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德峰哲学课堂:王阳明,心学,《传习录》

 学生有礼111 2023-07-27 发布于山东

Image

(photo by MJ,题图无关)

序:

源于 B 站复旦王德峰教授的讲座,一共是 2 次讲座,总计约 10 小时左右的课程,分别是《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传习录》,内容有交错重叠之处,可以对照着看,故合并发布

大纲:

  • 王德峰教授哲学课堂:《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

    • (一)什么是中国哲学

    • (二)儒释道合流

    • (三)什么是中国人讲的心

    • (四)王阳明的心

    • (插叙)禅宗

    • (五)阳明心学

  • 王德峰教授哲学课堂:《传习录》

    • (一)心学由来

    • (二)心即理

    • (三)良知即天理

    • (四)《传习录》

    • (五)陆澄录选读

  • 后记

王德峰教授哲学课堂:《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

视频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M411c7yo/?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3dc8b3fc4499f51734dbe45cec8008c7

Image

编者按:

  1. 前 95% 内容讲铺垫,可视为一个哲学文化科普,后 5% 内容才是正题,也仅是开了个头而已。所以,这个讲座其实是个中国哲学、人文科普讲座
  2. 有大量穿插知识夹带在讲座中,有些甚至离题甚远,插叙内容将以斜体字展示
  3. 大量话术用截图形式呈现,比较有原味

(一)什么是中国哲学

王阳明哲学是中国哲学最高成果,中国哲学本质是人生哲学。王阳明最重要的著作是《传习录》。


你信不信命?

Image
Image

孟子说,“求”有 2 种:

  • 一种是求在我Image

  • 一种是求在外Image


中国哲学,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我们从这里开始讲。人所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就是自己的生命的问题。佛家讲,现实世界叫尘世,尘就是烦恼,拂尘,就是去除烦恼。外部的麻烦依靠社会、技术的进步逐步解决。内部的麻烦则比较麻烦,是什么,就是心的安顿。外部的麻烦容易处理,内部的麻烦不容易处理。中国哲学的主题是安顿心

什么是心?动物肉体得病,仅肉体痛苦。人的肉体得病,不仅肉体痛苦,心也痛苦、烦恼,甚至肉体不痛苦,也会心生烦恼。心没有安顿好的人,是左也不安,右也不安,怎么都不舒坦

Image

为什么要安顿心?为什么心难安?因为心无限,而现实世界有限。 如果着眼于现实世界,心是始终无法安放得下的,塞不进去,塞不进去就会不安

Image
Image
Image

怎么办呢?第一步,就是要出世。从现实世界超脱出去,进入广阔无垠的精神天地。第二步,就是带着出世的精神入世,返回现实世界去实实在在过人生。

Image

欧洲哲学的主题是什么?是知识问题(哲学的英文原意就是爱智慧)。是理性,是逻辑。这是从古希腊时代一路传承下来的。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什么?是人生问题,是从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一路传承下来的。印度哲学的主题是什么?哎,没讲🤷‍♂️。但是印度佛教传到中国了。两汉之际,佛教来到中国,至于唐代,佛经说汉语了,佛学实现中国化,最高成果:禅宗

(二)儒释道合流

世界各国怎么出世?宗教

  • 欧洲 —— 基督教
    • 犹太教,人都有罪:原罪
    • 伊甸园的故事

亚当、夏娃偷吃了知识之树的果实,有了理性;伊甸园中还有另外一棵树:生命之树,吃了果实以后可以长生不灭,但是呢没吃到就被赶出了伊甸园 ⇒ 所以,人一方面有知识,无所不能,另一方面又生命有限,不得不面对虚无;有知识不是能耐,反而成了原罪

  • 阿拉伯 —— 伊斯兰教

中国的出世的路 —— 哲学,儒释道三家,分别给出了 3 条出世、入世的路

儒家:无所为而为

无所为而为 = 不要带着刻意的(功利性的)目的去做事情,做事情的价值就在于你认为它确实值得做,这就够了

小故事:

某君发现某地区缺少一个医院,虽然他非相关专业人士,但他仍费心力投资在某地区办了一个医院,半年后由于确实不具备专业能力,医院陷于困境,转手他人。请问,某君在这件事上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从世俗意义上,他失败了,投资打水漂了。从他个人意义上,他成功了,他在缺医少药的地区办了医院,后来也转手给可能更加适合办医院的人,也引起社会的关注了,这里确实需要一个医院。所谓「仁者无敌」,为什么「仁者」必无敌?因为仁者所作所为皆是其自有其价值只是,只要做了就已经是立于不败之地了,就已经是无敌了。

道家: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做人为的事情;人为 = 伪,造作。道家反对造作,要法自然

