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杜长明老师的《从故乡出发》: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新用户5832uSSh 2023-08-01 发布于江苏

歌德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思想的忠实写照。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简洁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久闻杜长明老师大名,却从未谋面。看圈里老土老师幽默风趣的发言:“长明兄向来这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我心想:“杜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啊?新书发布会这么多文人雅士捧场,而且各个才华横溢,尤其老土老师,这颗有趣的灵魂,是经过多少生活历练和文字滋养?”

    承蒙海刚兄厚爱,安排了一场聚会,结识了杜长明老师。其实,我去之前是忐忑不安的。作为只是热爱文学的无名小辈,去见出书的作家,我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姿态。见到杜老师,第一印象就是如沐春风。他笑眯眯地对我说:“我看了你朋友圈,你看的书真多,思想比较深刻。”上来就夸我,我一下就不紧张了。饭桌上的杜老师谈笑风生,不断自嘲,总惹得大伙哈哈大笑。饭后,刚好杜老师和我都坐2号地铁线,有幸和他同行聊会天。他很真实坦诚,一点架子也没有,我们一起讨论了散文和几位大作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分别前杜老师对我说:“我等你的书评啊!”

    我瑟瑟发抖,在杜老师的朋友圈里,有徐州的各位大咖作家纷纷写书评,我作为无名小辈若参与其中,有种班门弄斧的感觉。但为了不辜负杜老师期望,还是鼓起勇气,从读者角度随性说几句。

    从杜老师的序言中,我读到了杜老师的诚恳和严谨。他说:“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自己最满意的,我保证每一个字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没有错。”

    从杜老师的通篇文章中,我读到了大悲悯。不论是对亲人邻居,对病人、对陌生人,还是对家里养的小狗,杜老师都充满仁爱之心。杜老师原来是医院院长,见惯生老病死并没有让他变得冷漠麻木,而是对别人更富有一颗同情的心。我想到了南怀瑾大师,他的文字间彰显的就是大悲悯,他说:“学问深时意气平。”我也想到了蒋勋,他在解读红楼梦时眼里看到的全是慈悲。读书读到最后,不就是有一颗慈悲心吗?不知该原谅什么,诚觉一切皆可原谅。

    透过杜老师的文字,我看到了他的真实。杜老师的职业生涯,家族情况,故乡所在地,生活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一目了然。只有心底善良和光明的人才敢袒露自己的一切。散文写的越真就越美,真就是美。

    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开篇之作《副驾上的父亲》,这篇充满深情地怀念父亲的文章,读罢让人热泪盈眶。作者父亲善良、纯朴、勤劳、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就连因抑郁症自杀都选择合适的日子,怕给儿女添麻烦给乡亲们添麻烦。前半部分的散文集里都贯穿着这种精神传承,父亲的品格培育出作者的伟大。

    我特别想说说这篇《黑白风景》:

夜晚的乡间小路是这样的:“一钩弯月挂在天上,月辉淡淡地洒在小路上,小路显得平坦而安详,路边的草儿在瑟瑟地低语,有不知名的虫儿在草丛中'唧唧地鸣唱,萤火虫飞来飞去,好似故意和我游戏……行走在天籁里,我的心情极好,甚至有了想吟诗的冲动。

白天的风景是这样的:踏上小路,好像很陌生,没有了月光,没有了虫鸣,萤火虫也不来和我游戏了。水塘的周围丢满了包装纸、烂水果、烂菜叶、朽木棍……几只秋蝉不知趣地直着嗓子喊叫,叫得人燥热心烦。”“拐上小径,直奔小径尽头的幽静人家,近前一看 几间旧砖房,门上挂一斑驳的木牌,上写三个黑字:骨灰堂。

    黑白的对比是如此强烈,像一幅画,巧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又充满了哲学意味:人生如梦,不怨也不恨,上了想象力的当。我们的人生莫不是如此?年轻的我们创造了一个想象力的世界,隔着面纱,“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人至中年,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岁月终于在老年揭开生活的面纱:接受人生的无常和短暂,接受自己的平凡,从心所欲不逾矩。如若早早修得“心能转物,即同如来”,是不是就没有黑与白的风景了?

    整本书中,可圈可点的文章特别多。如《撞出的一段亲情》给当代人以心灵启迪:当老人摔倒时如果用善良之心去扶起,将会成就一段佳话;《南乡的朋友》验证了好人有好报的真理;《我的老家是袁楼》里浓浓的乡土情种在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心里;风景篇、旅迹篇中那朴素的语言里深含着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正是杜老师具有足够的眼力、世界知识和综观事物的能力,才能从平凡的事物中看出伟大的意义,才会写出这一行行直击心灵的文字。

    佛教讲布施有三种,第一种财施是外物的,像金钱财物等布施,这叫外布施。第二种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识传授,智慧的启发,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献等,都是精神的布施,这种属于内布施。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等。杜长明老师都做到了:向病人外布施,写书传递美好内布施,他一直帮助病人摆脱病魔之苦痛。

    法国哲学家加缪说:“写作之所以光荣,是因为它有所承担,它承担的不仅仅是写作。它迫使我以自己的方式、凭自己的力量、和这个时代所有的人一起,承担我们共有的不幸和希望。”就是因为写作者所共有的这份担当和赤城之心,我喜欢和文人交往。文人是感性动物,他们以酒神般的精神去捕捉生活之美去诠释生命意志和艺术热情。文人怀着“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悲悯,去自渡,渡他,渡众生。

    我们的生命之泉就在故乡,我们一直在其中畅饮。《从故乡出发》的真、善、美,如一束光,让我们带着温暖和希望,向远方继续出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