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如此高,和日常3种行为密切相关!千万不要忽视!

 茂林之家 2023-07-29 发布于湖南

根据我国的卫生健康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在2021年的传染病发病率超过272万例,其中就有病毒性肝炎。这个疾病可以与患者相伴数十年之久,看似相安无事,但是最终免不了发展恶化并发引起肝硬化、肝纤维和肝癌等重大疾病,并因此死亡,其危害程度着实不可小觑。

然而,在所有类型的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危害最大,更加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根据数据统计,在所有肝癌患者中,有将近一半的患者是因乙肝并发引起,有超过两成为丙肝并发引起。

由于长期累积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基数较大,传播风险十分严峻,我国很早就开始按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措施进行了规划实施,直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患者基数整体上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作为传染性极强的疾病,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病情反弹。

因此对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同时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除了卫生部门的规划和引导,个体的理解和积极参与也很重要,而想要做好这一点,对病毒和疾病医学常识的了解就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状况,更好的参与防治。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联合北京地坛医院、头条健康发起#守护沉默的肝# 科普活动,共同助力肝炎防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病毒性肝炎的现状,以及其发病率为何居高不下的原因。#世界肝炎日:这几个行为伤肝##守护沉默的肝#

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如此高,和日常3种行为密切相关!千万不要忽视!

一、病毒性肝炎现状,发病率为何居高不下?

病毒性肝炎是一组以肝脏受损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传染病,由肝炎病毒引起。根据肝炎病毒的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分型。

根据我国疫病预防控制局2021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肝脏疾病患者已经超过了四亿人,其中就有一亿人左右患有病毒性肝炎(五种分型总计)。而2021年的新发患者将近9万人,相较于上一年同比增长了7.6%,并且还在持续上升,是名副其实的肝炎大国。

根据上述的统计数据显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医生表示,可能与以下几点原因有关。

首先是传播途径复杂。目前已知的肝炎病毒有五种分型,传播途径不尽相同,并且五种病毒联合起来之后传播场景范围十分广泛,这是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原因之一。

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如此高,和日常3种行为密切相关!千万不要忽视!

以常见的乙肝病毒为例,作为一种DNA病毒,在感染宿主特定的活细胞后,能够借助宿主的细胞能源系统组成具有完整结构和传染力的成熟病毒,这种病毒在侵犯人体的肝脏细胞后,能够通过肝脏细胞释放到人体体液当中,并通过体液进行传播。包括乳汁、血液、唾液,尿液等都属于人体体液。

这些传染源的组成十分复杂,几乎涵盖了人类日常生活的大部分场景,因此大大的增加了病毒传播的便利性和可能性。

其次是因为肝炎病毒的生命力都极强。以乙肝病毒为例,这种病毒的耐受力很高,普通的病毒消杀方法很难将其灭活,例如酒精、紫外线照射等。并且在离开宿主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时,可以存活几到几十个小时不等,在37℃之下也还可以存活7天左右。因此,携带乙肝病毒的患者在公共场合中的活动,能够留下很大范围的水平传播场景。

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如此高,和日常3种行为密切相关!千万不要忽视!

而我国的地域又比较宽广,人口众多,人员流动较大,一旦有一人携带病毒前往公共场合,就能很轻易的形成一片大范围的易感染空间,很容易通过人人传播,在短时间内将病毒携带分散,造成大面积传染。

最后,由于现代人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加,长期的高压状态导致人们无暇顾及身体状态,加班熬夜、抽烟喝酒等情况避免不了的时常出现,导致现代人的肝脏健康堪忧,肝脏功能低下。

以熬夜来说,长时间熬夜可能影响肝脏正常排毒,导致身体毒素堆积在肝脏,增加肝脏的负担,使肝脏细胞受损,影响了肝脏的自我修复和抵抗功能,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对肝炎病毒的防御能力。

因此医生提醒,不想感染病毒性肝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这几种行为,平时一定不要忽视。

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如此高,和日常3种行为密切相关!千万不要忽视!

二、预防病毒性肝炎,注意这几种日常行为

1、药物、饮酒损害肝脏健康

酒精是一种常见的消遣性饮品,但长期过量饮酒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酒精在体内被代谢为乙醛,乙醛能够直接损伤肝脏细胞,导致肝脏出现炎症和纤维化。此外,酒精滥用还会干扰脂肪代谢,导致脂肪在肝脏内堆积,形成脂肪肝。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

药物滥用也是导致肝脏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长期使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癌药物、心血管药物、解热镇痛药和抗抑郁药等。

以抗生素为例,抗生素主要适用于体内有炎症时,抵抗炎症,避免感染,否则不能随意使用。另外,肝脏具有一定的排毒功能,长期使用抗生素很可能会通过血液循环渗透到肝脏中,进而对其产生毒害作用,干扰肝脏的正常功能,使得肝炎病毒更容易侵犯肝脏器官,加快疾病的进展。

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如此高,和日常3种行为密切相关!千万不要忽视!

