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识敦煌

 阳关残雪 2023-07-31 发布于甘肃

图片

图片

图片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北有北山(马鬃山),南有南山(祁连山),是一个冲积而成的绿洲,由南山流来的古氐置水(今党河)泛滥所造成。敦煌是个盆地,党河冲积扇带和疏勒河冲积平原,靠积雪融水和地下水的滋润,在这里形成了一块宝贵的沙漠绿洲,绿洲周围多戈壁和沙丘。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接中原,西邻新疆,自汉代以来,一直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关于敦煌最早的神话出现于《山海经》,那里面讲:“

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员百里。

”三青鸟在传说中是为西王母取食的神鸟,栖息在三危山。三危山因西王母神话而具神奇色彩。现在的三危山景区位于敦煌东南,主峰在莫高窟对面,三峰危峙,所以叫“三危山”。

图片
三危山

敦煌总扼两关,控制着东来西往的商旅,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敦煌作为丝绸之路战略要地,伴随古丝绸之路兴盛和繁荣的一千年,东西方文明长期的荟萃交融,催生了公元4—14世纪的莫高窟艺术和藏经洞文物的硕果。

敦煌历来既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就是古代中西文化在敦煌交汇交融的见证。汉代悬泉置驿站遗址出土的简牍表明,敦煌在两汉时期,曾接待过安息(今伊朗)、大月氏(今咸海、阿姆河流域)、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大宛(今费尔干纳,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处)、罽宾(今克什米尔)、乌弋山离(今阿富汗西南)等二十多个亚洲国家的使节。汉末三国至唐宋,对于东来传教的西亚、中亚的著名高僧安世高、支谦、康僧会、竺法护、鸠摩罗什等,以及西行求法的中国高僧法显、玄奘等,敦煌是他们的必经之地。

莫高窟创建于公元366年,迄至14世纪,其间连续建造时间达千年之久。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圣地,至今在1700米长的断崖上保存了735个洞窟(包括南区和北区),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此外,1900年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11世纪初的50000多件文献和艺术品。敦煌西千佛洞保存了公元5—14世纪的22个洞窟,818平方米壁画,56身彩塑。安西榆林窟保存了公元7—14世纪的43个洞窟,近5200平方米壁画,200多身彩塑。世界上没有另一处佛教遗址能如莫高窟般绵延千年持续建造,又保存有如此丰厚博大的艺术和文献珍宝。

图片

敦煌地区素来有西王母崇拜、女性崇拜、月神崇拜、树神崇拜的神话传统,为佛教艺术在敦煌的生发,准备了绝好的温床。敦煌的石窟艺术原本与弘扬佛法有关。为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扬佛教的教义,僧众和画师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图解和传播教义。千年之后,曾经的佛教圣地衰落了,而这些古代工匠留在莫高窟的珍贵艺术保留了下来,展现给世人一部立体的绘画史、雕塑史和佛教史。

莫高窟位于宕泉河西岸,开凿在一面长长的石壁上,就像蜂房一样密密麻麻的石窟群规模浩大,蔚为壮观。但是因为风沙侵蚀,当年常书鸿他们来的时候,已经年久失修的莫高窟显得破败不堪,像穿了一件破破烂烂的袈裟。因为敦煌本地的石窟里有“千佛万佛”,当地老百姓对此又有“万佛峡”(榆林窟)、“千佛洞”(莫高窟)、“西千佛洞”等称呼。

图片
石窟外的宕泉河

莫高窟的艺术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吸收了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亚地区的文化而融汇成的多元文化艺术宝库。敦煌艺术虽然与佛教的宣扬有极大关系,图像和塑像呈现的也是净土、佛和菩萨,但实则不离真实的世俗生活,呈现了人们对于理想世界的憧憬。

关于莫高窟的初创,唐代圣历元年(698)的《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又称《圣历碑》)有比较清晰的记载。此碑文大意说,东晋十六国前秦政权的建元二年,即公元366年,一位名叫乐僔的僧人,从中原远游到敦煌。

