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MJ,题图无关) 序: 源于 B 站复旦王德峰教授的讲座,一共是 2 次讲座,总计约 10 小时左右的课程,分别是《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传习录》,内容有交错重叠之处,可以对照着看,故合并发布 大纲:
王德峰教授哲学课堂:《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视频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M411c7yo/?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3dc8b3fc4499f51734dbe45cec8008c7 ![]() 编者按:
(一)什么是中国哲学王阳明哲学是中国哲学最高成果,中国哲学本质是人生哲学。王阳明最重要的著作是《传习录》。 你信不信命? ![]() ![]() 孟子说,“求”有 2 种:
中国哲学,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我们从这里开始讲。人所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就是自己的生命的问题。佛家讲,现实世界叫尘世,尘就是烦恼,拂尘,就是去除烦恼。外部的麻烦依靠社会、技术的进步逐步解决。内部的麻烦则比较麻烦,是什么,就是心的安顿。外部的麻烦容易处理,内部的麻烦不容易处理。中国哲学的主题是安顿心 什么是心?动物肉体得病,仅肉体痛苦。人的肉体得病,不仅肉体痛苦,心也痛苦、烦恼,甚至肉体不痛苦,也会心生烦恼。心没有安顿好的人,是左也不安,右也不安,怎么都不舒坦 ![]() 为什么要安顿心?为什么心难安?因为心无限,而现实世界有限。 如果着眼于现实世界,心是始终无法安放得下的,塞不进去,塞不进去就会不安 ![]() ![]() ![]() 怎么办呢?第一步,就是要出世。从现实世界超脱出去,进入广阔无垠的精神天地。第二步,就是带着出世的精神入世,返回现实世界去实实在在过人生。 ![]() 欧洲哲学的主题是什么?是知识问题(哲学的英文原意就是爱智慧)。是理性,是逻辑。这是从古希腊时代一路传承下来的。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什么?是人生问题,是从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一路传承下来的。印度哲学的主题是什么?哎,没讲🤷♂️。但是印度佛教传到中国了。两汉之际,佛教来到中国,至于唐代,佛经说汉语了,佛学实现中国化,最高成果:禅宗 (二)儒释道合流世界各国怎么出世?宗教
“
中国的出世的路 —— 哲学,儒释道三家,分别给出了 3 条出世、入世的路 儒家:无所为而为无所为而为 = 不要带着刻意的(功利性的)目的去做事情,做事情的价值就在于你认为它确实值得做,这就够了 小故事: “ 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做人为的事情;人为 = 伪,造作。道家反对造作,要法自然 道家和儒家的共同理念:天人合一,但是重点不同
道家认为幸福来自于天,而烦恼来自于人,所以做人生的减法,减少人为(伪)的因素 ![]() 如何看到天道?天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天道是无法正面言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只能反着说,不是 xx 也不是 xx。所以道家是 「减法哲学」 ,去除人为因素,退干净,就自然了。学会了做减法,就顺应了天道,于是「无为而无不为」了 佛家:无心而为事情一定要认真做、要上心,但是对它的结果不要上心,一上心就有「业」了,就 「着相」 了。(佛家这一块,后面还有很大篇幅,这里先不展开。) 三家合流在宋明两代,儒释道合流,儒家吸收了佛家(主要是禅宗)、道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家。主要分为两大派:
(三)什么是中国人讲的心心学开端于孟子。 孔子是儒家开创者,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孟子是儒家的继承者,从仁学到「心」学,人心有四善端 “ 荀子 —— 性恶论
孟子 —— 性善论
两者矛盾吗?no,压根不在一个频道上 荀子学说的核心:「礼」
![]() 「心」这个词,怎么翻译?
