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约:从宋末到齐末

 巴西太守 2023-07-30 发布于浙江

我叫蔡约,和汉末名士蔡邕是一族,祖上从东晋开始就做官了,其中还有大官。祖父蔡廓,官至祠部尚书;父亲蔡兴宗,官至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

至于我自己,我本来起步也不低,我娶的是宋孝武帝的女儿安吉公主。可那是我成年以后的事了。

当初孝武帝死后,继位的前废帝被杀,他的叔叔湘东王刘彧和弟弟晋安王刘子勋分别在朝中和地方称帝。正所谓天无二日,叔侄之间爆发内战。晋安王一方的统兵主将是我的表兄袁觊。

那年我才十岁,这些事轮不到我说了算。虽然全国除了京城以外的各地大都支持晋安王,但当时父亲在朝,支持湘东王,给湘东王出了不少安定人心的主意。后来湘东王在内战中胜出,是为明帝,而我的表兄则成为了炮灰。虽然各为其主,但父亲也为此哭出了眼泪,因此得罪了明帝。不知是不是赌气,他因此没有听父亲的主意,竟然把原本支持晋安王的徐州刺史薛安都吓得投靠了北魏,等损兵折将了,淮北和大量军需物资沦陷了,才表示愧对父亲。

即便如此,明帝还是曾经因怒贬了父亲的官,但父亲不管在朝还是在地方,都有善政。明帝临终总算不糊涂,让父亲做了托孤大臣。不过没多久,父亲就追随明帝而去了。

我刚出道是作为公主的丈夫拜驸马都尉、秘书郎,但我没有上任。

明帝的儿子后废帝继位后,我又给先后任车骑将军、骠骑大将军的皇弟安成王刘凖当参军,任通直郎,但我还是没上任。

不久,后废帝被权臣萧道成所杀,刘凖作为最年长的在世皇弟被萧道成立为新皇帝,即宋顺帝。他官居要职只是因为他是皇室,他登基的时候才十一岁。我虽然是他的嫡系属官,又如何能指望他给我从龙功臣的待遇呢?

我虽然是南朝宋的驸马,可是托内战的福,我二十多个小舅子大都被明帝打包带走,最后一个不剩。眼看萧道成改朝换代之势已成,袁觊的堂兄弟袁粲作为另一位顾命大臣因为对抗萧道成也成了炮灰,我又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萧道成做司空,我做他的东阁祭酒;萧道成做太尉,我做他的主簿;萧道成被封为齐公,我做他的世子中舍人;萧道成代宋建齐,称齐高帝,我做他的太子中舍人。

太子就是原来的齐世子,后来的齐武帝。我先给高帝的七皇子鄱阳王萧锵当属官,武帝登基后,他的次子萧子良受封竟陵王,历任镇北征北将军、司徒,我就做了他的咨议记室中书郎、司徒右长史黄门郎,领本州中正,再外放为新安郡太守,再复任黄门郎、领射声校尉、直常侍、领骁骑将军、太子中庶子,领屯骑校尉。

顾名思义,我后来做了皇太子萧长懋的属官。

我也曾任性过,有一次脱下武官官帽和佩剑在宫省睡觉,到天亮也没醒来,被人弹劾,交了钱才得以赎罪。

太子和竟陵王是一母同胞,可惜太子天不假年,武帝立了他的嫡子南郡王萧昭业为皇太孙,但没改我的官职。

后来武帝外放我为冠军长史、淮南太守、行南豫州府事。当时他的十六弟宜都王萧铿正是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镇守姑熟。武帝明确告诉我,就是让我去管南豫州,约束宜都王的。

我素来知道武帝靠各位长史、典签防范出镇的藩王,当然也知道他的用意,但我明确告诉他,我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南豫州是靠近京城的,根本不需要特别管理。我只不过是日月照耀下的小火把。

作威作福?欺压藩王?在我这里,不存在的。

当初刘凖作为皇帝的弟弟,年幼就做了大官,如今的宜都王也是如此,只是年纪要大一些,十七岁。虽然平时被典签掣肘,但他还是得了人心,我也从不为难他。

当时,有人挖了东晋权臣桓温的女儿的坟墓,发现金蚕银茧及圭璧等陪葬物,宜都王上报了。当时萧昭业已经当了皇帝,敕令都赐给他。他不肯,派我去修复坟墓。

有这样的领导,我怎么好意思谋私呢?

