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控心血管病,他汀仍是基石!钱菊英对话Peter Libby

 72行 2023-07-28 发布于黑龙江

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诊疗的进展识,以及新技术新药物的飞速进展,当前应该如何看待他汀类药物在血脂管理中的地位?

对此问题,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与Libby教授指出,他汀类药物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使用,自1994年起,不同患者群体一级与二级预防的相关临床证据逐渐丰富,这些试验均证明他汀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而且总体而言安全性良好。在当前时代,他汀已成为血脂管理的基石。

钱菊英教授指出,虽然他汀有效性、安全性证据大量积累,但在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发病率持续升高的情况下,他汀应用仍有所不足。

钱菊英教授认为,要做好ASCVD的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当前需要做好患者教育和医生的继续教育工作。

要让患者认识到控制胆固醇水平的重要性,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同时要学会管理自己的危险因素。

另外还要做好规范化培训,让临床医生明了ASCVD患者的风险分层和对应的胆固醇控制目标的重要性,以及降低胆固醇水平的途径。

她指出,尽管目前有很多创新药物,但是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他汀仍是首选。在他汀类药物不能耐受,或者单用时降低LDL-C不能达标时,应联合使用其他降脂药物。

而且当前越来越应认识到,对一些高危或极高危人群,在ASCVD发病早期或就应联合用药,包括在他汀类药物基础上联合应用PCSK9抑制剂等,尽早将胆固醇降低,以使得患者尽早获益。

他汀的反安慰剂效应

Libby教授表示,确实有一些患者由于互联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以及真假不辨的口耳相传,不想或不愿意服用他汀。

另外也确实有患者受到肌痛的困扰,甚至在很罕见情况下甚至患有横纹肌溶解。如果出现横纹肌溶解,通常是因为联合使用了干扰他汀类药物代谢的药物,但横纹肌溶解出现的概率极低,趋近于零。

Libby教授表示,毋庸置疑,他汀在减少心血管事件方面带来的获益远远超过风险。即使对于出现反安慰剂效应的患者也是如此,这些患者的症状其实与他汀无关。目前有一些机制不同的替代疗法,能够帮助患者避免服用他汀后可能产生的一些肌肉问题或不良反应。

他强调,他汀的问世,是过去40年里医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他汀已开始重新书写疾病史,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汀能稳定斑块,因此虽然前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汀仍应进一步推广。

钱菊英教授指出,使用他汀时可能会有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转氨酶升高、肌酸激酶升高、新发糖尿病等。总体而言,这些不良反应都是可监测或通过停药可以恢复的。

此外临床上可见到有肌痛的患者并无肌酸激酶的升高,或者肌酸激酶升高者,在基线水平就较高,也就是患者本来就已罹患肌炎,只是未经确诊。还有的患者运动后出现肌酸激酶升高,未必与药物有关。如果患者肌酸激酶轻微升高也无症状,患者也耐受,可以继续用药。

对于肝酶升高的患者,可以通过调整剂量或停药2~3周来恢复。

总之,她认为,对于不良反应要重视,并给予积极的监测和科学的看待。

降低残余风险:强化降脂,还是抗炎?

Libby教授指出,如果LDL水平能维持在出生时水平或者维持在动物界中绝大多数动物的水平,那么动脉粥样硬化将变成一种罕见病。但在当下,人群LDL水平在攀升,即使在年轻群体中也是如此。

此外,LDL的暴露量是逐步累积的,当患者前来就诊时,往往已有心血管疾病,或者已有了一些高危指标,动脉也已损伤,此时即使大幅降低LDL,也无法使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完全消失。

因此他认为,只要一开始就确保LDL处于足够低的水平,残余风险本可以不存在。

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那么对于那些血脂已经得到良好管理以及LDL已经降到足够低的人群而言,为什么不良事件还是会再次发生呢?例如在FOURIER研究中,LDL已经降低至0.77 mmol/L也还是如此。

之前有丰富证据表明,无论是先天性免疫还是适应性免疫,都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Libby等进行的CANTOS研究以及其他工作均证明,炎症性细胞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而且成功证明,抗炎治疗降低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正在接受他汀类治疗联合PCSK9抑制剂患者的事件减少相似。这是FOURIER研究和ODESSY Outcomes研究中的数据。

其中,CANTOS研究为证明人体炎症假说奠定了基础,以及证明了炎症可以成为解决残余风险的一大靶点。

另外两项严谨的有关秋水仙碱的研究显示,无论是COLCOT研究中,心肌梗死的急性发作期,还是LoDoCo2研究中,缺血性心脏病的慢性期,秋水仙碱均能带来明显临床获益。

但秋水仙碱的一个问题是,在部分患者中会引发胃肠道反应,同时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而言,需要慎用。

Libby教授表示,希望能有更多可供选择的抗炎疗法,以便于更好进行精准治疗,减少残余炎症风险。

钱菊英教授指出,即使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因素完全控制,也很难把动脉粥样相关事件降低到零。

她指出,从预防角度而言,保持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就是预防残余风险的一部分。就血脂水平而言,甘油三酯富含的血脂、脂蛋白(a)都值得关注。此外,患者的血压、血糖等的综合管理也很重要。

她表示,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一直参与期间,而CANTOS研究和秋水仙碱相关研究均有证实。

她认为,对于炎症水平较高、反复发生事件、LDL水平控制尚可的患者,可以适当应用相关药物。C反应蛋白或许有助于筛选患者。

她强调,关注炎症也是未来一个重要方向,不同途径的抗炎药物,或对于某些患者有助于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