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风云》第六集:建国伊始,驻外大使缺人,总理着急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没想到主席的一个想法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总理由衷感叹: 01 — 毛主席领导周总理:历史检验的结果 在遵义会议之前,周恩来领导过毛泽东,同样毛泽东也做过这里的领导,例如中共三大后,毛泽东在国共合作时期无论是在共产党内,还是在国民党中央,毛泽东的地位应该算作这里的领导。 周总理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时,是国共合作时期,毛主席当时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同时还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兼宣传部代部长,在国共两党中央层面,主席的地位都要高于周总理。 遵义会议前,最起码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大转移(长征),尤其是湘江战役血的教训面前,包括周总理在内的绝大多数红军指战员,深切感觉到了既有的路线是行不通的,而红军的希望在毛主席路线的回归。 周恩来在刚到中央苏区的时候,他就对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实践有所了解,再加上朱德的旁敲侧击——学润之的战法做法,所以才有他指挥的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那实际上是没有毛泽东的毛泽东路线的胜利。 红军长征经过惨烈的湘江一战,来到湖南西南边陲一个叫通道的地方。有意思的是,自从到了通道之后,红军走的道,开始行得通了。通道,道通! 这个时候的红军从出发时的8万人,锐减到只有3万。面对残酷的局面,当时的总负责人博古因为拿不出应对办法,因自责导致精神压力过大甚至要自杀。也正是在如此危难之际,党和红军指战员普遍的意愿是请出2年没有发言权的毛泽东,为红军整体境况发生转机提供可能性。因为实践已经证明,那些对毛主席想法说法和做法的批判,是错误的。 毛主席想法说法和做法,构成了一个系统的体系,离开了这个体系,红军走的道,就走不通。而回到这个体系里,就道通了。 请注意,这个体系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那就叫毛泽东文化。 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这三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必要准备,为红军道通准备了思想与物质——道与器。 遵义会议事实上带来道器变通之变。 那道器变通之根,之基,之源,之魂,都蕴含在毛泽东文化体系之中。 通道会议,是道通的开始。 毛主席在通道为挽救红军,作了大量细致工作。 黎平会议是道通的延续和巩固。 猴场会议,道通之道就器化成红军的共识,遵义会议水到渠成。 遵义会议,红军的命运发生了转机,毛主席重新走上领导岗位,成了事实上周恩来的领导,这带有必然性。 参阅: 02 — 周恩来对毛主席之道的领悟也是有个过程的 遵义会议前夕周恩来深有感触地说: 周恩来用了“坚定地”三个字,这说明他自己觉得之前他给与毛主席的支持虽然有,但力度远远不够。他也在犹豫,但这个时候刻不容缓了。 在中国人习惯里,有个怪毛病,不到万不得已,不做彻底改变。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人自己是不肯动弹的。”(《娜拉走后怎样》) 毛主席和其他中央的领导人有着显著区别,他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善于中医治未病。 毛主席又不同于民间的那些独来独往的高人,而是革命领袖,因此他会想方设法让身边的人理解他、支持他。 从领导艺术上讲,毛泽东能够制造一种气场,受这种气场影响,必定会有追随者。 周恩来属于党内对毛主席之道的先知先觉者。 我1978年考上湖北省重点高中武汉六中之后不久,在《中国青年报》上读到一篇周恩来的文章《学习毛泽东》,这是周恩来1949年5月7日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全国青年团结起来,在毛泽东旗帜下前进》的第三部分,于1978年10月8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当时中国青年报全文转了。 周恩来在这篇讲话里说:“毛主席在中国革命的四个阶段都是正确的,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正确方向的。” “大革命时期毛主席的主张是对的,但是没有被当时的领导上接受。十年内战时期他是对的,当时也有一些同志搞错了,没有完全同意他的意见。抗战时期,全党承认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抗战成功了。到这次解放战争,更加证明其正确。” “毛主席把世界革命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运用到中国,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成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是这样指出真理的人,坚持真理的人,发挥真理的人。” 周恩来诚恳地对青年们说:“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因为,“如果这样,我们承认我们的领袖就成了空谈。既然是谁也不能学习,那么毛泽东不就被大家孤立起来了吗?我们不就把毛泽东当成一个孤立的神了吗?那是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所宣传的领袖”。