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驻村路上|阿渡:一个不被雨水眷顾的水塘

 乡情记 2023-08-03 发布于湖南

       最近,每日都趁着晨凉早早地去新元村上班。时间还早,进了村,路上行人稀少,常有擎着大尾巴的小松鼠“嗖”一下如闪电般穿过马路,瞬间淹没于草丛间。当然,鸟雀也多,我和金霞新奇着生态的恢复,也感叹着田园的荒芜。相比于其他村,新元村种玉米芝麻花生的比较多,乍一看,很有些北方的感觉。

   今日去曾师傅家小坐,只见一根黑色的水管正横在水泥坪中间,询问得知,曾师傅正在想办法给稻田抽水灌溉。

   江南鱼米之乡,水自然不缺。即使连日骄阳,抽水灌溉稻田者,也极少。

   原以为抽水是从水塘里抽。走近附近的水塘一看,水塘仰面朝天,只有一汪水浅浅地盖住塘底,就像贴在孩子肚脐眼上的一贴丁桂儿脐贴。水边的滩涂上纵横着一道一道裂口,像张着一块块饥饿的嘴巴。

   灌溉的水,从水井里抽,每次只能抽二三十分钟,这对一丘大田来说,只能说是杯水车薪。农民急不急?急!急得哇哇叫!急得跺脚!急得有时候因放水而争吵!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种过田的人就知道,当稻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是水稻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此时节也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根部亟需水分,如果没有充足的水源灌溉,极有可能颗粒无收。

   听曾师傅介绍,这个水塘是他弟弟承包,水塘没有'来路水’,只能靠天,今年这个水塘从来就没有存满水过。

   不仅这口水塘,新元村的其他几个水塘也不容乐观,有些水塘就是筛子,存不了水,一灌溉不到半月就干涸见底了。昨天一村民朋友还送了一条一斤多的草鱼到村部,给几个做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尝尝鲜,我心里还纳闷,这么小的草鱼怎么就捕捞吃了。

   一想,原来天气太热,池塘水面急剧下降,承包水塘的也只能把一些鱼捕捞上来吃掉,降低水中需氧量,提高鱼苗的成活率。

   曾师傅问我们家那边缺水不?我说我们那边上面就是洞山水库,水库里天天放水,水旱无忧。即便如此,邻里之间还偶尔因轮流放水而吵架呢,生怕晚一天放到水让水稻减产。更何况新元村一个水库也没有,所有灌溉水塘又大都兴建于五六十年代,许多水塘成了筛子,塘堤亟需整修,所以水的来源根本“无依无靠”,只能靠天吃饭。

   听老人家介绍,原先离村上不远有一个机埠,从潭市河里抽水,那时候需要100元/小时的抽水费,只要机埠一开,哗哗水流,甘之若饴,一个小时的水量也能灌溉很多田了,后来村上的渠道慢慢淤积、荒废,这个机埠也就慢慢停用而不能再用了。这与生产力的转移有很大的关系,原先家家户户种田,家家户户需要水,家家户户清渠护渠,现在劳动生产力大都外出务工,渠道三年都不整修一回,怎能不破败?杂草树木怎能不丛生?

   当然新元村村民也积极转变思路,推动种植结构性改革,很多村民开始种植玉米、西瓜、花生、油茶树、芝麻、红薯等等其它经济性作物,但种植这些更辛苦、更费神、更需要精力去打理、更需要懂得一些种植技术。(据我妈妈介绍,只有种田是最简单、最容易的耕作了。后面我也会详细的去宣传这里的有机茶油、芝麻、花生等等经济作物)

   不仅种田缺水,曾师傅家的生活用水也紧张,其偏房里,摆放了十多桶清水,说是打了十三米的井水不够用,得存水。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心内很急。怎么办?

   曾师傅说,希望政府能多打两口深水井以解燃眉之急。我点点头。需要改善的地方确实很多。

   农,天下之大业也。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我们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尽管“三农”工作取得了非常大、非常多的成就,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全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亟需全党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当然,更需要我们当地政府和人民一起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对症下药。也希望读者朋友们能为我们新元村出谋划策。

友情链接:

驻村路上|阿渡:惜天使无翼 望我辈惜福

驻村路上|七一有话向党说

驻村路上|阿渡:新元村观影记

驻村路上|阿渡:生活之重如何承受?
驻村路上|阿渡:这村的党史学习教育都说好!

驻村路上|阿渡:学习公略精神  探索香山经验

驻村路上|阿渡:我在卓然故居当导游

驻村路上|阿渡:打好李卓然这张“王牌”的思考

驻村路上|阿渡:“李卓然村”,我们来啦!

追光平凡人物|阿渡:记养牛专业户黄永禄

追光平凡人物|阿渡:记宋云华主任

追光平凡人物|阿渡:折翼女孩一家的阳光生活


追光平凡人物|阿渡:养龙虾的陈长江

追光平凡人物|阿渡:摩的师傅冯福生

追光平凡人物|阿渡:勤劳的黄定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