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水诗漫谈

 杏坛归客 2023-08-03 发布于山东

叶如强

山水诗漫谈

山水风景入诗,始于《诗经》比兴,但比兴之物并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诗经》、《楚辞》以降,水光山色每每见诸于诗,曹操《观沧海》,可谓山水诗开篇。“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谢灵运以山水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着力艺术表现,开创山水诗创作,影响一代诗风。陶渊明、孟浩然、王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无数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诗成为中国诗史独具魅力的重要题材,名篇佳作纷呈,人们耳熟能详。

西方山水诗肇于18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初期,以“湖畔诗人”华兹华斯为代表。中西山水诗均对自然一往情深,视之为灵魂栖息场所,不同之处主要为:东方偏重“无物之境”,以物观物,物我齐同,与宇宙融和为一,所谓“互藏其宅,妙合无垠”;西方偏重“有我之境”,虽摹状自然,着意却在人事,景物呈现出鲜明的主观情感,灌注着作者的勃勃生气。当然这只是从总体而言,西方之观照、象征主义与东方之意境,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东方赋兼比兴,亦为西方直抒胸臆时寄寓景物之重要路径。

现代山水诗,无论新诗旧体,虽不乏力作,但整体尚不足以与其他题材媲美,也未形成如古今山水画双峰并峙景象。旧体诗总的意象生动,凝炼精致,音律雅正,长于含蓄,“如铅出银”,但因袭前人意象有之,出新不多,个性张扬亦不足。新诗总的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鲜明,长于淋漓,“词赋尽爽”,但散文化现象涌现,有的意象隐晦,有的缺乏音乐之美。弘扬传统,“合为事而作”,相互交融,取长补短,以为坦途也。

旧体与新诗,各具其美和优势,均应传承、反思、发展与创新。当下,诗人们更应走出书斋和象牙之塔,行万里路,拥抱自然,深入生活,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新山水诗。就内容而言,宜在以下几个方面游目骋怀,挥毫纵笔:

一是客观状描物境,景物既有亘古旧景,更有滋长新物。旧体诗不能沉缅于春花秋月、雕栏玉砌,新诗也要含咀菁华,纯洁民族语言,若书界丑书之弊应避之。好的山水诗,当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民族心理积澱以为美好象征的景物,不可以成为波德莱尔笔下的“恶之花”。

二是寄寓时代情怀。小我与大我,今人与古人,国人与世界,融汇贯通,充分体现民族的、时代的特色,应当成为不懈追求。大众的、共性的不可淡忘,而每个人的气质和阅历,独有的喜怒哀乐和哲思,又充分展示了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山水大多留有前人遗迹,临此难免生发思古之幽情,不过更多地是今天的感受了。

三是反映人民生活。山水承载着人民,人民生于斯长于斯,与山水相依,利用并改造着山水,诗者不可能见物不见人,山水图画中一定流动着人民行迹,呈现着人民的生活状况。人民性向为优秀传统,庙堂文学古已式微,象牙之塔、高高在上必为不归之歧途。

四是服务发展和文明要求。好山好水向为文旅胜景,“江山还要文人捧”,一诗而兴山,一文而名水,古往今来,不胜枚举,如今诗人何其幸运,真可谓“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多少胜景有待状描抒怀!好的作品,不仅可为之增色,为科学发展、社会文明作出贡献,经典之作,亦将流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