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伐“简史”:1924-1928

 蔓萝花 2023-08-03 发布于安徽
      杜衡记在去年底发过一篇文章《理一理民国最乱的12年 . 上》。但在第二周发下篇的时候,没有通过审核。具体原因未知,可能是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太多,所以有疏忽之处吧。

       于是那周就重写了其他文章,这个下篇也懒得再改。但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前,咱这个小小的公众号竟然还有人来私信催更下篇…

       琢磨了两周,实在没有改写的动力,所以就下决心另写一篇,取了名字叫“北伐简史”。

       以北伐战争为主线来讲述这四五年的故事,好处就是不会再犯之前“庞杂而失当”的错误。同时,所谓“理一理民国这十二年”,对象就是北洋军阀,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全面崩溃,恰是因为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的发生时间是1926至1928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凡是由南向北的大规模战略攻击,都称为北伐。而在现代史中,“北伐”一词特指“国民革命军北伐”

       国民革命军,源头是黄埔军校的教导团,所以,我们的故事可以从1924年创建的黄埔军校开始说起。

       那1925年又有哪些和北伐有关的故事呢?《中国共产党历史》第六章第一节“北伐前的形势”中,第一个标题即为:北方反奉斗争的失败与两广统一。这两件事,都发生在1925年。

       好了,按照上述梳理的时间线,下面开始讲1924至1928年关于北伐战争的故事。

成立背景

黄埔军校成立的时间是1924年6月16日。成立的背景是孙中山广州政府与苏联的合作。

孙中山的革命之路一直很坎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军队,只能依靠军阀的力量。而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孙中山也终于明白,依靠军阀干革命是不会成功的。

于是,孙中山在1923年底就已经有所行动了,他委托军政部部长程潜,在广州办了一所“陆军讲武学校”,并在湖南秘密招生。这所学校一共招到了150多人,新中国大将陈赓,国民党著名将领宋希濂、郑洞国、李默庵等人都在其中。

图片


所以,当苏联顾问鲍罗廷提出创立黄埔军校的建议时,孙中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而苏联当时的态度是:对中国国民革命的援助,除不能用军队直接援助之外,其他武器经济等需要,都当尽力所能,积极援助。(语出苏联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

于是,黄埔军校的成立,就成了双方一拍即合的一件事了。

1924年1月底,孙中山在会见苏联驻黄埔军校军事顾问团时,曾这样说:“我们要按照苏维埃的军事制度来组织革命军队,要在南方建立北伐的战略基地。”

所以,黄埔军校的成立,目的很明确,为了北伐。

黄埔的“核心竞争力”

说到黄埔,这里偏个题,谈一下为什么黄埔军校能培养出那么多共产党名将?

有多少呢?开国元帅就有四个,分别是林彪、徐向前两位学生和叶剑英、聂荣臻两位老师,如果算上1927年进入黄埔武汉分校工作的陈毅,那十大元帅里有一半出自黄埔;开国大将有三位,分别是陈赓、罗瑞卿和许光达;开国上将有七位,包括因《长津湖》而被大家熟知的宋时轮;开国中将八位;开国少将十一位;以及杜衡记在《如果没牺牲,他们都是开国将帅》中提到的王尔琢、许继慎、伍中豪等许多牺牲了的红军名将,也都出自黄埔。

为什么国民党办的黄埔军校,出了那么多共产党军事人才呢?答案是:黄埔军校本就是在苏联的援助下,由国共两党共同创办和运营的,特别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的黄埔一期至六期。而黄埔名将,不论所属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基本都出在这前六期。

建校之初,黄埔军校设有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并以前三个部门为重。

政治部主任是周恩来,聂荣臻任政治部秘书,恽代英任主任教官,这都是共产党人;教授部主任为王柏龄,副主任为叶剑英;训练部主任为李济深,副主任为邓演达,一位是后来的民革创始人,新中国副主席,一位是亲共的国民党左派。

图片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在黄埔时的周恩来

当然,军事总教官是国民党人何应钦,下属的军事教官顾祝同、刘峙、陈诚等人也都是,杜衡记在《从《大决战》理清国民党高级将领》中详细介绍过。

也许有人会觉得,军校嘛,军事教官的作用一定是大于政治教官的。

但其实,黄埔军校之所以不同于过去的旧式军校,就在于苏联顾问把苏联红军的政治工作制度引进了黄埔,并介绍说:“俄国革命的成功,我认为党代表的力量最大。”