宜都王身高七尺,貌似武帝最年长的胞弟豫章王萧嶷也就是他的二哥;他小时候有一次谈事,屏风倒了压在背上,都能若无其事;还喜欢射箭,说自己经常练习,能有何难,曾经把甘蔗插在地上,走到百步以外射了十箭,全都射中。

可是,我和宜都王的缘分太浅,我很快就转任司徒左长史。这司徒还是我的旧主,当年的七皇子鄱阳王,才二十六岁的年纪,却已经是皇帝最年长的在世叔祖父了。

只是当时朝中已经变天,在位的皇帝已经不是萧昭业,而是他的弟弟,原来的新安王萧昭文。当时,竟陵王也已经不在人世。杀死萧昭业的,是他的堂叔公西昌侯萧鸾。

西昌侯加了录尚书事,便是朝中的权臣了。当年萧道成把持南朝宋朝政的局面,眼看如今又要出现了。然而这位我辅佐了两次的老上级鄱阳王却优柔寡断,结果却被西昌侯反杀。

西昌侯的地位越来越稳固以后,利用各地典签诛杀高武二帝的儿子们也就愈发容易了,我的另一位老上级宜都王终究也没能逃过。

众人都期许宜都王成为国器,但他在得知兄弟、侄子们一个个倒下之后,却只能背着西晋文学家陆机怀念曹操的句子:昔以四海为己任,死则以爱子托人。

当时百官见西昌侯,都像见了皇帝一样脱鞋,但我坚持君臣有别,穿鞋相见。西昌侯的表弟江祏当时作为他的助手在朝,说我此举是“大将军有揖客”,比西昌侯为卫青,比我为正直的汲

别想多,我只是严格遵守礼节而已。我的老上级们全都死了,可我的生活还是要继续的,我并不想殉主。当初西昌侯任镇军将军的时候,我的弟弟蔡撙就是他的从事中郎。我为什么要和西昌侯为敌呢?

后来西昌侯已经不能叫西昌侯了,得叫宣城王。他自立为帝后,史称齐明帝,又是一个明帝。我调任侍中,又被他派去给武帝的十皇子抚军将军西阳王萧子明当长史,加冠军将军。

我猜想,这又是让我监视另一个倒霉孩子。西阳王同样只有十七岁,也做不了什么大事。我上任没多久,明帝就把西阳王杀了,我也就结束了使命,改任庐陵王萧宝源的右军长史。

庐陵王是明帝的五皇子,明帝不至于把约束高武系宗室的典签制度用到自家孩子身上,即使沿用制度,也不会照葫芦画瓢地给自己的皇子们太多限制。我想,这一次我的职位是能稳定的了。

后来,我又先后转任都官尚书太子詹事,还被推荐去做零陵王的师傅。这个零陵王是以前东晋皇室的继承人,即所谓的二王三恪。南朝宋灭亡以后,本朝也曾经封我的老上级宋顺帝为汝阴王,后来为防生变杀了他,但也找了其他前朝疏族续封为汝阴王。

我去世的时候,明帝也已经不在人世了,当时是永元二年(500年),在位的是明帝的儿子萧宝卷。

看起来我经历了12个皇帝,可我这一年才四十四岁,我真的还想多活几年呢。

我死后,小皇帝追赠了我一个太常。

和我之前的一些上级们一样,他同样也还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可他登基以来,六个顾命大臣和好几员功勋武将接连倒下,其中就有曾经欣赏我的江祏,也就是他的表叔。

这一年,豫州刺史裴叔业叛投北魏,平西将军崔慧景发兵逼宫,功臣萧懿平乱有功反被赐死,其弟雍州刺史萧衍联合荆州行府州事萧颖胄起兵,拥戴皇弟荆州刺史南康王萧宝融为主……

我仿佛闻到了熟悉的,仿佛一个朝代即将迎来末日的气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