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代第一明君:柴荣,这个英年早逝最有可能重建汉唐雄风的男人

 梦想童年594 2023-08-02 发布于江西

公元959年7月,被誉为五代第一明君的后周世宗柴荣,刚从幽州前线回来不久,便在汴京城的皇宫中溘然长逝,年仅39岁,此时,距离他登基为帝,也仅仅过去6年而已。

与其一同离去的,还有中原政权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最后希望,自柴荣死后,再也没有帝王有他那样的手段和魄力,可以从北方的辽国手中将幽云十六州抢回来,中原政权直到四百年后的明代,汉人打的脚步才重新踏上幽云这片土地。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第三次大分裂时期,在这一时期,军阀割据混战,朝代更迭迅速,社会动荡不安老百姓深受其苦,人民渴望有一个统一安定的局面。

然而五代时期当政的皇帝多是像朱温父子这样的暴虐之徒,这些统治者各个割据军阀为了扩

充兵源,竟然连过往商旅也拉来“黥以充军”。甚至朱温父子为了阻挡敌人,曾命人三次决开黄河大堤,以水代兵,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

再加上各地军阀为了战争,加紧经济掠夺,各种苛捐杂税加于本就贫苦的农民身上。后汉征收“牛皮钱”、农具税、过桥税。南唐末年连鹅下双黄蛋、杨柳结絮都要征税。

而且为了威慑百姓,五代十国的刑法也十分残酷,有灌鼻、割舌、支解剐剔、炮炙、烹蒸、决口、断舌、斫筋、折胫等等酷刑。在战祸重赋和酷刑重压下,人民生活极其痛苦,还要再加上北方常常游牧民族的侵扰。

老百姓们真可谓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种苦日子直到后周的出现,老百姓们才看到了结束的希望。

后周世宗柴荣是后周的第二位皇帝,他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内侄兼养子,也是因为这层关系,柴荣才继承了后周的皇位。

郭威和柴荣原本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心腹臣子,当年刘知远在建立后汉政权半年后,就得病去世了。在临终之前可是,刘知远只当了半年皇帝就死了,临死之前刘知远为即位的儿子刘承祐留下四位辅政大臣。

刘承祐即位后,枢密使杨邠“总机政”;枢密使兼侍中郭威“主征伐”;中书令史弘肇“典宿卫”;同平章事王章“掌财赋”(《资治通鉴.后汉纪四》)。朝中大事由这四个人互相商议决定。

但是,日渐长大的刘承祐对四大臣把持朝政的局面非常不满,在加上左右心腹的挑拨,隐帝刘承祐与身边侍从密谋,决心除掉这四位辅政臣子。于是趁着文武百官来上早朝的时候,趁机派侍卫将枢密使杨邠、侍卫使史弘肇、三司使同平章事王章等三位大臣杀于大殿中。

接着四处搜捕,追杀杨邠、史弘肇、王章的部属及族人。因为此时郭威恰好外地整军,躲过一劫,但是其留在汴京的家属也被杀光,连小孩子都都没放过,手段极其残忍。

郭威在的得知消息后,一气之下起兵造反,率兵轻易的打进了汴梁城,小皇帝刘承祐也在乱军中被杀。郭威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

郭威称帝建立后周,中原各藩镇多数支持,但后汉宗室势力都不服,起兵造反,都是都被平定。只有刘知远之弟、河东节度使刘崇则勾结辽国,在晋阳称帝,国号北汉,与后周长期交战,未能灭。

在五代帝王中,后周太祖郭威,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位。他年少时父母双亡,为了生计而从军,从一名普通牙兵做起,历经艰险,一路高升为最高军事长官。因此他能体谅底层民众的不易,其又亲历了后唐、后晋、后汉三代更替的血雨腥风,故而才能总结历代得失,做一个爱民的好皇帝。

因此郭威称帝后,决心革除弊政,他废除前代制定的一些苛政,与民休息。禁止地方进献税赋以外的奇珍异宝,提倡节俭。郭威说:“朕起于微寒,备尝艰苦,遭时丧乱,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乎”。