道家和儒家的共同理念:天人合一,但是重点不同

  • 儒家的重点在人,人的幸福求于自己
  • 道家的重点在天,人的幸福求于天道

道家认为幸福来自于天,而烦恼来自于人,所以做人生的减法,减少人为(伪)的因素

Image

如何看到天道?天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天道是无法正面言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只能反着说,不是 xx 也不是 xx。所以道家是 「减法哲学」 ,去除人为因素,退干净,就自然了。学会了做减法,就顺应了天道,于是「无为而无不为」了

佛家:无心而为

事情一定要认真做、要上心,但是对它的结果不要上心,一上心就有「业」了,就 「着相」 了。(佛家这一块,后面还有很大篇幅,这里先不展开。)

三家合流

在宋明两代,儒释道合流,儒家吸收了佛家(主要是禅宗)、道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家。主要分为两大派:

  • 程朱理学
  • 陆王心学

(三)什么是中国人讲的心

心学开端于孟子。

孔子是儒家开创者,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孟子是儒家的继承者,从仁学到「心」学,人心有四善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山》

荀子 —— 性恶论

  • 道德来自于人的智力,通过道德将斗争限制在一个范围内
  • 讲的是人的自然性的一面

孟子 —— 性善论

  • 道德来自于人的心
  • 讲的是人的超自然的一面

两者矛盾吗?no,压根不在一个频道上


荀子学说的核心:「礼」

  • 敬语 —— 日本
  • 学说的天然缺陷:表面上温文尔雅很有礼,实际上只是将「礼」作为手段,内心是缺失的,人性是恶的,礼只是迫不得已的手段 → 乡愿人格
Image

「心」这个词,怎么翻译?

  • 英语
    • heart?❌ ——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
    • mind?❌ ——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德语
    • Gemüt ✅

中世纪欧洲,人依附于教会,人与人在教会的体系下连接在一起;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兴起,而教会衰落,人从教会中出来,成为个人(individual),树立起了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新原则,人与人之间靠契约原则连接在一起

Image

那中国人呢?依靠「仁」连接在一起,所谓 一体之仁。仁心可通万物:他人、鸟兽、花木、瓦石、乃至宇宙。

Image

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的目的是生生不息,是趋向于生命

  • 中国的宇宙观:人与宇宙一体,天人合一
  • 西方的宇宙观:认识宇宙、征服宇宙、改造宇宙

(四)王阳明的心

什么是心?心是生命的情感。阳明学第一命题:心即理,心外无理。

心是天理所在的地方。

Image

心之外的理,是趋利避害的“理性”

Image

编者按:古文中的「理」,乃「纹理」的「理」,是指事物本身的条理、纹路、事物的本真。而非现在意义上的物理的理、数理化的理、理论的理、理性的理

Image

(插叙)禅宗

禅宗就是心学,是使用佛家语言阐述的心学

Image

成佛,佛在哪?佛在心中,人人都有佛性。禅宗怎么修行?修心怎么修心呢?用烦恼来修心(烦恼也来自心)

《宝藏论》:不睹众相,常观金体

  • 第一层意思,摆脱「相」的迷惑,看到相背后的佛性,这是出世
  • 第二层意思,佛性寄托在「相」上,不能单独存在,这是入世

孟子学说的再发现禅宗起了大作用,禅宗后来被吸收入儒学,构成新儒学,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启蒙运动

  • 程朱理学
  • 陆王心学
Image

平时的“心”,驱动我们的种种欲望,这不是真正的心,只是业识,是五蕴:

  • 色 —— 外部世界的直接感官
  • 受 —— 感受
  • 想 —— 欲望
  • 行 —— 去行动
  • 识 —— 辨别

《弘忍传衣钵》(请读者自行百度)

神秀的诗:

Image
  • 将烦恼和心割裂、对立起来
  • 将烦恼拒之门外,却不知须用烦恼来修心

莲花出自污泥,智慧出自烦恼;人世间的大痛楚,才有大智慧的产生

慧能的诗:

Image
  • 表达了无,但也只有无,还未更进一步
  • 站开了开悟的门槛上了

(五)阳明心学

第一层:心即理,心外没有理

第二层:致良知

如何致良知?第三层:知行合一

  • 知是行之始,知:心向往之的人生真理
  • 行是知之成,行:前往向往之地

学而时习之,阳明学是实践学而非理论学

王德峰教授哲学课堂:《传习录》

B 站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s4y1U7jb?p=1&vd_source=3dc8b3fc4499f51734dbe45cec8008c7

编者按:前 50% 是科普阳明心学,后 50% 是选读《传习录·陆澄录》


传习录,关键在于「习」字,也就是实践,生命的实践

(一)心学由来

受禅宗启发,修行就是修心

Image

阳明心学是关于养心的功夫,而不是关于心的哲学理论。关键在于行动,在于「习」

Image

要修心,就要打破私欲之遮蔽,就要克服生命情感的毛病

Image

北宋二程兄弟

  • 哥哥 程颢 开心学之先河
  • 弟弟 程颐 开理学之先河

新儒家:吸收了道家、佛家(主要是禅宗)

  • 程(程颐)朱理学,主张性即理
  • 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

二者道路不同,而目标一致:挽救中国衰落的生命文化,破心中之贼。可以视为中国人自己的启蒙运动。

如何破心中之贼?

