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高的幸福在于沉思

 山泉51 2023-07-30 发布于广东

图片

1/
在我国有这样一个现象,读过一点哲学的人普遍自以为是——那样子就好像不是他们在读哲学,而是他们创立了哲学;他们不太熟练说人话,更像是一本哲学词典或语录复读机。
这是一种自负,其本质是由于见识短浅而迫不及待的想要表现思想的一种自卑。这跟哲学家们的傲慢不一样。
哲学家们普遍傲慢,如果一个哲学家不傲慢,或许是因为他暂时忘记了。每位哲学家都是一位狂热的思考者,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爽得停不下来,多半不会把世俗放在眼里。
普通人的幸福各种各样,哲学家们的幸福如出一辙。

关于幸福是什么,很多人思考过。对于哲学家而言,幸福就等同于思考的爽感。只不过凡人们喜欢以“幸福”这个含蓄的概念来表述。这种含蓄对于哲学是多余的,哲学有时候就需要这种一杆子捅到底的气势——爽就完了,含蓄个屁!

2/
哲学家的工作主要就是寻求一种思想的爽。
为了爽得更有层次感,他们逐渐按照思想对象的不同而发展为以下五大论域:
形而上学(metaphysics)、认识论(epistemology)、伦理学(ethics)、本体论(Ontology)、宇宙论(cosmology)。
在哲学的中文语境下,「论」既是一种主张,也是一种方向。
当其作为方向时,即有了宇宙论、本体论、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当其作为主张时,即有了元素论、原子论、怀疑论、进化论、多元论等。
一个方向中可包含多种主张,譬如元素论和原子论,都属于本体论的一种主张;怀疑论和经验论,都属于认识论的一种主张。当我们谈到论域时,说的是哲学中的一个方向。
本体论和宇宙论后来演化融合为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随着17世纪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崛起,逐渐分化出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
心理学和社会学是在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础上脱胎出来的;
形而上学则对逻辑学、语言学、美学的发展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加入读书会▼穿透表象,洞见生活

图片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3/
同样是在中文的语境下,宇宙论、本体论和存在论经常纠缠不清。为了厘清这三者,我们先从宇宙论谈起。

“我”从哪里来?存在于哪里?

这个是确认宇宙论的关键问题。宇宙之为宇宙,是对应于“我”。假设没有“我”,则不会有“宇宙”这个概念;假设“我”之外无一物,则“我”即“宇宙”。

说人话就是:我们每个人是可以感知到自己的,比如我们进行思考、观察、倾听等活动,我们对此是有知觉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他人、其他物,我们能知觉到他们不是“我”。于是我们思考——“我”和“他们”,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哪里?

我们在海淀黄庄,海淀黄庄在哪里?
海淀黄庄在北京,北京在哪里?
北京在中国,中国在哪里?
中国在地球,地球在哪里?
地球在银河系,银河系在哪里?

银河系在宇宙,宇宙在哪里?问题到这里已经无解了。

我们必须基于这样一个问题链条,才能建立一个更为明晰的宇宙观。在这个过程中,“我”在空间中变得越来越“小”,“我”之外在无限扩张。

此外,我们还可以这样认识“宇宙”:我们在哪里?

我们在海淀黄庄,海淀黄庄在哪里?在我们的意识里。

我们在徐家汇,徐家汇在哪里?在我们的意识里。

我们在深圳湾,深圳湾在哪里?在我们的意识里。

我们在中国,中国在哪里?在我们的意识里。

我们在宇宙,宇宙在哪里?在我们的意识里。

如果说前一种宇宙观是一种纵深式的递进宇宙观,那么此一种宇宙观就是一种平行式的并列宇宙观。整个宇宙存在于“我”的意识里,宇宙是“我”意识的投影。

除了这两种之外,是否还存有其他宇宙观呢?答案是一定的,只是不见得能被轻易觉知。

宇宙观又称“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宇宙”作为意识投影的的人,往往很自我;认为“宇宙”是静止的人,往往很偏狭;认为“宇宙”在无限扩张的人,往往是怀疑主义者。

宇宙论所关心的,是作为事件“背景”的宇宙,它为“因果”提供了“场”。这个“场”包括“因果”所以为“因果”所需的时间,以及“因果”的“相”展开所需的空间,至于这个空间是线性的、平面的、立体的,还是更多维度的,则应该交给天才们去思考。

4/
宇宙论研究的是作为事件“背景”的宇宙——“因果”的“场”。这个“场”包含了“场”本身,以及“场”内的其他事物。于是涉及两个问题:

1、“场”本身是什么?

2、“场”内事物本身是什么?
以上两个“本身”即是“本体论”关注的问题。和宇宙论作比较,宇宙论关注的是“场”的整体,而本体论关注的是“场”和“场”内事物的根本。
本体论所关注的,存在论也关注,此二者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存在论关注“存在”。何谓“存在”?简单来讲,即不变的事物。

“不变”二字已经将我们感官所经验的所有事物拒之于“存在”门外,那么真正的“存在”就所剩无几了。这一点上巴门尼德和柏拉图的主张是不一致的。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一”,关于这个“一”,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对于巴门尼德来说意味着什么,仅仅只能猜测它似乎意味着存在即存在的唯一“形式”。而柏拉图则认为“存在”是无限的,凡是我们目之所见之物,均有一个理念中的“存在”与之对应:

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灯,不过这都是影子,真正的“灯”在天上——一盏理念的“灯”;

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树,不过都是影子,真正的“树”在天上——一棵理念的“树”。

不过这是一种相当反意志的描述,和人们的经验恰恰相反。亚里士多德更进一步,将理念中的存在(共相)和现实中的存在(具体)进行了统合,以十个范畴让理念世界的“存在”落地。

就存在论而言,实则是不直接包含“数量、性质、关系、地点、姿势、时间、状态、主动、被动”这九个范畴的,存在论只关注第一存在——名义之“存在”,和第二存在——“本质”之“存在”。九个范畴服务于第二存在。

而本体论则更关注这九个范畴。

综上,本体论的涵盖范围是最广的,宇宙论则相对停留在“场”,存在论主要关注的是“存在”自身是何以确立的。
5/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生活分三种:第一种是享受的生活,第二种是政治的生活,第三种是沉思的生活。
说得直白一点,人有三种爽法,第一种是感官的爽,第二种是权力的爽,第三种是思考的爽。
感官的爽就是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包括但不限于住所华丽,食物精美,秀色可餐,音乐动听;
权力的爽就是满足尊重与某种自我实现需求,基本围绕追求权力和影响力以及达成自己的目标;
思考的爽就是持续的、深入的、全方位的满足探索需求,其浅层表征是好奇心,深层行为是痴迷于某项研究,无关对象,无关名利,单纯痴迷。
亚里士多德认为,沉思的生活是最爽的,爽到什么程度呢?他没说。我个人以为是无限爽,爽得纯粹。换句话说,感官的爽和权力的爽都不纯粹,你看很多有钱有权的人也会自杀——不纯粹是一种负累。
无论是感官的爽还是权力的爽,本质上都是一种精神反馈。感官和权力的爽都有赖于外界,需要向外求,然后再内化成精神;思想的爽是内求的,直达精神领域,路径更短,爽得更哇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