因为天色已晚,旅途劳顿,乐僔和尚打算就地歇脚过夜。正当他掸去僧袍上的尘土,准备躺下休息的时候,不经意地抬头向三危山的方向望了一眼。这一望,他立刻被眼前的景色惊得目瞪口呆。只见那对面的三危山上,金光万道,璀璨光明,仿佛有千佛化现,乐僔被这庄严的佛光盛景惊呆了。

图片

他想,这不正是自己苦苦寻觅的西方极乐世界吗?他深信这个地方是非常神圣的,是佛给自己降下旨意,自己应该在此坐禅修行。于是他发心在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在洞窟中禅修。乐僔之后又来了一个叫法良的高僧,莫高窟的营建就从这两个人开始,此后连续十个世纪,从未间断建窟、塑像、绘画的佛事活动。这些虔诚的僧人委身于逼仄的洞窟中,依靠苦修与冥想,在一片荒芜中试图证得终极意义上的解脱,以达到不生不死的永恒之境。那我们今人是怎么知道的呢?就是因为有上面提到过的《圣历碑》,据碑文记载:

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险,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僔师龛侧,更即营造。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复有刺史建平公、东阳王等,各修一大窟

爰自秦建元之日,迄大周圣历之辰,乐僔、法良发其宗,建平、东阳弘其迹;推甲子四百他岁,计窟一千余龛;今见置僧徒,即为崇教寺也。

图片
唐初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

多年之后,僧侣、画师、商贾云集敦煌,从皇族宗亲、世家显贵到移民敦煌的普通百姓频繁开窟,历经千年营造,从无到有,从不毛之地成为万佛之国。一切在世人看来最艰难的所在,一切人迹罕至的地方,其实是命运对于意志达成最彻底的考验之处。一切在世人看来最不可能有生之意义的地方,恰恰可以唤起生命极大的力量和信念,并且创化出常人所难以企及的奇迹。

著名的敦煌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聚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季先生的话充分说明了敦煌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敦煌历来就是连通西域和中原的战略要地,秦汉之前,居住着月氏、乌孙等游牧民族。西汉初,漠北的匈奴赶走月氏,占领敦煌。汉武帝对这个地方非常看重,他之所以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为的是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通向西域的道路,增进汉王朝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图片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在河西地区先后设立四郡,加上两关,敦煌自此成为中原通西域的门户和军事重镇。为了巩固敦煌的战略地位,当时政府从内陆移民来此定居,调遣士兵屯田戍守。西汉王朝对敦煌的经营与开发,确立了敦煌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先后历经东汉王朝与曹魏政权,敦煌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成为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商品交易中心和粮食生产基地。中原文化在这里生根和发展,儒家思想得到传播。产生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也被传到了敦煌,西晋时号称“敦煌菩萨”的译经大师竺法护及其弟子在此译经传教。

十六国时期,先后由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五个政权统治敦煌。此时中原大乱,河西地区相对太平。中原与河西走廊的百姓避乱在此,中原汉晋文化在敦煌与河西走廊得以保存和延续。敦煌地区曾经有一批著名儒家学者,他们设馆讲学,著书立说。与此同时,敦煌又是西行求法与东来传教的佛教僧人的必经之地,佛教在此得以发展。此后,北魏宗室东阳王元荣、北周贵族建平公于义先后出任瓜州(敦煌)刺史,信奉佛教,莫高窟的开窟造像活动逐渐发展兴盛起来。

北魏时期,敦煌一度被当作屯兵的基地,后来北魏分裂,这期间敦煌又发生过叛乱,敦煌又归属西魏。北周取代西魏后,敦煌再次处于消极防守突厥、吐谷浑的局面。一直到隋代,隋炀帝出兵击破吐谷浑,西突厥被迫投降之后,敦煌才得到安宁,丝绸之路也再次得以畅通。隋文帝和隋炀帝倡导佛教,令天下各州建造舍利塔,瓜州也在崇教寺(莫高窟)起塔,宫廷写经也传至敦煌。短暂的隋代,在敦煌大兴开窟之风。