政治工作有啥用?党代表的力量大在哪里?如果您看过前阵子口碑爆棚的主旋律剧《功勋》中的“能文能武李延年”篇,就会明白,军事政治工作是如何让士兵明白为何而战;如何改善官兵关系;如何提升士兵士气及战斗力的。

写到这里发现这段其实也不算偏题,因为后来的黄埔学生军,以及一部分北伐军,战斗作风其实更像后来的共产党部队,军官能够身先士卒,士兵明白为何而战,敢于以少打多,为了信仰不惜牺牲自己。

1927年后,因为蒋介石不喜欢双首长制,国民党军中就废除了党代表制。而中国共产党在创建红军的过程中,将政治工作体制坚持了下来。事实证明,两支部队的战斗力差距,由此开始越拉越大。

好了,让我们说回1924年。

年底,广州发生了两件事。一是商团叛乱,这个“商团”不是“商业团体”的意思,而是“商人背景的武装团伙”,叛乱在10月份爆发,被初露锋芒的黄埔学生军迅速平息。

第二件事,孙中山北上,他是应冯玉祥之邀,去北京共商国是。这里回顾一下上篇,1924年10月,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际,发动了北京政变,监禁了大总统曹锟,并把末代皇帝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孙中山一离开广州,惠州的陈炯明坐不住了,四处招兵买马,准备打回广州。这里也再回顾一下,陈炯明是在1922年6月16日(和黄埔建校一个日子)发动的兵变,炮轰了总统府,并在1923年1月被孙中山击败,撤回了惠州老家。

北伐军:国民革命军

第一次东征

1925年2月,广州方面开始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东征军一共有三路,中路和左路为地方军阀部队,右路是许崇智的粤军,其中包括蒋介石的3000黄埔师生军。

两个星期后,在黄埔生“敢死队”的拂晓突袭下,粤军拿下了重镇淡水城。随后,兵分两路,黄埔军拿下潮汕,粤军占领海陆丰,陈炯明的经济来源被切断。

图片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急了眼的陈炯明,命令手下林虎,集结了两万人马,从棉湖和鲤湖两路包抄而来,意图围歼黄埔生。三千对两万,棉湖之战成就了黄埔军的高光时刻。

这场胜利,首先是因为黄埔军的超强战力和顽强斗志。战斗打得并不轻松,“一打十”不是闹着玩的。最激烈的时刻,黄埔教员们纷纷亲自上阵,连苏联顾问加仑都抄起了枪。周恩来带领的政治部,也加入了战斗。

获胜的另一个原因,是敌人的失误。原于对学生兵的轻敌,林虎采用的是渐次增兵的战术,而不是真正的“十打一”。按现今的说法,这就是葫芦娃救爷爷:一个一个送。

但就在棉湖战役期间的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于北京逝世,战斗结束后,将士们才获知此噩耗。

图片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此战过后,黄埔军的声望如日中天,蒋介石也获得了“东征英雄”的美誉。而且,蒋介石被任命为了潮汕八县的善后督办,这是蒋介石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地盘”,这可是广东的富饶之地。

国民革命军

第一次东征胜利后,国民革命军于1925年8月18日成立了。

文章开头说过,北伐的全称是“国民革命军北伐”,而它的另一个名称就叫“北伐军”,所以这里必须得详细介绍一下。

新成立的“国军”有七个军,按实力高低分成三个档次:

第一档:第一、第四、第七军
第一军就是黄埔军,蒋介石任军长;第四军是粤军,军长李济深,这就是后来北伐中的铁军,更是南昌起义的主力部队来源;第七军是新桂系,军长李宗仁,参谋长白崇禧。北伐中的大多数硬仗都是这三支军打的。

第二档:第二、第三、第六军
第二、第六军都是湘军,军长分别是谭廷闿和程潜。第三军是朱培德的滇军。

国民革命军中湘军的来源,有一个因素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湖南人程潜在广州办的陆军讲武学校,生源基本都是湖南人。黄埔成立后,陈赓、宋希濂等“跳槽”,被第一期录取。于是其他学生也开始要求转学去黄埔,半年后讲武学校停办,150多名学生集体转到了黄埔第二期。其实黄埔一期里的湖南籍学生也很多,接近了30%,“黄埔三杰”蒋先云、陈赓、贺衷寒全部都是湖南人