中世纪欧洲,人依附于教会,人与人在教会的体系下连接在一起;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兴起,而教会衰落,人从教会中出来,成为个人(individual),树立起了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新原则,人与人之间靠契约原则连接在一起 ![]() 那中国人呢?依靠「仁」连接在一起,所谓 一体之仁。仁心可通万物:他人、鸟兽、花木、瓦石、乃至宇宙。 ![]() 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的目的是生生不息,是趋向于生命
(四)王阳明的心什么是心?心是生命的情感。阳明学第一命题:心即理,心外无理。 心是天理所在的地方。 ![]() 心之外的理,是趋利避害的“理性” ![]() 编者按:古文中的「理」,乃「纹理」的「理」,是指事物本身的条理、纹路、事物的本真。而非现在意义上的物理的理、数理化的理、理论的理、理性的理 ![]() (插叙)禅宗“ ![]() 成佛,佛在哪?佛在心中,人人都有佛性。禅宗怎么修行?修心。怎么修心呢?用烦恼来修心(烦恼也来自心) 《宝藏论》:不睹众相,常观金体
孟子学说的再发现禅宗起了大作用,禅宗后来被吸收入儒学,构成新儒学,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启蒙运动
![]() 平时的“心”,驱动我们的种种欲望,这不是真正的心,只是业识,是五蕴:
《弘忍传衣钵》(请读者自行百度) 神秀的诗: ![]()
“ 慧能的诗: ![]()
(五)阳明心学第一层:心即理,心外没有理 第二层:致良知 如何致良知?第三层:知行合一
学而时习之,阳明学是实践学而非理论学 王德峰教授哲学课堂:《传习录》B 站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s4y1U7jb?p=1&vd_source=3dc8b3fc4499f51734dbe45cec8008c7 编者按:前 50% 是科普阳明心学,后 50% 是选读《传习录·陆澄录》 传习录,关键在于「习」字,也就是实践,生命的实践 (一)心学由来受禅宗启发,修行就是修心 ![]() 阳明心学是关于养心的功夫,而不是关于心的哲学理论。关键在于行动,在于「习」 ![]() 要修心,就要打破私欲之遮蔽,就要克服生命情感的毛病 ![]() 北宋二程兄弟
新儒家:吸收了道家、佛家(主要是禅宗)
二者道路不同,而目标一致:挽救中国衰落的生命文化,破心中之贼。可以视为中国人自己的启蒙运动。 如何破心中之贼? 举个例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再举个例子🌰:职场 PUA
but 如果认为上司 PUA 自己是合理的,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情况叫什么?叫良知被遮蔽了。那么就一定会继续 PUA 自己的下属。这是什么?这是典型的主奴关系。这就是奴性,是心中贼 (二)心即理「理」不是今天大家以为的理,理智,不是 reason。而是生命情感的条理、纹理。
(三)良知即天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 故事一:宰我问孔子 “ 故事二:企业家与雇员 “ 故事三:羞耻之心人皆有之 “ (四)《传习录》
![]() ![]() (五)陆澄录选读主一![]() 人的一生要做很多很多事情,但是只须要专注于一件事,就是遵循天理 立志![]() 处友![]() 与人相处,看自己要多看短处,看别人要多看长处。处「下」之位 好名![]() 养心的第一步是去病。病者,思想上的缺陷,譬如:好名 旧学![]() 思想上的大智慧在古代(古希腊、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成型,后世所谓哲学史,无非是当时代的哲人将古人智慧结合当时代的问题所做的阐发。要自己去读原始的经典,而不是去看后人的注解。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有自己的生命体验做铺垫 应变不穷![]() 以不变且明如镜之心应万变,君子唯患心之未明,不患事之所变 须事上磨![]() 看书看得觉得自己很厉害,一实践立刻就慌了,不行了。这种就是假把式,立不住,反复在事上练,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上达![]() 破二元对立,下学与上达合一。只要下学的功夫深,那么上达的境界自然开 知行合一![]() 继续破二元对立。知与行,一体两面不可分 孔门言志![]() 继续破二元对立。君子既要「器」又要「不器」,两者都要肯定:
后记无论是王德峰还是王阳明,内容都多得很,本文仅作抛砖引玉,B 站有海量视频,君可自取。王德峰的讲课形式还是比较认可的,从大处、从全局逐步收拢到王阳明一处,把背景、把横向比较,都有所阐述(但确实也有点拖沓)。如果就阳明学而论阳明学,大概就要懵圈了😵💫 真正的知识是不能从书上得的,更不可能速成而来,必须要长时间的学习、体悟、实践、反思,循环往复,日积月累,方才稍有所成。人生路很长,须持续学而习 --- EOF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