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圳,不一样的一线城市(2)

 WYF_0605 2023-07-29 发布于浙江
深圳,不一样的一线城市
王云飞
(二)
  深圳是一座快节奏的城市。1982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名言诞生于深圳的蛇口,震动全国。1984年,高160米的深圳国贸大厦仅14个月就竣工,创造了“3天一层楼”的奇迹,被誉为“深圳速度”(当时香港的最高速度是5天一层楼,美国是4天一层楼)。短短四十多年,深圳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地区,神奇地崛起为国际大都市、中国四个一线城市之一。我们在深圳的亲友们也都感慨在深圳工作、生活的马不停蹄,但是深圳的快节奏中也有慢条斯理。
  话说我们来到深圳后,看到寓所附近就有地铁站,就准备了一份乘地铁可以到达的景点清单“按图索骥”,可是乘地铁出游了两天,敏如就提出要乘公交车。一来,地铁车厢的空调温度低,常常是冷嗖嗖的,二来乘地铁不能欣赏沿途的市容街景。于是第三天,我们去南头古城游览,就改乘公交车。
  那天上午,我们到寓所旁边的鹿丹村公交车站候车。非高峰时间,车站上除了敏如和我,没有他人。远处一辆公交车驶来,我看到不是这次要乘坐的128路,便转身走开,免得司机以为有人要乘车而停站。可是那车还是靠边停下了。看到车上并没有人下来,不禁纳闷:司机为何要停站啊?难道我的转身示意还不够明显吗?
  等到乘上了128路,行驶了几站,才明白刚才那司机并没有误会,而是这里的公交车,经过每个车站时,即使没有人下车、上车,也要靠在车站路边,停下,开门,关门。后来我们乘坐其他线路公交车,哪怕行驶在偏远地区,经过的车站一个个空无一人,也都是如此。
  在我几十年的生涯里,乘坐过的公交车不外乎两种停站方式。第一种是,汽车到站时减速,如果司机确认车上无人要下车,并且车站无人要上车,就不停车,至少不用开门关门;第二种是,下车的要提前打铃,上车的要提前招手,汽车到站时如果车上没人打铃、车站没人招手,就不停站甚至不用减速。第一种方式是否停站由司机判断,第二种方式是否停站听乘客发令(打铃、招手),像深圳这样每站必须停车,还是第一次见到。
  深圳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农村区划的城市,公交车网络覆盖全域,不少线路横穿、纵贯、曲绕全市,很多是车站多达五六十个的长线车,运营时每个车站都要停过,尤其是非高峰时段,要“浪费”多少时间啊?
  那么这种“浪费”是否必要呢?我觉得很有必要!
  首先,这种“浪费”有利于乘车安全。如果公交车停站采用第一种方式,即由司机判断是否要停站,那么要下车的乘客就会在汽车将到站时提前走到车门处,准备下车,这样就可能发生汽车行驶中乘客跌倒等安全事故(车速较快的长线车尤其如此)。而采用第二种方式(乘客打铃)虽然是最安全的,但前提是汽车上要有足够多的打铃装置,这就需要有硬件资金投入。因此采取每站必停的做法是比较合理的。每站必停,乘客就可以在汽车停稳后再起身下车,有利于安全。
  其次,这种“浪费”可以减少乘客乘过站的几率。公交车每次到站都要停下开门,有时就会提醒已经到站的粗心乘客。我就曾经见过汽车到站开门后,原本低头看手机或者打瞌睡的乘客突然起身,猛地窜下车去,显然是被车门声惊醒:该下车了。
  再次,这种“浪费”便于不熟悉路线的乘客数车站。特别是外地乘客,往往要数经过几个车站,来判断是否已到目的地。每站必停就不会漏数(现在如果应用手机导航,就不需要数车站了)。
  因此,这种“浪费”,不仅有利于安全,而且方便于乘客。
  在方便乘客方面,深圳公交车还有一招“预报到站时间”,那就是在每次汽车启动时,语音提示终点站名称、下一站名称之前,先要说“预计到下一站还有X分钟”,让下一站下车的乘客早有心理准备。这也是我在国内外其他公交车上从未见过听过的。

  公交车每个车站必停、预报到站时间等等,虽然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是见微知著,在一个推崇快节奏的地区,能有如此慢条斯理,让我再次看到了深圳这座一线城市与北上广的不一样,感受到它的人文情怀和人情温暖,这就是深圳风格。深圳速度加深圳风格,造就深圳奇迹 !

深圳公交车站 ▲

深圳公交车站 ▲

深圳公交车站 ▲

深圳智能公交车站

深圳交通卡“深圳通”▲ 

要阅读本号其他图文,请点以下公众号名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