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预见性认知

 路之长成01 2023-07-27 发布于广西

今天我们聊一聊预见性认知。

什么是预见性认知?
简单的理解就是,如果你能够了解一件事情的基本发展规律,你就能做出一些关于未来的判断。

先来看一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
提出“一万小时定律”的格拉德威尔在他的《异类》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关于自己母亲(乔)的故事。

时间回到1943年,乔生活在一个教师家庭,她顺利通过初升高考试,但却没获得奖学金。一天夜里,乔无意听到父母在过道里的一句谈话声:“我们的钱确实不够。”在当时,乔的父母把所有的积蓄加起来也仅够她第一年的学费和校服费。

乔的父亲是一个有修养的读书人,他也希望女儿将来有出息。不过,第二天早上,他却告诉乔家里确实没钱支付上高中的费用。

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这也许是不得不接受的结局。但是乔的母亲并不放弃,她想尽办法,最终借来了学费,让乔完成了高中的学业。后来,乔去英国上了大学。正是当年乔的母亲一个决定,改变了乔的一生。

案例二:
李笑来老师在他的《把时间当朋友》这本书中同样提到了一个关于自己母亲的故事。

时间回到1984年,在一个暑假里,笑来老师的母亲给了他10元钱,让他参加一个计算机学习班,要知道在那个年代10块钱可算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他班主任的儿子,同样的课程,他同学的妈妈觉得学这个课程没用,因此就没让孩子参加了。

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知识,正是因为学会、掌握了,这些知识才会变成刚需,而不是因为觉得有用才去学习。

两个案例中,足以看出两位母亲的格局和眼界,她们的决策都体现出了一种预见性认知。

在生活的困境面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究其根本是认知上的差异。那些做出坚定抉择的人,更多的是来自他们对未来的相信程度。

回到案例一中,乔的父亲虽然饱读诗书,但是他不确定让女儿继续上高中会有什么结果,因此他的决策只是由自己当下的经济状况决定。这其实是一种“穷人思维”,穷人眼中只有当下的危机和困难,他们无法考虑到长远。

说到这里,我想到前段时间看的一个短视频:一名创业者经历多次转型失败,每一次转型他都经历自我内耗,担心这个做不好,担心方向是不是正确的,于是他连麦一个流量大咖,想请教这位大咖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其实把问题提升一下,就是如何在做选择时避免焦虑和内耗?)

大咖回答:“你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你没真正看懂那些个行业的底层规律,不懂所以你就不确定,不确定就会产生焦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告诉你明天买一个彩票肯定可以获得1个亿,你买不买?你会焦虑吗?”

“说白了就是你不懂。当年我把我17年创造的实体工厂全部放弃,从零开始all in 抖音,因为我看到了抖音的未来,我做04年开始做淘宝,我懂的流量的重要性,我对流量有灵敏的嗅觉,因此我在转型时没有内耗,没有焦虑...”

大咖的回答,其实也就是一种预见性认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