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州市金水区以“四促”带“四新” 建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

 上帝也有烦恼 2023-07-27 发布于湖北
 金水区作为省会中心城区,辖区面积136.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1.86万。该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改革重点,以“四促”带“四新”,推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重心下移,逐步形成以金水区总医院为核心、附属3区2院为补充、21个社会卫生服务中心和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延伸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走出了一条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与发展的新路子。
  一、党政齐抓促发展,构建管办新体系


研究制定《郑州市金水区区域一体化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实施方案(试行)》,构建“25533”集团化发展新体系。“2”即两委齐抓。组建区委书记、区长共同任主任,改革办、编办、财政、医保、卫健等部门参与的医疗集团管理委员会,实施重大决策;组建区纪委监委牵头,组织、发改、审计等部门参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的监督委员会,加强监督管理。“55”即五五共管。成立集团党委,制定章程,建立议事决策、人事薪酬等机制,在保持成员单位法人资格不变基础上,实行总院长负责制,实施人力资源、财务运营、物资保障、医疗质控、信息管理“五个一体化”集团管理,组建紧急医疗、远程医疗、临床医疗、社区医疗、社会医疗“五大医疗服务中心,赋予集团充分运营自主权。“33”即三级协同。创新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健康管理促进体系,区级、街道、社区分别成立健康管理促进委员会、健康管理促进中心、健康管理促进办公室,每个网格至少配备一名健康管理促进员,全方位开展街道、社区、楼院三级网格健康管理促进工作,推动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



  二、资源共享促均衡,实施提升新工程



围绕“强队伍、提水平、精专科、优环境”的均衡发展目标,实施基层能力提升“四大工程”,实现医疗资源同质共享、优质均衡。强力推进全科医生培养工程。依托金水区总医院,打造集教学、实训、考核为一体的院内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引进、培养、聘用“三个优先”政策,增强基层岗位对高校毕业生、中高级技术职称医务人员的吸引力,推动形成全科为主、全专结合的基层医疗发展格局。2022年全区全科医生增量是2019年增量的8.25倍。全面实施优质资源下沉工程。按照“扩容一批高端诊疗设备,开展联合诊室(病区)、专科联盟两类帮扶,实施1/3门诊号源、1/4住院床位、专家号源三个资源倾斜”的“123”发展路径,按职称、分专业开展基层专家人才招引计划,近8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DR、CT等医疗设备,100%中高级职称定期到基层坐诊,60%中高级职称常态在基层工作,2022年基层诊疗量占集团总量近67%。积极打造诊疗中心建设工程。以金水区总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为契机,组建以妇产、心血管、中医、康复、骨科、神经内科六大专科为重点,以胸痛、卒中、创伤、危重症等34个子中心为支撑的人才梯队,目前每个专科至少拥有5名高级职称,每个中心至少拥有2名高级职称,区级医疗卫生专家团队服务能力和区域疑难重症诊治承接力全面提升。稳步推行社区卫生提质工程。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化建设,辖区22家社会卫生服务中心均达到国家能力建设基本标准,60%达到国家能力建设推荐标准,9家成功创建“社区医院”,实现就医环境、服务能力双提升,能够满足签约对象线上问诊、线下就诊、上门巡诊、保健养生等多样性、个性化、智能化服务需求。



  三、服务多元促提升,形成就医新格局



以家庭医生为纽带,开展以社区网格为单位的多元健康服务,为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保驾护航。“金”家医架起“连心桥”。依托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整合楼院服务资源,打造家庭签约医生街道工作室、社区服务站、楼院诊疗点。建立“1+1+N”(1名健康管理促进员+1名家庭医生+N名社区服务人员)的新型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团队,设立家庭医生诊疗开放日,面向群众提供9项基础性免费服务,支持居民个性化专属定制服务,针对特殊患者开放家庭病床,累计完成签约群众85.4万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38.29万份,管理慢性病患者14.04万人,心脑血管、肿瘤、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等疾病发病报告率、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亮”绿灯畅通“转诊路”。集团内上转患者实行“一免三优先”政策,下转患者取消起付线,专车接送、专线直达、专人接诊。2018年至2022年,上转病人从302人增加至4315人,增长14倍;下转到社区的病人从232人增加至1326人,增长6倍,真正实现“危急大病进医院、小病康复在社区”。“广”覆盖密织“中医网”。大力发展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实现医疗集团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三个100%,即:100%完成省级中医馆建设目标,100%完成中医类别医师占比,100%提供至少6类10项以上中医医疗技术服务。2018年以来,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和3岁以下儿童运用中医药健康管理率逐年上升。



  四、数智赋能促融合,激发改革新活力



聚焦大数据、大健康、全流程,打造数据联通、服务精准、功能整合的健康管理服务云平台。2022年通过互联网线上会诊22232人。搭建数据平台。围绕“共建共享、数字互联、智慧医疗”目标,开发涵盖居民就医、家医服务、国粹中医等9个板块的“健康金小卫”信息化平台,让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坐拥7×24小时的掌上健康小管家,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8年的16.2%提升至2021年的31.39%。优化健康服务。开展“三个一批”便民服务活动。即:面向社区居民,投放一批智慧健康屋,开展自助式健康检测、体能评估、生化检验等服务;面向场所,开放一批便民母婴室,提供多元化公共场所母婴服务;面向长处方患者,增设一批智能售药亭,通过二维码处方实现自助取药,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共享便捷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推动线上一体化。线上质控一体化。强化医疗信息平台数据库升级改造,对病历规范率、诊断准确率及用药合理性等诊疗服务进行动态监管,打通医生接诊、患者就医全智能双通道,全面提升医疗服务便利度。线上考核一体化。依托AI人工智能开发线上公共卫生考核平台,建立智慧健康数据分析系统,运用大数据对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实施终末监督。线上服务一体化。建成医疗、健康两大数字监管驾驶舱,开展院内导诊、双向转诊、预约检查、诊间支付、病区结算、电子医保、线上病案等“一站式”线上医疗服务,实行居民健康体检、家庭签约、健康宣教、妇幼保健、营养膳食等健康数据“一键式”动态监测管理。



图片

丨来源省委改革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