”,回到了“自身”

这时它已是有内容、充实了的

而不是像当初那样

是一个抽象概念了

但此时的“精神”

仍然是“纯粹”的

或说,这才是

真正意义上的

有了内容的

“纯粹”

不是一个

空洞的

“纯粹”

因为,此时的经验内容

被“统摄”在“精神-理念”

之中

于是就“精神-理念”来说

并没有

“另一个-在它之外”

的“感觉经验世界”

与其“对立-相对”

所以,这时的

“精神-理念”

仍是“绝对”的

“精神-理念”

仍是其“自身”:

不仅如此,此时的

“精神-理念”已经不是

一个“空”的“躯壳-形式”

而是

有血肉、

有学识、

有个性的

活生生的

“存在”

这里我们

尚可以注意一个问题:

过去我们讨论康德的

“先验性-先天性”时

常常区分

“逻辑在先”和

“时间在先”

说康德的

“先天条件”

乃是“逻辑在先”

而非“时间在先”

当然是很好的一种理解

但不过运思到了黑格尔

“时间”、“历史”的概念

明确地进入了哲学

这种区分,在理解上

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按黑格尔的意思:

“逻辑在先-逻辑条件”

只是解决

“形式推理”问题

是不涉及内容的

这样的“纯粹”

既过于简单

也过于容易

还谈不上是

真正意义上

的“纯粹”

真正的“纯粹”

并不排斥“时间”

相反,它就在

“时间”的“全过程”中

“真理”即是一个“全”

这一个的

“全-总体-总念”

也是“超越”

“超越”了

这个具体

的“过程”

有一个“飞跃”

“l”+“l”大于“2”

这就是

“meta-physics”里

“meta”的意思

在这个意思上

我们甚至可以说

真正的、有内容的“纯粹”

是在“经验-经历”之“后”

是“后-经验”

这里的“后”,有

“超越”、“高于”

的意思

就像“后-现代”那样

指的即是“超越”了

“现代”(modern)

进入

“新”的“天地”

“新”的“境界”

这里说的是

“纯粹哲学”

的“境界”

所以

按照黑格尔的意思

哲学犹“老人格言”

看来

似乎“老生常谈”

甚至“陈词滥调”

却包容了

老人一生的经验体会

不只是空洞的几句话

说到这里

已经把我为什么要支持

“纯粹哲学”研究的理由

和我

对这个问题

的基本想法

说了出来了

最后还有几句

涉及学术研究

现状中的

某些侧面

有一些的感想

相关“纯粹性”

从理路上,已经说明了为什么

“纯粹性”不但不排斥联系现实

而且

还是在深层次上

十分重视现实的

但在

做学术研究的

做哲学研究的

实际工作当中

有些因素

还是应该

“排斥”的

哲学学术,之本身

有自己的,吸引力

因为它的问题之本身

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

涉及现实的深层问题

所以

不是一种

脱离实际

的孤芳自赏

或闲情逸致

但也需要“排斥”

某些“急功近利”

的想法和做法

譬如,把

哲学学术

当做仕途

的敲门砖

“学而优则仕”

“仕”而未成

就利用学术

来去“攻击”

骂这骂那

愤世嫉俗

自标“清高”

而却在学术上

不再精益求精

或者深拥学术

而“投入市场”

炒作“学术新闻”

标榜“创新”

诽谤读书

诸如此类,遂使哲学学术

“驳杂”到,自身难以存在

这些做法,以为除了

鼻子底下、眼面前的

甚至肉体的欲求之外

别无“现实”、“感性”可言

如果

不对这些,有所“排斥”

哲学学术则无以自存

所幸尚有不少青年学者

有感于上述情况之危急

遂有“纯粹哲学”之论

有志于献身

哲学学术事业

取得初步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