图片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陈赓参加黄埔一期面试

朱培德的滇军大家应该也不陌生,南昌起义的时候,驻防的便是朱培德的部队。电影《建军大业》里有个剧情,在起义那晚,朱老总以宴请为名困住了一批滇军军官,保障了起义的顺利进行。为什么是朱老总出马?因为他就是滇军出来的,还担任过云南讲武堂的军事教官。

图片

电影《建军大业》

第三档:第五军。军长李福林,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一般,但参加革命早,前身是孙中山卫队。

这里还要提一件事,就在国民革命军成立的第二天,8月19日,另一件大事发生了:廖仲恺被刺身亡

廖仲恺是国民党左派的领袖(右派领袖是胡汉民,而汪精卫和蒋介石当时属于中间派)。廖仲恺是绝对的国民党大员,任中央执委常委,财政部长,还是黄埔军校的党代表。张治中将军曾称廖仲恺为“黄埔的慈母”,因为黄埔办校的经费多靠他苦心筹措。

图片

廖仲恺与夫人何香凝

刺杀案很快告破,幕后主使是胡汉民的弟弟胡毅生,执行人是许崇智的部下朱卓文。胡汉民被迫辞去一切职务,赴苏联“考察”。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则以“治军不严”被免职。

历史就是这样神奇,一瞬间,国民党的财、政、军三位大员“同时离席”,而填补这些空缺的,便是蒋介石和宋子文。蒋校长因此而一跃成为了国民党二号人物(一号人物是汪精卫,他于7月份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

北伐前的形势

两广统一

国民革命军成立后不久,1925年10月,第二次东征开始了。

这次东征并不是很顺利,因为陈炯明的老巢惠州,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蒋介石甚至差点送了命,是侍卫长陈赓舍命相救,背着他逃出了包围圈。1933年陈赓在上海被捕,蒋介石念及救命之恩,曾亲自劝降,但陈赓坚决不从,最后在党组织的营救下脱险。

图片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总之,好事多磨,第二次东征还是胜利了。陈炯明逃到了香港,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广东革命根据地就此统一

而广西的情况是这样的,就在棉湖之战的时候,云南的唐继尧获悉了孙中山在北京病危的消息,于是领兵10万,剑指广州,意图接收广州国民政府。

但滇军到了广西,前进的步伐就被新桂系阻挡了。历时4个月,唐继尧被彻底击溃,从此退回云南。两年后,龙云发动政变,取代唐继尧成为了新的“云南王”,直至1949年。

新桂系控制了广西后,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等在1926年2月宣布接受广州国民政府的领导。这就是“两广统一”

北方的反奉斗争

南方的两广统一了,我们再来看一下1925年的北方。

上篇中曾说过,从时间线上来讲,北洋三大军阀正好先后统治了中国四年:1916-1920年皖系,1920-1924年直系,1924-1928年奉系。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以直系战败告终,大总统曹锟下台,吴佩孚出海逃逸,投奔了孙传芳的直系东南势力,最后在湖北站稳了脚跟。

就此,奉系取代直系,成为了北洋军阀中占支配地位的实力。奉系还请出了曾经的皖系大佬段祺瑞,控制了北京政府。不过段祺瑞还是和“大总统”无缘,他的职位有个新名字: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

张作霖离开了北京,名义上的官衔是东北边防督办,而他的四个部下,分别出任了直隶、山东、江苏、安徽督办。但事实上,江苏和安徽在东南直系手里,要奉系自己打下来才行。

于是,1925年10月,由江苏孙传芳牵头,浙闽苏皖鄂五省“反奉联盟”成立,浙奉战争开打。仅6天,直系就击退了奉军。此时吴佩孚也东山再起,在汉口以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的名义反奉。

11月,在李大钊的推动下,奉军将领郭松龄与冯玉祥达成联合反奉密约。郭松龄在前面提到过,他是张学良的军校老师兼结拜兄弟,也是奉系少壮派的代表人物。

这场战争是继直皖大战、直奉大战、浙奉大战后,北洋系统之间的最后一次乱战。

战争以郭松龄的节节胜利开始,直逼张作霖的大本营沈阳。然后又以日本出兵沈阳解救张作霖,并和他签订了《日奉密约》而结束。郭松龄于12月24日兵败被杀。

至此,反奉斗争基本失败,吴佩孚甚至停止了反奉,与张作霖结成所谓的“反赤”联合战线,共同对付冯玉祥的国民军。

正是在此背景下,希望广州国民政府出师北伐的呼声越来越高。

北伐前的阴影:中山舰事件

1926年发生的第一件大事,是3月20日的“中山舰事件”,也称“三二〇事件”。

这起事件要彻底分析清楚的话,得另写一篇文章才行。所以本文摘抄一段《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文字,作为该事件的介绍。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六章

