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让童年阴影,笼罩孩子的未来(下)

 sunjinxi 2023-08-03 发布于河南

案例四:高期待父母总盯着孩子的不足,并把不足放大,这样他们就有了指责孩子的充足理由。当否定、羞辱、贬低、轻视等不断出现时,孩子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自信逐渐消失,自卑生根发芽

郭先生在知名国企工作,高薪水、高福利,颇受领导赏识。在别人眼里顺风顺水的他却说:“我并不快乐,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有时觉得自己很差劲。”

听他这么一说,我特意打量了他一番:中等个头,皮肤白净,打扮得体。“我有不少哥儿们都这样,看上去活得很体面,其实活得很没劲。”他感觉到我在观察他,解释道。

他很健谈。聊起童年,他说他是独子,父母对他期待很高。小时候他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却很少获得父母的肯定,因为太淘气。

我问:“挨过打吗?”

“当然!我爸打我是常事。”

“那你妈怎么做?”

“和我爸一起打我。”

停顿一下后,他自我解嘲:“不过,这没有给我留下心理创伤。现在,我不仅不恨爸妈,还很孝顺,经常给他们钱花。我还告诉我女朋友,在父母和她之间,父母永远排第一,如果她对我父母不孝,那绝对不行。”

这下,我理解了他的苦闷。

高期待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不足,并把不足放大,这样他们就有了指责孩子的充足理由。当否定、羞辱、贬低、轻视等不断出现时,孩子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自信逐渐消失,自卑生根发芽。而这也意味着孩子的自我认同出现了偏差。

受到父母伤害,孩子的内心是反感甚至是仇恨的。但是当孩子把所有的渴望和期待都放在父母那里,便会用一生的努力来争取父母的认同、肯定,成为愚孝的孩子。

爱很重要,但爱的方式更重要。因为爱的方式决定爱的结果。在溺爱与严苛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习的艺术

自我认同是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觉,但它并非天生就有。孩子刚出生时,没有自我意识,也就不存在自我认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逐渐形成自我评价体系。当他的行为得到他人尤其父母的认同和肯定后,就会形成正向的经验积累。正向的经验积累多了,自我认同感就出现了。

童年是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苛责,孩子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不仅童年会在压抑中度过,还可能背负上贯穿一生的失败感。

规则要从小建立,习惯要从小养成。这是对的。但是如何建立规则和养成习惯,很多父母却选择了错误的方法。

孩子年幼时,如果父母的教养态度严厉苛责,让孩子感受不到爱护与关怀、认同和肯定,这对孩子来说,是灾难性的。

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认同和肯定,孩子尤其如此。赞扬会使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喜爱、认同和接纳,不但利于他建立自信,还会增加其安全感。所以,父母不要把爱当成苛责孩子的理由。爱很重要,但爱的方式更重要,因为爱的方式决定爱的结果。在溺爱与严苛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习的艺术。

另外,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阴影”,即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

什么意思呢?我们从小受“父母是伟大的”“孩子一定要孝顺”的传统教育,所以当父母有错时、伤害我们时,我们无法责怪父母,只能隐藏自己的情绪,这便是“阴影”。长期处于“阴影”中,人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大后有了独立思想,就可以改变曾经的心理状态。事实却是,原生家庭的影响之大,足以伴随人的一生。比如,中国人为什么普遍好面子?就是因为当我们是孩子时往往没面子,普遍受过父母的否定和打骂,所以长大后有了力量,就会过度捍卫自己的尊严。

而经常受父母打骂的孩子,还会在心中自觉弱化父母的暴行,认为父母打自己是因为自己犯了错。这类孩子因为总被批评,自己也倾向于否定自己。“不怨父母,是我犯了错,他们才惩罚我的”,这类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爱,便将父母的行为合理化,以此来保持父母的光辉形象。

原生家庭是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我们唯有了解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勇于追寻过往,才能发现问题,释放内心力量,让他们找回本该快乐的自己。

(原载于妇女生活杂志社《现代家长》2023年第4期“特别提醒”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