图片

唐王朝前期遏制了对西域威胁最大的西突厥的进犯,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和安西四镇。为加强军事防卫,在敦煌和河西走廊设立豆卢军、墨离军、玉门军、赤水军、建康军等河西十军,使敦煌经济得到稳步发展,丝绸之路全线畅通,出现了“伊吾之西,波斯以东,朝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敦煌石窟的营造达到了极盛,敦煌文化进一步融汇了来自中原的汉文化,以及来自印度、西亚、中亚的文化。这时,敦煌再次成为中原王朝的边防重镇,中西文化交流、绿洲农业的发展、佛教及佛教艺术及道教的发展,都达到空前的水平。

敦煌的兴衰与朝政的兴衰密切相关。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叛乱,西北边防削弱,吐蕃趁机攻唐,贞元二年(786)的时候控制了敦煌,自此敦煌进入吐蕃统治时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莫高窟有藏传佛教的壁画内容。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经济的发展虽然受到很大影响,但因为文成公主进藏传播了佛教,所以吐蕃信奉和扶持佛教,佛教在这个时期依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敦煌地区寺院僧侣数量众多,寺院还招收俗家弟子,在寺庙里教授佛学和儒家经典。

到了会昌二年(842),吐蕃内乱,沙州大族张议潮率军在咸通二年(861)攻克了吐蕃控制的凉州。张议潮东征西讨,收复了大量唐朝的失地,驱逐了吐蕃统治者,结束了吐蕃长达六十年的统治,开始了归义军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时期。

后梁乾化四年(914),沙州另一大族的曹氏家族中的曹议金接替张承奉政权,在瓜沙二州六镇地区重建归义军政权,一直保持与中原王朝的密切来往,接受中原王朝封号。由于这个家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处理得好,同中原王朝也保持了统属关系,所以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曹氏主政期间,中西交流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为敦煌佛教艺术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图片

北宋景祐三年(1036)和南宋宝庆三年(1227),敦煌先后为党项羌和蒙古占领。西夏和元蒙统治者也笃信佛教,敦煌莫高窟作为佛教要地,依然受到重视,仍有建活动。但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元蒙疆域的扩大,敦煌失去了中西交通中转站与西域门户的重要地位,莫高窟就此衰落。

所以,莫高窟开窟和造像的历史,是一部贯通东西方文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佛教发展和传播的历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谋求自由和强大的历史。敦煌在历史上有着战争的苦难背景,同时也有着宗教信仰的背景。越是在苦难的时候,越需要有信仰,也许这就是敦煌能够在苦难中孕育出如此灿烂文明的历史根源吧。

陆上丝绸之路原本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正是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敦煌才成为一个东西方贸易和交流的重镇。然而,唐中期一直到宋代,中国的经济中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代替了陆上丝绸之路,敦煌及其周围一些城市随即衰落。到了宋代,中国出口的产品多为瓷器,航海和造船业的发展,直接促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导致敦煌失去了作为中原与西域地区文化和贸易中心的重要性,莫高窟也就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视野。

图片

敦煌石窟艺术的演变发展保留了清晰的历史印迹。元代是敦煌石窟艺术繁荣的最后阶段,也是敦煌石窟艺术走向衰败的最后阶段。至元代,莫高窟依然有开窟和造像的活动。元代开的洞窟现存三十多个,只是除了第600窟和第465窟堪称精美绝伦之外,绝大多数的洞窟壁画题材比较散乱。但是元代出现了藏传佛教的壁画内容,这在莫高窟是很有时代特色的。元代以后,敦煌就停止了开窟。莫高窟逐渐荒废。

到了明嘉靖七年(1528),嘉峪关闭关,敦煌的百姓东迁到了关内,莫高窟遂被彻底遗弃。之后的四百年间,莫高窟长期处于无人管理、任人破坏偷盗的境况,这个曾经的佛教艺术圣地逐渐沦为破败不堪、满目疮痍、病害频生的废墟。

虽然在清康熙、雍正年间,甘肃各州移民来到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但是莫高窟破败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00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从藏经洞出土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五万余件文物,震惊了世界。敦煌石窟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重新回到历史的视野。

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的这批文物未能得到妥善保管。

图片

图片

图片

每晚九点,不见不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