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多天,有好几位粉丝不约而同给我留言咨询关于牙齿及牙龈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说清的,我觉得我有义务专门整理编辑一篇科普医话短文予以回复,这样大家就能学习到更多中医关于牙齿及牙龈的诸多学问。传统中医认为,“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正常人的牙齿应该是雪白润泽且坚固的,此是肾气旺盛、津液充足的表现。肾主骨,骨靠肾精滋养,肾好骨才好。而牙齿为骨之余,骨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牙齿的好坏。所以,肾与牙齿有着密切的关系,肾虚则骨失所养,牙齿就会不坚固,出现松动的现象。反之,牙齿松动,则很可能是肾气不足。民间流传一句老话,叫“老掉牙”,顾名思义,人老了,牙齿就会掉。因为年龄渐老,肾气衰弱,肾精亏虚,牙齿自然松动脱落。可是,人老了,牙齿就一定会掉吗?然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八九十岁的老人牙齿根本没掉,而不少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却不断地掉牙齿。年龄大而牙未掉,则表明肾精充盈,而年龄未老却齿掉,还伴有牙齿咀嚼无力、牙龈出血、牙根暴露等牙齿问题,这与肾精亏虚有关。另外,在生活中还有一些先天不足的儿童,这类儿童往往肾精不足,骨骼先天失养,骨髓呈空虚状态,伴随着囟门闭合迟缓、骨骼软而无力,牙齿生长过慢、过晚的现象。为了牙齿保持坚固有力,就要保护好自己的肾,增强肾功能,就能间接并有效地爱牙护齿,老时也可以有满口好牙,哪怕年轻时由于肾精亏虚的原因掉了几颗牙,只要积极地护肾爱肾,剩下的牙齿依然能够变得坚固,并发挥好咀嚼功能。我最后补充一下,保护牙齿还要远离各种碳酸饮料!中医认为碳酸饮料偏性很大,久饮或大量饮用碳酸饮料最易伤肾,肾主骨则骨质疏松,肾之余气为齿则牙齿腐蚀。 【二】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也就是说牙齿和肾密切相关。那牙龈呢?通过经络的循行我们可以知道,牙龈主要与阳明经有关,阳明经包括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细而分之,上齿根属胃,下齿根属大肠。前贤有谓“凡动摇豁脱,如欲脱之状者,皆属肾病;其虫疮跟肿,溃烂秽臭而不动者,皆属阳明”。胃与肠连,上通口齿。若湿郁化热,湿与热合,或肠腑积热食滞,而致病邪薰蒸于上,多能引发齿根为病,这些无不与脾胃纳运失常有关。我们常见的牙龈出血,口臭难闻等症状,则很可能是胃火过旺所致,俗称“胃火”。一般来讲,喝酒或过食麻辣的人容易胃热;习惯吃宵夜的,且吃饱就睡,也容易导致胃热。如今时之人往往过食油腻或偏嗜辛辣,浊气塞胃,化为火热,循经上炎,导致牙宣及齿衄。比如,《外科全书》中写到:“牙宣,谓脾胃中热涌而宣露也,亦名龈宣。”对于胃热型的牙病,通常会用到黄连、生石膏等清热泄火药,还可用板蓝根等。中成药可选三黄片及清胃黄连丸等!接下来再说说关于牙龈萎缩的话题!牙龈之所以萎缩,也就是通常所见的牙缝变宽,也是脏腑出了问题!我们的牙齿就相当于是一棵大树,牙周组织相当于树根周围的土壤,一旦有了牙周病,就相当于发生了水土流失,树根周围的土壤都没了,大树就容易倒掉了。同理,当牙龈萎缩,牙根暴露出来,牙齿就会很敏感且不稳固,受到冷热酸甜等刺激就会酸痛、不舒服等,而且经常因牙缝变宽而填塞食物,而且不敢咬硬物及纤维多的食物。吃完饭的第一件事是找牙签,因为总是塞牙,每餐之后必须剔牙。总之,牙龈的健康是以“气、血、精”充足为基础的,一般牙龈肉质越厚实,人的“气、血、精”就越充足,健康的牙龈是鲜红色的,肉质饱满,紧紧包裹住牙齿,不留一点缝隙。中医里有“齿长而垢”的说法,意味着肾虚之人多牙龈渐退而牙根暴露。越是肾虚,其牙根露出越多,其牙齿显得越长。且牙根色暗如有灰尘,亦是肾之本色。故多观察自己牙根状态即可辨肾虚与否,若能结合脉与症,则更有诊断意义!补肾固齿,成药可选用有补肾填精及固齿活血功效的“补肾固齿丸”。同时,我给大家推荐一味中草药:骨碎补!《本草纲目》:“骨碎补主补肾,故治耳鸣及肾虚久泄,牙疼。”肾精充足,就能滋养骨骼,而牙齿和骨骼之间又是存在某种联系的,就像我们说的它们两个本质上都属于肾,仿佛一根茎上开出的两朵花,既然骨碎补能通过补肾强壮骨骼,当然也就能坚固牙齿,解决各种牙齿问题。我建议骨碎补最好用生品而非制品!另外,建议大家平日可多按摩太溪、涌泉等肾经要穴,也可以起到补肾填精、强身固齿的作用;当然,按揉迎香、承浆、颊车、下关、合谷等穴位也有一定护牙功效。另外,建议每天早晚各叩齿100次或坚持用大青盐或清代陈修园“固齿方”刷牙,对坚固牙齿很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