他废止各地军阀奴役式屯田,营田农户改隶各州县,住屋、耕牛、农具,均赐给使用者所有。责令废除前朝酷刑条规,非反逆罪不得诛杀亲族及没收家产。并且任用贤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郭威推出这些革新措施,是五代末期出现的一个好兆头,说明这个时代开始发生质变,新生力量的种子开始萌动,历史即将迎来新一轮曙光。

但郭威在位时间太短,三年后就去世了。后周显德元年(公元 954 年)正月,郭威养子柴荣(又名郭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

柴荣登基时,曾经立下的一个三十年宏愿:“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但是柴荣没想到,他刚刚登基就遇到了一个大挑战。

后周立国初,北汉主刘崇乘柴荣新立,刘崇率军3万与辽合兵南进,企图一举灭周,刘崇率军连下数城,直趋潞州。面对如此局势,柴荣力排众议,决意亲征。

自率大军由开封经怀州北上,从正面迎击北汉军。三月十八日,柴荣率军进抵泽州。刘崇不知柴荣亲征,初战获胜,便轻敌急进,过潞州而不攻,挥军南进。

十九日,于高平南猝遇后周前锋军,激战失利,退至高平南之巴公原列阵。刘崇率中军居中,张元徽部居东,辽将杨衮骑兵居西,欲行决战。时周之后军尚未赶到,而柴荣亦令列三阵与北汉军对峙。

以白重赞等统左军居西;樊爱能、何徽统右军居东;向训、史彦超等统精骑居中;同时遣将率军直趋江猪岭,断北汉军退路。刘崇轻后周兵少,拥众自傲,声言不需辽军相助,亦可获胜。便独自率军进攻。

接战未几,后周将领樊爱能、何徽引骑兵先遁,步卒千余人降。柴荣见势危急,自引亲兵冒矢石督战。宿卫将赵匡胤与张永德各率2000骑,从左右翼奋击,左军白重赞等也率部力战,迅速形成对北汉军夹击之势。

时南风正盛,后周军乘势左右驰突,愈战愈勇。辽将杨衮畏战逃遁。北汉军大败。刘崇举旗招收残兵万余被迫后退,据险抵御。傍晚,柴荣后军刘词部抵达,复与诸军合击,斩北汉枢密使王廷嗣,追击至高平。北汉军大溃,伤亡甚重,遗弃辎重、器械不可胜数。刘崇仅率领百余骑逃回晋阳。

战后,为了整肃军纪,柴荣在张永德等支持下斩杀樊爱能、何徽及所部军校七十余人。经此一战,初步显露了柴荣的才能,树立了他的威信,稳定了帝位和后周的统治。

扭转了唐末以来,“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情况。高平之战以后,“主乃成乎其为主,臣乃成乎其为臣”,并且高平之战的教训,使柴荣决定整顿军队选精锐者留充禁军,汰除老怯,经过柴荣的整顿,中央禁军已经比地方节镇兵强大。初步扭转了节镇擅权、内轻外重的局面。

在打败北汉树立自己的威望后,柴荣开始制定自己的统一天下的战略。他也是五代帝王中唯一谋求过统一中国的帝王。为此目的,他在郭威革新除弊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增强国力、军力。

除了前面说的整顿禁军外,其还诏令各镇大力肃贪澄清吏治,大力剿匪为民除害。并且整顿各地寺院,共废寺庙三万余所,强令僧尼六万余人还俗,增加劳动力。派人治理黄泛水患,疏浚汴河漕运,促进农业生产和商贸活动。

在经济上,柴荣还奖励垦荒减轻赋税,组织生产,安抚流民,编制《均田图》,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

在用人上其不拘门第重用人才,任用王朴,范质等贤相为政。赵匡胤称帝后,曾公开说过:如王朴在世,黄袍加身就不会发生了。

柴荣还采纳了范质的建议,令范质、张昭、张提等编修刑典,成《大周刑统》二十一卷,于958年七月颁行。自赵匡胤以来,宋统治者每据《大周刑统》重加编敕,作为宋代刑典。

这些改革措施,为后周随后的历次征战奠定了实力基础。周世宗柴荣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开始为统一而奋斗。

