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情难忘,英名永存——缅怀杨涛表哥~志愿军38军1113师337团烈士

 鲁梅鲁冰花 2023-07-27 发布于北京


亲情难忘,英名永存

——缅怀杨涛表哥

志愿军38军1113师337团烈士 

作者 王东满

      翻开母亲留下的老照片,对这张照片有很深的印象。母亲告诉我:这是当年38军参加抗美援朝前夕于1950年10月在铁岭拍照的。后排中是我的父亲,右边是我母亲,左边是母亲二哥的长子杨涛表哥,前排是四岁的我和两岁的弟弟。

      杨涛表哥出生于1929年,1943年参加八路军“老四团”在沂蒙进行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1945年深秋随部队从山东龙口乘船渡海在辽宁庄河登陆,到东北参加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贡献。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由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介入,战火燃烧到鸭绿江畔。中共中央、毛主席代表中国人民的意志,为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我父亲王军和杨涛表哥随38军于1950年10月19日首批入朝,同为医护人员战斗在救死扶伤第一线。父亲腿部被敌机炸伤致残,回国治疗后重返朝鲜战场。杨涛表哥直到战争结束后才知道牺牲在朝鲜,再也回不来了。这张照片就是他留下的最后影像,也成为我母亲心中终生难以忘怀的伤痛。 
                             
      2008年8月年逾8旬离休在成都的五舅与我们同到丹东鸭绿江断桥上,眺望着对岸的朝鲜,追忆起在家乡与杨涛共同经历过的童年和少年,又一起参军在“老四团”抗日……。老人家被岁月刻下皱纹的脸上挂满泪水,深情地喊着:“杨涛侄儿,小叔想你呀。你啥也没留下,哪怕有句话、有件衣服也给我们有个念想啊!”听到这里我们都不禁潸然泪下。
      直至2014年经中韩两国协议,每年将发掘整理牺牲在韩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还中国。杨涛表哥的遗骸才被首批迎回安放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最近小弟东海恰巧联系上父亲的老部下、老战友现已93岁高龄的王长瑄叔叔,提到杨涛表哥时才得知一些细节。
父亲母亲的老战友王长瑄叔叔,93岁高龄。

王长瑄叔叔见到这张老照片动情地说:“真是太亲切了!你父亲王军是我参军后的老师和领导,杨涛与我在山东抗战同时参军并是二师(暨38军113师)第三期训练队最要好的同学之一。辽沈、平津战役胜利后南下时师卫生部长王高玉,你父亲是师野战所所长,我和杨涛在卫生部前指,一起行军战斗,共同工作学习,结下深厚的情谊。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期间我在师野战所,杨涛在337团二营任军医。在汉江南岸阻击战中的战斗中,他左臂肱动脉被击穿,当时战斗十分激烈,止血未果壮烈牺牲。由于部队急撤,牺牲人员只能就地掩埋在汉江南岸(现首尔市南)。我另一个要好的三期训练队同学王一超也光荣的牺牲在朝鲜。听你说杨涛战友的遗骸已归国并安放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我深感慰藉,他的英灵与日月同辉永垂不朽!杨涛同学战友安息吧。”

      在抗美援朝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我们再次来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谒,目前已有十批牺牲在韩国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归安放在庄严肃穆的陵园中。由138块3米高近二百米长黑色花岗岩构成的英名墙上镌刻着197653位烈士姓名。看着杨涛表哥的名字,感到他不仅刻在英名墙上,更深深地刻在亲友的记忆里,永远地刻在我们的心中,激励世世代代铭记为国牺牲的先烈。

1


永远铭记


王东海:
看到二姐发的《亲情难忘 英名永存》深受感动。文中讲到2008年秋,五舅在鸭绿江断桥面向朝鲜呼唤时,不禁浮现在脑海中的词句~魂兮归来!果真天不负人,杨涛哥的遗骸终于在2014年秋由韩国首批归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安放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令亲友得以慰藉。
但在俺娘心中的痛楚终生未能了结。杨涛表哥是她亲侄儿,据俺娘说他作为二舅的长子从小乖巧懂事,尊长顾幼,喜学好问。15岁加入八路军“老四团”,因年令不大又上过学就分到卫生训练班学医,从担架员、护理员、护士班……直到军医,勤恳踏实干,认真实践学。从沂蒙老区到白山黑水,从南下鄂、湘、桂到回师豫、关外,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迎来了新中国~而这些年杨涛表哥与俺父母又都在同一部队(老四团(337团)、山东二师、东北人民自治军暨东北民主联军二师,东北野战军一纵暨四野38军113师),同在卫生系统,既是上下级又有亲情,在战火纷飞、家人离散的年代能有与亲人见面拉呱的机会实为难得,姑侄的亲情自然更深切。哪知新中国初建,刚要得到和平生活时,朝鲜爆发战争,美帝及仆从把战火烧到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杨涛表哥义无反顾加入志愿军,最后壮烈牺牲。虽然“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但毕竟这么多年共同经历和那血浓于水的亲情让俺娘始终不能释怀,感到无法与娘家人交待,总是觉得是自己这个姑姑没能尽到责任,时常看着照片暗自流泪……成为老人家终生的遗憾。
父亲在朝鲜被美军飞机炸伤送回国治疗,伤愈后于1952年11月二次入朝留影。

母亲杨超在朝鲜

父亲穿朝鲜人民军服装留影

在军野战医院的父亲王军,在敌人接近手术室时,他临危不惧,拿起枪阻击敌人并捉到了俘虏。


如果您对38军历史感兴趣,请您关注38军子弟后代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