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初夏的一天晚上,当记者走进南京西路锦沧文华旁的一幢公寓采访俞丽拿女士。只看见一只白色的波斯猫跳到俞丽拿的身上,她轻轻地抚摸着它,用平平淡淡的语调,把我带到了不太遥远的过去…… 1959年,俞丽拿是上海音乐学院二年级学生,她带着小提琴,常常和同学们去外出“街头演出”,系里成立“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她也报名要求加入。系领导认为俞丽拿应该在小提琴上专心致志,没让她参加。俞丽拿写了一封决心书兼保证书,坚决要求参加。她表示,即使因此不能成为小提琴演奏家,也决不后悔。系领导感动了,点头同意。 当时,看到《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子改变得很成功,大家一起商量改编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曾在越剧团工作过的何占豪提议.改编《梁祝》。大家一致叫好!于是,先是何占豪,后来作曲系高材生陈钢也加入进来,一起创作《梁祝》。 《梁祝》进入修改阶段,俞丽拿被确定为首席主奏,她立刻全身心地投入进去。1959年5月27日,“上海音乐舞蹈汇演”(后改名为“上海之春”)开始了。这天晚上,兰心大戏院坐满了观众,大多数是文艺界人士。 俞丽拿走上舞台。她短头发,蓝裙子,黑皮鞋,给人以清风扑面的感觉,其他伴奏的女生都是这身打扮;男生则穿着蓝裤子。俞丽拿凝眸屏气,在肩头夹好小提琴,从容地举起了弓弦,四根琴弦流调泻出美妙动人的旋律。观众们伤佛看见,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对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出现在面前——草桥结拜的真挚甜蜜,十八相送的情意缱绻,楼台相别的柔肠寸断,抗婚投坟的悲愤斯切,最终,化为蝴蝶翩然面飞…… 掌声大作。毫无停歇的意思。俞丽拿又演奏了一遍《梁祝》.掌声更响了……俞丽拿一举成名,年仅18岁。俞丽拿的《梁祝),放射出一团端眼的光芒。 1959年以来,俞丽拿带着《梁祝》,出访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澳大利亚…… 岁月如流、冲走了许多显赫的人物,冲走了许许多多轰动一时的灿烂。可俞丽拿没有被冲走,她的名字依然绚丽;她的《梁祝》没有被冲走,依然在耳畔缭绕。30多年流过去了,我们还没有看到别的乐曲像《梁祝》那样经久不衰。 曲子好是一个原因,《梁祝》的故事哀怨动人也是一个原因。不过,好的曲子,哀怨动人的故事多得很,演奏过《梁祝》的艺术家也不少,为何只有她的《梁祝》独具魅力?——因为她有深厚的音乐功底。 俞丽拿祖籍宁波鄞州,1940年10月18日生于上海,长在一个音乐气氛浓郁的教师家庭。她自幼学习钢琴,8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学校,师从谭抒真等名家学习小提琴。1960年飞赴柏林,参加第二届舒曼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他担任的第一小提琴的《中国女子弦乐四重奏》,在专家的赞叹声中获奖,这是新中国在国际弦乐大赛中首次获奖。 ——因为她执着,整个生命都熔化进了小提琴的事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