3月18日,黄埔军校驻省(省城广州)办事处主任欧阳钟称“奉蒋校长的命令”,通知海军局代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速派有战斗力的军舰到黄埔听候调遣。当李之龙派中山舰开到黄埔后,蒋介石否认有过调舰命令。这时谣言蜂起,说苏联顾问和共产党员要劫持蒋介石,等等。3月20日,蒋介石在广州实行紧急戒严,逮捕李之龙,监视和软禁大批共产党人,解除省港罢工委员会的工人纠察队武装,包围苏联领事馆,监视苏联顾问。这就是中山舰事件。

但这起事件并未导致国共双方的彻底决裂,原因在于共产国际和当时中共中央对蒋介石的退让。这里引用一段周恩来在1943年写的《关于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党对国民党的关系》:

周恩来:《关于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党对国民党的关系》

蒋介石与右派勾结,打击汪精卫,向共产党进攻,向革命示威。如果这时党中央的政策是给蒋介石以有力的回击,事情是有办法的。但当时却采取了继续退让的政策,不了解蒋介石这时还没有足够的力量,他是不敢分裂的;却以为蒋介石是要分裂的,就向蒋介石说这是误会。蒋介石于是乘机立刻放了人,表示误会。这是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第二次向蒋介石的大让步,这是军事上的大让步。

第一次北伐

两湖战场

1926年7月9日,北伐大军誓师开拔了!从此之后的整整一年里,这是民国的唯一主线。

杜衡记在《南昌起义:叶挺一生的分水岭》中讲过,北伐的先锋部队是共产党掌握的叶挺独立团,他们在5月就出发了,并先后攻下了湖南的安攸、醴陵和平江。

为什么先打湖南呢?这是苏联顾问加伦定下的战略方案:先经湖南,打湖北的吴佩孚;再从湖北经江西,打江浙的孙传芳;最后北上打张作霖。

图片

湖南夹在湖北吴佩孚和广州政府中间,所以当地军阀各有所依,并不团结。北伐开始之前,湖南人唐生智,就带领他的部队,加入了国民革命军。我们之前说过,国军有七个军,所以唐生智的部队被编为第八军。同时,他还被任命为了北伐前敌总指挥。

这里有个有趣的坊间小故事。

唐生智和第八军

话说北伐军拿下长沙后,蒋介石检阅三军,结果走到第八军阵前时,坐下骏马突然受惊,把蒋介石摔了下来。

唐生智信佛,不是一般的信,而是麾下全体官兵都受戒成为了佛教徒。于是他找了一位高僧,问蒋介石落马说明了什么。

结果高僧说:蒋介石再厉害,也过不了第八军这一关!

唐生智大喜。

高僧没算错,蒋介石后来确实栽在了“八路军”手里。

拿下湖南后,北伐军进入了湖北。汀泗桥一战,吴佩孚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败了。贺胜桥一战,吴佩孚亲临第一线指挥,奈何对手是国军第一梯队的第四和第七军,血战两天两夜,吴佩孚还是输了,只得退守大本营武昌。

图片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武昌攻防战,打了40多天。前期是北伐军久攻不下,损兵折将,后期是蒋介石改变策略,围而不攻,坐等敌人粮草耗尽。这招是管用的,10月10日,吴佩孚守军河南第三师投降,并打开了他们驻守的城门。最先入城的第四军,从此有了“铁军”之称。
图片

吴佩孚出逃北上,从此也就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了。

赣闽浙苏战场

就在围困武昌的同时,北伐军分出了一路人马进入江西,剑指江浙的孙传芳。这支部队的主力是程潜的第六军,以及王牌的第一军第一师。

开局很顺利,北伐军拿下了南昌,但三天后就丢了,而且输得很惨,兵损过半。第一师师长王柏龄贪生怕死,率先从南昌逃跑。

面对江西的失利,蒋介石心急如焚,于是带着第七军赶来了。长话短说,北伐军三战南昌,终于在11月底获得了胜利,虽然损失很大,但孙传芳投入到江西的15万大军,也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另外,好消息也来了。孙传芳原本安排了一路人马,经福建进攻广州,要抄北伐军的后路。结果,不仅被留守广州的何应钦灭了,还把整个福建给丢了。

江西、福建在手,已耗尽主力的孙传芳很难再守住江浙,到了1927年3月,北伐军先后攻占了上海和南京。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四一二

