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之变迁 作者:张勇军 衣食住行,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保障。住房尤为突出,因为它需要较大的投入,最终成为一笔可观的家庭财富。我家很特殊,父辈属于无房户。 解放初,我们一家三口从东北回到故乡,住进爷爷的一间房子。父亲兄弟四人,房屋三间,父亲继嗣于三爷爷,爷爷的房产没有父亲的份。三爷爷唯一的一间南屋年久失修坍塌,所以父辈无房。母亲整天发愁,何年何月才能住上自已的房子?天无绝人之路,在我四岁那年,家族议定让我继嗣于族内吉洋叔,他未成家,二十出头就为国捐躯沙场,被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他有一处老住宅,草屋两间,独院独门,从此我家搬进了这处院落,才真正拥有了自已的房子。 这处陈年老宅是二叔曾祖父所建,据说有近百年历史,四周看不见基石,已被泥土湮埋。土坯土墙,三檩一梁,起脊草屋,东山墙上部因墙体沉陷倾斜出现拳头宽裂缝,巳成为名符其实的危房。室内墙皮及屋顶变得黝黑,早已失去原来模样,乍进来就闻到一股烟腥味,足以印证曾经是住房伙房混用。这样的房子,全家既高兴又忧愁,高兴有了安身之地,担忧危机四伏。自从住进来,母亲添堵一块心病,每每夏天雨季,母亲寝食不安,整天担心吊胆,唯恐墙倒屋塌。有时下大雨,东邻刘奶奶披着蓑衣,手拄拐杖,蹚着水赶到我家,查看险情,叮嘱母亲,睁大眼晴看着,可别砸着孩子们,实在不行到我家住。就这样煎熬了七八年。尽管无力拆旧换新,父亲还是狠了狠心,东借西凑举债也要彻底改造旧房。一九五八年,在原址上盖起了三间瓦房。全家十分高兴,顽皮的二弟恣得蹦高。 流年似水,岁月如歌。兄妹五人,逐渐长大,三兄弟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住宅也显现拥挤,再建新房成为当务之急,父母的担子越来越重。又一次蓄势待发,卖了猪买屋檩;卖了粮买屋檩;趁着冬季农闲,顾人拉来石料;多年积累,三间房料基本备齐。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又一处瓦房建成。我和二弟相继娶亲成家,家庭人丁逐渐增多,三弟也到了婚配年龄,两个姊妹长大成人,又重复着过去房屋的窘境。当然,这次筹备盖房条件好了很多,我已工作多年,两个弟弟在生产队都是壮劳力,大队批给了地皮,当年一处符合当下流行的标准新房建成,这也成为我家建房史上的第三处房子。从无房到有房再到多处住房,母亲能不高兴吗?她语重心长地说:“多亏了毛主席共产党呵!要不是贪上这么好的社会,能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吗?”所以一九七六年毛主席逝世时,天降大雨,母亲也悲痛地大哭一场。 子女长大,父母变老,弟兄三人,成家立业,人之常规,三处房子,各自为家。我也搭乘改革开放的时代列车,从千里之外回到家乡工作,结束了夫妇两地长期分居的生活,实现了全家团聚。一九八四年,我的一项获奖科技成果,国家新政惠及到我家,妻女四人办理了“农转非”。机关分配给一套三居室楼房,实现了住房大飞跃,摆脱了农村那处已沦为危房的困扰,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全家走进了改革开放诞生的新城,开天辟地吃上了国库粮,三个孩子进入了城市学校。改变了我多年城乡“两头跑”生活困境,解决了后顾之忧。感恩党的好政策,埋头实干,忘我工作,为国为民尽职尽责。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国民经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日新月异,神州大地勃勃生机。我所在的机关宿舍区,因建设龙山河带状公园需要拆迁,听到消息后,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服从按排,依依不舍告别黄金地段居住二十六年的第二个家,迁移城西一百二十平方米环保新居。老伴感慨地说:“若不是政府工程,古稀,哪能享受这么好的住房!” 时光倒流,回首一生。历经五次房之变迁,与共和国发展同步。新时代,新征程,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民的居住家园必将更加美好! 张勇军,山东省肥城市发展改革局退休干部,爱好文学,近年笔耕不辍,散文80余篇,被报刊杂志网络平台推出;400余首诗多为彔用。愿在文学天地享桑榆晚霞之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