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听力剥夺不是简单的听力损失,更不是先天性的听力障碍。它很容易被忽视,它更容易给孩子造成语言交流困扰! 有位家长反应:
如果仅单耳佩戴助听器,那么未助听耳的言语识别率可能在随后的时间里呈进行性的下降,这种现象就属于听觉剥夺。 听力剥夺的真相很多家长不理解,为啥未佩戴助听器的侧耳,明明能听到一些声音,却听不懂呢。甚至会影响整体的语言理解呢? 听力剥夺现象发生与双耳长期接收不到声音刺激相关,当一侧耳接受助听后,可以获得较多的声音信息,而未助听耳不能受到声音的刺激,信号不能传到中枢神经,由于大脑不再去关注没戴助听器的耳朵,使得单侧耳对信息的处理功能产生“用进废退”的结果。 久而久之大脑就放弃了未助听耳传来的信息,所以产生了听力剥夺效应,因此出现言语识别错误。 听力剥夺的影响听觉剥夺不是简单的听力损失,而是由于声学信息的减少导致单侧耳的听觉功能逐渐下降的表现。整体来看,听力剥夺造成的结果不是听不到,而是对声音信息的处理能力下降,包括,听觉感知,听觉记忆,听觉理解,听觉分辨等等。 如果听力剥夺发生的比较早,时间比较长,会怎样呢?研究显示,听觉剥夺对脑部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听力剥夺效应对脑部生理结构的影响,通过小白鼠解剖实验发现,听力剥夺可能引起中枢听觉系统的神经元变化,包括神经元对声音偏侧性或空间定位反应出现异常。 最麻烦的是,听觉剥夺时间过久的话,大脑听觉中枢系统对声学信号的加工和分析也会减弱,这与听觉神经损伤后产生的负面效果近似。 听力剥夺对哪些人有影响?早期研究认为,听觉剥夺常发生在中老年聋人群体,但实际上在儿童阶段也会发生。比如传导性耳聋、混合型耳聋的孩子,如果左右耳听力补偿不平衡,也会出现听觉剥夺现象。 早期的听觉剥夺不易发现,因为在生活中,聋儿很难察觉自己对言语信号处理能力的下降趋势,即使听不懂,听不清,也会认为是对方声音不够大,对方没有说清楚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听力损失越大,听觉剥夺效应的发生率越高,也就是说,中、重度听力障碍患者是听觉剥夺的高发人群。 而轻度听力损失小于35db的聋人,佩戴助听器后,由于耳蜗神经受到的声刺激足够充分,则不易发生听觉剥夺。 如何预防听力剥夺?并不是所有听觉剥夺效应发生后都能恢复。所以最好的措施就是预防它的发生。对双侧耳聋者,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影响,建议双耳佩戴助听器。假如患者坚持只戴一只助听器,则应该鼓励患者双耳隔日或隔周交替使用,并对听力进行监测。一旦发现言语识别率下降就应佩戴助听器 。 如果孩子是单侧耳聋,有些家长可能认为影响不大,也能学会说话。但实际上,为了预防听力剥夺发生,还是应该给予相应的听力补偿。 最后划重点:假如你双耳都有听力障碍,且只有一只助听器,请一定要左右耳交替使用,同时,家人要注意定期进行语言识别率检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