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是如何解决矛盾症状的?

 笨鳥先飛龍 2023-07-29 发布于广东


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感觉一天口干舌燥、总是想喝水 却不解渴。下半身总是容易出汗、潮湿粘稠着重的感觉。上半身就是燥热、下半身潮湿,这就是典型的阴虚湿热体质。我们常常说阴虚就要滋阴。湿热时候就要清热燥湿,但是当阴虚和湿热同时存在时,就会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冲突,因为滋阴的药会加重体内的湿气,燥湿的药辛温,会伤害体内少量的阴液。那么遇到这种互相矛盾的情况该怎么解决呢?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下遇到这种阴虚和湿热的情况原因和解决办法。

阴虚湿热就是人体上既有阴虚的症状比如口渴、嘴巴干、心烦意乱、睡觉时候出汗、舌头颜色、干裂有细纹,又有湿热的症状, 比如口苦、口臭、小便灼热痛、阴囊潮湿、舌苔黄腻厚、而阴虚就是代表人体水分亏损的状态,湿热代表人体水分超载地状态。一个缺水一个多水,这种矛盾的状态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呢?阴虚和湿热两者一少一多,看起来矛盾对立,把不能共存,但是实际上这些一少一多的津液都是一杯水。当我们喝水后水液首先进入到胃中,下降的胃气把水传给小肠,小肠挑挑拣拣,把水中的精微提炼出来,传给了脾,这时候脾用把精微物质上传给肺,化成人体所用的营养物质津液。

我们亲切的叫他为“好水”,再通过肺的宣发肃降的功能,把'好水”喷射布散,来濡养我们的全身。但是脾偷懒,没有把全部精微上传给肺,那么把剩下的没有被运化掉的水,集聚在脾中,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湿气,我们把它叫做 “坏水'。所以体内的’好水”和'坏水’其实是同源异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一方增多,一方就会减少。'好水’多了'坏水’少了,反之也是如此,那么当我们身体没有接受足够的濡养的时候,就会出现燥热的情况。在内湿的基础上就形成了阴虚,一少一多、一燥一湿,刚好对应了作为整体的阴阳两面,看似矛盾,但是本质上却合情合理,与此同时,“坏水”在体内停滞的时间久了会淤积而蕴热,变成湿热,而热继续蒸发体内的“好水”,使体内的“好水”越来越少,最终形成了阴虚和湿热并存,并且互相影响的恶局面。这个过程就是脾失健运、痰湿困脾、积热内蕴、化燥伤阴、燥热阴虚。这个时候身体就是一个缺水的房间,里边只有口渴的器官和一盆发酵的洗脚水器官再渴都不想去喝它,于是,干的地方更干、湿的地方更湿。如果直接往房间注入“好水”虽然可以解救,使他弥散开来。如果你想去加热烘干坏水、又会更加的口渴,这就叫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
脾的功能既可以除湿、又可生津除燥,在两个源头上同时解决两个问题,是打破循环的关键节点。所以治疗的核心就是健脾。要做到生津而不留湿,修复好脾的功能是关键,可以选择肝淡性平的健脾药,比如生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南沙参等等,破掉循环之后就可以逐一解决眼前的问题。以阴虚为本、湿热为标,标本兼治,双管齐下、加入补阴除湿的药,补阴药也分成是滋阴和养阴之品,滋阴的多用会助长体内湿气,养阴相对清淡,还有利于帮助去除湿热,所以多选用百合、玉竹麦冬石斛墨旱莲。在阴亏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加入何首乌、阿胶、熟地等滋阴之品,祛湿药同样可以分成是芳香化湿、清热燥湿、利水渗湿,芳香之品辛温,辛温容易助热。清热之品味、苦寒会伤阴,因此要选择性味多甘淡而平的,并且可以把水漏出来,有健脾作用的茯苓、薏仁、车前子、滑石、通草。那么还要考虑整体加入一些行气的中药,就像一双无形的筷子,搅动气机。比如枇杷叶、枳壳、桔梗。

那么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吧。有其他问题可以留言会回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