2、公共场合无防护意识,导致易感染

在公共场合缺乏防护意识,并使用共用物品,特别是公共剃须刀、推拿按摩器材等,很容易导致感染。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丁型肝炎病毒(HDV),它们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途径感染人体。而公共场合中的共用物品存在与这些传播途径相关的风险。

例如公共剃须刀就是一个潜在的感染源。在一些理发店或美容院等公共场所,我们很可能会使用到公用的剃须刀。如果前一位使用者患有病毒性肝炎,血液中的病毒可能会附着在刀片上,并通过刮伤或其他形式的接触感染到下一位使用者。乙型肝炎病毒在干燥的环境中可以存活数天,因此即使经过简单的清洗,仍然有感染的风险。

3、饮食不洁,通过粪口感染

饮食习惯不卫生是导致粪-口传播途径感染病毒性肝炎的一个主要因素。其中甲型肝炎病毒(HA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主要通过粪-口传播,特别是在饮食习惯不卫生的情况下及其容易造成感染。

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如此高,和日常3种行为密切相关!千万不要忽视!

在饮食过程中,如果未清洗过的病毒污染的物品接触到食物,或者使用同一工具或容器处理生熟食物,就会导致病毒传播。例如,使用同一刀具或案板切割生肉和其他食物,或者同一碗筷食用多种食物等。

还有不洁净的水源、蔬菜水果未经充分清洗、生肉或未煮熟的食物等。如果这些食物和水源被感染过的人接触或处理过,病毒就也会传播给食用者。使用未清洗干净的餐具、牙签和杯子,以及使用公共的食堂桌子等,都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

三、不小心感染了,应该如何治疗?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感染,其中最常见的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也是其中病症比较严重的两种病毒。我们就以这两种病毒为例,来看一下病毒性肝炎的一般治疗方法。

对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者,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干扰素疗法、核苷酸类似物(如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

干扰素是一种免疫调节剂,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激活来抑制病毒复制。它可以直接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和感染,减少炎症反应。干扰素一般分为长效干扰素和短效干扰素,具体使用哪种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

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如此高,和日常3种行为密切相关!千万不要忽视!

核苷酸类似物(如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可以通过抑制病毒反转录酶阻断病毒复制的过程。它们与病毒DNA酶结合,阻止病毒DNA合成,减少病毒的复制和感染。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对于慢性乙肝患者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乙肝病毒感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和药物疗效与安全性。此外,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监测和随访。对于乙肝患者的治疗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肝功能、病毒载量、基因型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而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者,可以使用近年来临床应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抗病毒药物,DAA疗法,它是一类高效、具有靶向作用的直接抗病毒药物。它们通过直接作用于丙型肝炎病毒的特定靶点,抑制病毒复制,从而达到降低病毒载量和病毒消除的效果。与传统的干扰素治疗相比,DAA疗法更为有效,副作用较少。

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如此高,和日常3种行为密切相关!千万不要忽视!

但是由于基因因素的不同,目前为止,我国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主要还是为直接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这些直接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NS3/4A蛋白酶抑制剂、NS5B RNA依赖性RNA聚合酶抑制剂和NS5A蛋白抑制剂。

以NS3/4A蛋白酶抑制剂为例,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病毒的蛋白酶活性,阻止病毒复制。目前市场上可用的NS3/4A蛋白酶抑制剂有糖丽普韦、达肝他韦、维利帕韦等。这些药物可通过与病毒蛋白酶结合,抑制病毒蛋白的剪切活性,从而抑制病毒复制。

总结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这些疾病的传染性很强。通过加强卫生监管、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和加强预防措施的普及,可以减少病毒性肝炎的感染和相关的疾病负担。

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如此高,和日常3种行为密切相关!千万不要忽视!

【参考文献】

[1]崔富强,庄辉.中国建国以来防控病毒性肝炎工作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 29(8):7.

[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J].中国病毒病杂志, 2022(001):012.

[3]张云颖,关霞.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病因形态学及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 2021, 19(17):4.

[4]王京京,王艳斌.丙型病毒性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9(3):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