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华:对于小区保安的奇妙信任

 阿福根 2023-07-28 发布于上海
就大多数居民的印象或是记忆而言,在其居住的小区里,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犯罪案件,至少没有发生过什么恶劣的犯罪活动。这可能也是事实,毕竟犯罪活动似乎并不十分常见。但如果藉此否定小区保安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相信一定会首先遭到来自于小区保安们的强烈反驳。

这些保安会严肃地告诉你,正是他们的存在,使得小区成为安全之地。逻辑恰好是相反的:不是小区本身即非常安全,所以不需要保安这个额外的“装饰品”,而是因为有了保安们的值守,所以才减少了犯罪分子在小区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令小区变得不那么危机重重。他们站立在小区门口,本身就是一种威慑,再加上对于门禁卡牌的认真筛检盘查,以及夜间不辞劳苦的巡逻检视,都显著降低了犯罪发生的风险和几率,这些都是证据。全盘否认这一点,就是因果颠倒、信口雌黄。

这可能是事实。但并非全部事实。实际上,保安的存在,还另有深远意义。

试想一下,倘若没有保安,第一个可能带来的结果就是:警方将不得不增加人手,以替代没有保安所留下的空白,以保卫居民住宅区的安全。尽管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居民住宅区将会由于失去保安导致直接裸露在社会风险之中,而出现犯罪活动猛增或暴涨的态势,但这是应当被列入考量因素范畴之内并予以适当评估和预见之事。

由此可能带来的第二个结果就是:增加人手即意味着用人成本的大幅上升,而这部分的费用本来是由居民自己承担的。正是居民自己集体出资,通过聘请物业的方式间接地将保安请了进来,保安费用包含在居民所缴纳的物业费中,实际等于是居民自己花钱雇的保安,现在,这部分费用将不得不由警方自己来出。

更重要的在于第三个结果,由于有了小区保安,警察与保安之间,实际形成了某种分工与合作:保安负责维持小区内部、小区大门以及门前那块区域的秩序,而警察则负责街头事务以及保安职责延伸不到的其它角落和地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减轻了警察的负担,因为其将部分区域的日常秩序管理及维护工作转移给了保安,除非小区发生不同寻常的状况,他们才需要出现并接手。对于警方来说,这些都有着实质性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减少人员雇佣,避免队伍过于膨胀庞大以及由此造成的用人成本高企,另一方面,也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应对威胁社会公共领域和大众公开场合的严重犯罪活动上。保安负责保护小区这个居民个人居住空间,警察则负责紧盯公众活动场域。

虽然如此,对于保安来说,其角色却仍然是模糊不清的。问题集中于,应该如何与居民保持适当的“距离”?保安随着物业来到小区,嵌入到了小区的生活过程和管理权力结构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可以像居民那样为所欲为。他们仍需谨慎小心、克制自己,因为其并非业主,没有对小区的拥有权。这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区分使得保安不会去主动接近居民,而是等着居民接近他们。从理论层面讲,也就是说,如果居民不接近他们,二者之间就永远横亘着一条关系鸿沟。

但保安采取了一种策略,来赢得好感。就像我们在诸多小区业主微信群里所看到的那样,保安主管会不厌其烦地在群里发照片,这些照片涵盖了保安阻拦外卖员或试图借道的人和车、深夜在小区大门口值守或在小区内巡逻、指挥占位车辆挪移、上门制止某些业主制造噪音以及为某些遇到难题的业主提供帮助等等场景,几乎每天都发,有时甚至被心细的业主揭发使用的乃是过往旧图,依然乐此不疲。这些照片的符号学指向其实非常明确,那就是试图拉近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填合与居民之间的距离鸿沟,证明自己和居民乃是同路同行同向的相伴之人,同属一个阵营、同在一条战壕。事实证明,这一做法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但居民不会允许保安过分接近自己,因为这样有相当风险。这不仅是因为居民与保安之间本身有着角色、身份以及阶层方面的天然距离,同时,也正如彼得·比尔曼(Peter Bearman)在《寻找门卫:一个隐蔽的社交世界》中所指出的,让一个人过于接近自己,相当冒险,因为有被其控制、操纵甚至敲诈勒索的风险。尤其是在如许多社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在个体生活日益内向化趋势和私人化要求背景下,人际之间的亲密关系受到了直接挑战,许多人认为被另外一个人(或一些人)太过接近,会令自己感到相当不适,不仅有被窥视、刺探和泄密之嫌,更主要的在于,会令自己苦心追求且好不容易才得以拥有的一点清净遭到挤压、侵占和干扰,让自己完全不得安宁。因此,需要保持“适当距离”即“适度边界”。

但如何才是“适当距离”,或者,怎样才算正确保持“适度边界”,同样是一个令人迷惑和困惑的问题。因为没有可以据之执行的标准动作和确切规范,一切都得靠自己揣摩和把握。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来给我送东西,但他是到了我所居住的小区门口之后才给我打的电话,事先并没有和我联络,而我当时正好在外有事,无法赶回去。于是他便问我,是否可以将东西放在小区门口的保安那里,我犹豫了一下,尽管我并不认识任何小区门口保安,但又觉得不好意思就此辛苦他再跑一趟,便回答说可以。于是他便将东西交给了小区门口的当值保安,再次打电话告知我收下东西的保安姓名、性别以及大概年纪,告诉我回到小区后可以到这位保安那里去取,然后就走了。当然,我回到小区之后,从那位保安那里顺利地拿回了东西。

这件事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因为许多人在这种情况下都是这么做的,并且似乎也没出什么岔子。但这件事本身的奇怪之处在于,我并不认识任何门口保安,给我送东西的这位朋友更不认识,但交互的“桥梁”似乎就这么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搭成了。那么,我这位朋友为什么相信保安会将东西交给我而不是占为己有?他为什么不托付给别的什么人?我为什么也确定保安一定会将东西完整无损地给我,而不会声称并没有收到什么人交给他的任何东西?不仅如此,我还冒了另外一个险,即当我回到小区去取东西的时候,这位收到我朋友所托东西的保安下班了,可能他会将东西交代给下一位当班保安,让他再转交给我,或是没有,但无论他有没有这么做,我都确信可以拿到东西。事实上,我的这位朋友非常相信他交予东西的那位保安,并没有拍下任何现场照片以防不测,他就这么放心地给了,然后,在电话里告诉了我一声。那么,这种对于保安的看起来似乎偏离理性、奇怪的信任感(包括我和我朋友在内),是从哪里来的?又为什么会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