而毛泽东之所以高明,就在于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连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是从中国近百年来和'五四’以来的革命运动、多少年革命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产生的人民领袖”。 周恩来认为:“学习毛泽东必须全面地学习,从他的历史发展来学习,不要只看今天的成就伟大而不看历史的发展。” 周总理对毛主席的认识,同样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经历了痛苦的过程,可是总理毕竟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和那些投机分子有着本质区别。周恩来“邃密群科济世穷”,有着“面壁十年图破壁”志向,以及“难酬蹈海亦英雄”勇气和决心。 周恩来总理,作为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执行者,就时间和空间而言,恐怕他是无与伦比的。 毛泽东文化里有个信条:相信群众相信党。 周恩来总理个人有个信条:相信毛主席。 【摘自:学习周总理的光辉榜样,为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线而奋斗(1977年1月11日《人民日报》)】 这一点,周总理和普通的劳动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参阅: 03 — 坚持研究毛泽东文化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的是,毛主席在关键时刻对周总理的点拨,常常是“一语点醒梦中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毛主席作为党、军队、国家和人民的领袖,那是历史形成的。 毛主席是人民领袖,他身上有传统文化里英雄豪杰的优秀品质,同时他又是超越了传统英雄的英雄,因为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融会贯通,道器变通了。 毛主席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道器变通,那是一种事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为了更清楚理解何谓事业,不妨再回顾一下《易经·系辞上》的这段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位置事业。” 前面四句话末尾四个字,我称之为“道器变通”。 其道器变通之道——形而上者谓之道,那是道器变通之根; 其道器变通之器——形而下者谓之器,那是道器变通之基; 其道器变通之变——化而裁之谓之变,那是道器变通之源; 其道器变通之通——推而行之谓之通,那是道器变通之魂。 李克勤后记:周总理说的“梦中人”为何需要“点醒”?为何毛主席能够“点醒”?这是怎样的道器变通之变? 这样的问题,不是光靠论理可以讲得清楚的,那是需要悟道的,悟道方能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道器变通。 再说一遍这个意思,毛主席能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他个人素质与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老人家自己总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但我们要认识到他的领悟力是非凡的,有时候是绝无仅有的,这与老人家勤奋好学,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文化习惯有直接关联,这一点是我们这些热爱毛主席的人,特别要下功夫学习的。 毛主席从整体上对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领悟程度,在历史上恐怕无人能比,这与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有关。从另一方面看,老人家对诸子百家的深刻领悟,又大大帮助了他对马列主义的理解、认识,也就是说,老人家在系统思维上有优势,对此钱学森深有体会。所以,毛主席能够领导像周恩来这样的具有非凡智慧的领导人,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 为什么毛主席比我们至少早看50年?毫无疑问,毛主席在德识才学真善美诸方面,远远高于我们。 或者说,过去我们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方式方法还存在缺陷。 怎么办? 我们需要积极主动研究毛主席,而且必须从深层次上去研究。 现实给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不读诸子百家,不懂一点《易经》,甚至连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范畴——道与器都不想下功夫学习研究,能否从深层次上理解我们的毛主席呢? 我们何不拿出革命精神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下真功夫来学习毛主席,研究毛泽东文化呢?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辜负毛主席他老人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是不是? 参考: 《外交风云》第七集:毛主席对将军大使说的一番话,无论思想高度,还是理论深度和方法广度,那都是别人难以企及的,包括周总理在内的在场所有人都是心悦诚服的。 参阅: |
|
来自: 昵称21405352 > 《主席一生之研究(4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