柴荣统一全国的战略:第一是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第二十不搞四面出击,逐点进攻,逐次拓展。第三是,征服一国时,只夺取其部分土地,不灭其主,迫其臣服。

柴荣首先将目光瞄准割据四川的后蜀。当时,后蜀开国君主孟知祥已死,幼主孟昶不理政事,大臣小官,奢靡贪刮,民不堪命。柴荣亲自指定了此次征蜀的有限战役目标:只取陇右,不过剑门,不攻成都。经过连番战斗,后周顺利占领了陇右四州,战役目标全部实现。

对于陇右四州收复后的善后举措,柴荣发布诏并废除后蜀在陇右四州制定的一切苛捐杂税,每年只交夏秋两税。直接获取了陇右四州民心。

在后蜀取得胜利后,柴荣将目光投向势力仅次于后周的南唐。在两年半的时间里,柴荣率军三次亲征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并逼迫南唐国主李璟书称“皇帝恭问江南国主”,以书面形式明确了主从关系,归附后周。

这两场大战。第一使后周势力获得了极大的增长,第二,是将周边势力比较大的割据政权彻底打服,使后周有了一个稳固的后方。这个时候柴荣最终将目标瞄准自己的最终对手—辽国。

当时大家都建议柴荣先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然后再去北伐辽国。但是柴荣认为,南方的政权经过打击,已经是胆气尽丧,根本不足为虑,统一南方是早晚的事情,根本不急于一时。

但是辽国是大国并且铁骑无双,对后周的威胁是最大,也是后周统一中国最大的障碍。并且在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后,后周最大的地理优势已经尽丧了,辽国铁骑一出幽州南下,一直到黄河边都是一片坦途的平原,这样的战略威慑太可怕了。

而且,此时辽国在位的皇帝是号称睡王的辽穆宗,此人为人暴虐滥杀无辜,辽国内部反对他的叛乱层出不穷,柴荣决定趁辽国内乱趁虚而入,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样北方防线就有了保证。

于是后周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柴荣亲率领大军北征辽国,收复燕云。命韩通为陆路主帅,赵匡胤为水路主帅,水陆俱进。柴荣“御龙舟沿流而北,舳舻相连数十里”。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后周就顺利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中的瀛、莫、易三州。

正当形式一片大好,柴荣决定趁机攻克幽州的时候,他却突然间病倒。只得抱病自雄州率军南归,辽国也罢兵。柴荣返抵汴京后不久就驾崩,终年三十九岁,英年早逝,收复燕云十六州宏愿未遂,令人唏嘘感叹。

此后,柴荣四子柴宗训继位,年仅七岁。殿前都检点赵匡胤掌控朝政。后周显德七年(公元 960 年)正月初一,忽报辽军入侵,赵匡胤利用领兵北上之机,发动陈桥兵变,篡夺后周帝位,建立宋朝,五代终结。

后周建立虽然仅仅十多年时间,然而却为北宋的统一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尤其是柴荣这六年时间,西征后蜀,南败南唐,北伐辽国,可谓是功勋显赫,声威远播。若是能给柴荣三十年的时间,他一定能重现汉唐的雄风。

然而,天不假年,柴荣的英年早逝真是汉人的一大损失。而篡夺了后周的赵氏兄弟,缺少了柴荣的那份男人的雄心大志。

赵匡胤上台以后,念念不忘的只是如何巩固赵氏皇权。宋初统治者的一切措施,都只是为了一个“防”字:防止农民起义和藩镇割据。造成宋代积贫积弱的现状。

最终导致错过时机,幽、云终不能下,则华北平原,铁骑纵横驰骋,汴梁以北,无屏障之可言,最后形成宋辽、宋金长期对峙局面,直到朱元璋的出现,汉人才重新踏上幽云之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