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外孙娃娃也要去,气的姥姥不出气!”这是我们很小就听的童谣~今年的暑假,西西和贝贝同学真的有了一次“姥姥门前看大戏”的初体验。当然,对西西和贝贝来说,这不能完全叫“姥姥门前”,因为姥姥家在村东,奶奶家在村西,唱戏的地方正正好在村中间。 看戏
几日前,忘记听谁说了一嘴,村子里要唱戏了。连着两日来,“只唱一天”“要连着唱三天”“是县里下乡的蒲剧团”“好像是因为村子里的篮球场建好了”......各种关于唱戏以及唱戏的细节版本层出不穷。而今日,这个消息传到了小朋友们的耳朵里,下午一起玩的时候,西西和她村子里的小伙伴们,一直在嘀嘀咕咕。等快吃晚饭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们商量了一下午,说要一起去村头看大戏。我随口调侃了一句:“你们要去看戏?你们商量好了?你们能看懂?”西西不管,一直吵吵:“要去,要去,今天肯定要去,大家都商量好了,今天晚上必须都去。”夏日,夜晚来的迟,向晚的微风比往日都要肆意,却灭不掉孩子们心中的燥热。西西同学几乎从七点开始,每十分钟,就要问我一次“现在几点了”“你快再看一次,现在几点了,确定是几点?”。四岁的贝贝也跟着起哄:“快去看,快去看,我要去看戏。”进戏台子的路边,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小吃、玩具挤得严严实实。车辆你来我往,我的电动车也只能一步一停。 终于进来了,我把车子停在最边边,拉着两小只去戏台下面,戏台下面也坐满了人。年纪大的老人们坐在最前面,整整齐齐,摆着从自己家里带来的小凳子,他们很早就来排队占座,他们看戏的愿望最迫切,认真的程度也最高,几乎从头看到尾,一字不差,时不时还要拿出手机怼脸录一段。年纪稍小一点的中年人,坐在最后面,他们开着三轮车,车上拉着从隔壁村里叫来的“七大姑八大姨”,他们享受着从隔壁村子叫来亲戚的热闹。小家伙们,散布在戏台子下的各个角落,他们大都听不懂台上咿咿呀呀的唱词,也看不明白戏台两边的字幕。他们走来走去,朝着戏台瞅一眼,再瞅瞅有没有认识的小伙伴,当然,最重要的,他们到处晃悠,以保证随时关注旁边都在卖啥好吃的,有啥好玩的。还有八分钟开场,两小只一直不停地催我:“妈妈,妈妈,我想要看戏,戏在哪?”我不停地回他们:“快了,快了,你快看戏台,马上就开始呀!”八点半了,音响里传来了主持人的声音:“今晚是《双麟锁》”话音落下来,一阵急促的锣鼓声响起。我提醒两小只看戏台,幕布马上要拉开了。两小只眼睛发光,盯着戏台,幕布缓缓拉开。西西很认真地看了三场,她盯着台子上,不停变换的背景、步调、人物、道具,非常兴奋。贝贝把嘴巴凑到我耳朵边,不停大声呼喊:“妈妈,妈妈,我跟你说,我能看出来,这会出来的这是个女生。”坚持到第三场,贝贝同学终于开始哈欠连篇了:“我不想看戏了,我想玩那个打弹珠。”姐姐却看得津津有味,尽管她看不大懂。从戏台子下的人群里挤出来,自然少不了吃吃喝喝玩玩。是的,这才是小孩子们看戏的“重头戏”。一圈转闭,两小只一手烤肠,一手奶奶发的零钱,一手哥哥买的饮料。“酒足饭饱”心情大好。回到家躺在床上,西西同学才回味过来:“妈妈,今天的戏在讲什么故事啊?”回忆 夜深了,我已经坐在桌前开始敲字,村头戏台子的声音,被夏风送来,隐隐约约,时断时续。我才想起来,这么些年了,我几乎从没有完整看完一场戏,几乎从没有认真感受过蒲剧的唱腔。但是到我30多岁,我却仍然非常享受村子里唱戏这项活动。大概是戏台子下,你凑着我耳朵,我凑着你耳朵,需要大声呼喊才能听清对方话音的互动感;大概是各种各样的“凳子”摆在戏台下,有椅子,有砖头,还有几根粗粗的椽,爷爷说,一定要早点去前面占个好位置的兴奋感;大概是一边眼睛盯着戏台子上变换的步伐和道具,一边时不时被夏风送来的路边小吃香味唤醒的清醒感;大概是戏台子下随处碰见的亲戚朋友,随处需要寒暄两句的亲切感;大概是急促的锣鼓声一起,幕布缓缓拉开,你顺着幕布使劲往后看,猜测着肯定是有人站在后面用手拉。那时,你的荷尔蒙和回忆瞬间被刺激的振奋感。好多好多年了,我的小伙伴们有的嫁了他乡,有的在外忙碌,我暑假回来的这几年,也陆陆续续有村子里唱戏。可惜,我再也没有那么热烈的需要等待的小伙伴了,再也没有了需要在戏台子下面冲动想吃什么好吃的欲望,也不想让老人们破费给孩子塞钱,偶尔还会因为需要不停地跟亲朋打招呼寒暄感到社恐。但是锣鼓声一起,我还是能瞬间回忆起黑不隆冬的池塘边,一堆一堆的小伙伴站在高处。大家看不清对方的脸,但是声音很大地在聊天,一阵能听到,一阵听不到。后来,风也吹着头发,吹到了我的电动车上,我故意载着两小只,从戏台子下路过。我想,我的小伙伴们如果能看到这里,他们也该想家了...... 写这篇文章,我有很多私心,好些年了,我经常想写这些东西。西西同学6岁半,她今年会特别能记住老家小伙伴的名字,能特别有一些和我一起在老家各处转转的愿望。所以,我在想,等她长大,如果有一天回忆童年,妈妈的文字,能为她脑袋里零星的记忆,缝缝补补,那一定是珍贵的一笔。一位二胎妈妈,同时也从事了多年的互联网教育和一线教学,践行教学新理念,在学习方面异常爱“折腾”。
这里是贾老师的语文笔记,也是一个小小的成长联盟,欢迎你的到来!我们一起终身学习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