举个例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所不欲 → 良知,知道这不好
  • 勿施于人 → 致良知,也不祸害别人

再举个例子🌰:职场 PUA

  • 上司 PUA 你,你很不爽 → 良知,知道这不好
  • PUA 到我为止,我不继续 PUA 自己的下属 → 致良知,也不祸害别人

but 如果认为上司 PUA 自己是合理的,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情况叫什么?叫良知被遮蔽了。那么就一定会继续 PUA 自己的下属。这是什么?这是典型的主奴关系。这就是奴性,是心中贼

(二)心即理

「理」不是今天大家以为的理,理智,不是 reason。而是生命情感的条理、纹理。

  • 朱熹:天理在人心之外,认识天理,服从之。理是独立存在的,是不朽的。类比于西方的万有引力定律,定律是客观不朽的存在,不依赖于事物是否存在。
  • 陆九渊:天理在我本心,回归本心。

(三)良知即天理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

故事一:宰我问孔子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①。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②,期可已矣③。”子曰:“食夫稻④,衣夫锦,于女安乎⑤?”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⑥,闻乐不乐⑦,居处不安⑧,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⑨?” 

良知是回报父母恩情。

故事二:企业家与雇员

某企业家按照公司规定解雇某一雇员,合理合法。但是一想到这个雇员是家庭唯一经济来源,一旦被解雇了就断了一家的生计。企业家感到心中不安,食不下咽。

良知是内心的呼唤。

故事三:羞耻之心人皆有之

有一天,王阳明抓住了一伙盗贼,他要盗贼承认自己也是有良知的。盗贼问王阳明:“你说人人都有良知,你倒说说看,我们这群盗贼也有良知吗?” 王阳明肯定地回答:“当然有。”盗贼说:“那好,请你证明给我们看。” 王阳明说:“只要你们照我说的去做,我就能证明给你们看,即使你是盗贼,心中也是有良知的。”盗贼说:“好!” 于是,王阳明就让这群盗贼脱掉外衣,盗贼只得照做,紧接着又让他们脱掉内衣,盗贼又照做,脱到最后,只剩下一条内裤。王阳明大声说:“脱!”盗贼喊道:“这个再也不能脱了!”王阳明大笑:“你看,这就是你们的良知,你们还知道羞耻啊。”盗贼也有羞耻之心,也知道自己不可以赤身裸体地站在众人面前。

良知是羞耻之心。

(四)《传习录》

  • 上卷:三个录
    • 徐爱录,主题:心即理、知行合一
    • 陆澄录,主题:日用功夫
    • 薛侃录
  • 中卷:八份书信 + 教育两篇
    • 《训蒙大意》
    • 《教约》
  • 下卷:六个录
Image
Image

(五)陆澄录选读

主一

Image

人的一生要做很多很多事情,但是只须要专注于一件事,就是遵循天理

立志

Image

处友

Image

与人相处,看自己要多看短处,看别人要多看长处。处「下」之位

好名

Image

养心的第一步是去病。病者,思想上的缺陷,譬如:好名

旧学

Image

思想上的大智慧在古代(古希腊、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成型,后世所谓哲学史,无非是当时代的哲人将古人智慧结合当时代的问题所做的阐发。要自己去读原始的经典,而不是去看后人的注解。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有自己的生命体验做铺垫

应变不穷

Image

以不变且明如镜之心应万变,君子唯患心之未明,不患事之所变

须事上磨

Image

看书看得觉得自己很厉害,一实践立刻就慌了,不行了。这种就是假把式,立不住,反复在事上练,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上达

Image

破二元对立,下学与上达合一。只要下学的功夫深,那么上达的境界自然开

知行合一

Image

继续破二元对立。知与行,一体两面不可分

孔门言志

Image

继续破二元对立。君子既要「器」又要「不器」,两者都要肯定:

  • 只有「器」,不能成大才
  • 光是「不器」,也只是空谈

后记

无论是王德峰还是王阳明,内容都多得很,本文仅作抛砖引玉,B 站有海量视频,君可自取。王德峰的讲课形式还是比较认可的,从大处、从全局逐步收拢到王阳明一处,把背景、把横向比较,都有所阐述(但确实也有点拖沓)。如果就阳明学而论阳明学,大概就要懵圈了😵‍💫 

真正的知识是不能从书上得的,更不可能速成而来,必须要长时间的学习、体悟、实践、反思,循环往复,日积月累,方才稍有所成。人生路很长,须持续学而习

--- EOF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