熟悉历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后面即将发生的历史大事件,是让国共第一次合作走向尽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四一二就不在本文中详述了,只讲一下它和北伐的关系。

简言之,北伐战争取得的阶段性重大胜利,让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的威望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同时,攻克江浙沪地区后,蒋介石也获得了浙江财阀、地方黑帮势力的支持,实力进一步增强。

图片

《光荣与梦想》中的杜月笙

更重要的是,在北伐的过程中,蒋介石还逐步获得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历史》中有这样的记载: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七章

美、日帝国主义者看到,控制国民党军政大权的蒋介石是一个可以拉拢的对象。1926年11月,美国的一家报纸著文指出,蒋介石指挥的军队取得成功后,外国在华利益不会受到损失。…1927年1月,日本驻九江领事江户在庐山会见蒋介石时,蒋明确表示,他非但不打算废除不平等条约,而且将尽可能尊重它们。

所以,北伐让蒋介石实力大增。在拿下江西后,关键一步就看是否能占领江浙沪一带,《中国共产党历史》中有这样一句话:“对于蒋介石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一着。”因为这着只要成功了,“就可以直接取得帝国主义势力和江浙财阀的大量援助。”那么,“他就可以大大地加强自己的势力,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革命力量决裂。

第二次北伐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了国民政府;而在之前,广州国民政府“迁都”到了武汉,主席是从法国回来的汪精卫(中山舰事件后辞职出国);再加上被张作霖控制的北京政府,中国一时形成了三个政权对峙的局面

便在此时,张作霖兵分两路南下,向北伐军发起了进攻。

而武汉方面,发生了“东征北伐之争”。鲍罗廷和陈独秀主张北伐攻打张作霖;蔡和森主张巩固两湖根据地;张国焘主张南征,巩固广东后方根据地;周恩来、瞿秋白则主张东征讨蒋。最后,没有争出结果,还是按照鲍罗廷和汪精卫的意见,继续北伐。

第二次北伐,面对北方来犯,国民党南京和武汉政府,只能各自应战。好在两边的实力都还是蛮强的,南京有何应钦的第一军和李宗仁的第七军;武汉有张发奎的“铁四军”,唐生智的主力6万人马,以及从北面夹击的冯玉祥(从苏联回来后加入了国民革命军)。

两路北伐军中,武汉方面更顺利一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张发奎手下的湘军独立15师表现英勇,师长便是贺龙,不久后扩编为20军,成为了南昌起义的主力。而“黄埔三杰”之首的共产党人蒋先云,牺牲在了此次征战中。

图片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南京方面先胜后败,被孙传芳成功偷袭了南京北大门徐州。

武汉方面虽然北伐胜利,但也后院失火了。5月份,夏斗寅、许克祥相继叛变,6月份,驻守江西的朱培德转向右派,宣布南昌戒严,禁止工农运动。

7月份,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政变”,以“和平分共”的方式排挤共产党人。

再后面,就是大家熟悉的南昌起义了。

北洋军阀时代的终结

南昌起义后,国民党南京和武汉之间,算是在“反共抗苏”上形成共识了,裂痕逐渐被修补。于是就有了8月中旬的蒋介石下野和汪精卫迁都南京。

蒋介石为什么如此轻易地妥协了呢?徐州战败只是表面原因,主要还是新桂系也开始支持“宁汉合流”了。

李宗仁和白崇禧二人,还真是和以前的旧军阀不同。新桂系从来不蛮干,很懂得依势而为,既不会和蒋介石彻底决裂,也不会放弃发展自己的势力。所以直至1949年,蒋介石和新桂系之间,始终是一个相互利用、相互提防,寻找时机相互拆台的状态,但一遇外敌,基本上都还是相互合作的。

蒋介石利用这段“待业期”完成了一件大事:与宋美龄完婚。

图片

电影《建军大业》中的蒋介石与宋美龄

汪精卫在南京的日子却并不好过,陷入了与新桂系和右派的夺权之争中。就在此时,孙传芳的“搏命一击”来了。

1927年8月25日拂晓,孙传芳率6万将士,成功偷渡长江。全部人马只带了几天的干粮,背靠长江,殊死一搏。

危机之下,新桂系与何应钦的第一军精诚合作,在南京东面的龙潭镇全歼敌军。孙传芳输得一干二净。

龙潭一役,成为了北伐成功的关键。何应钦从此坐稳了国军的第二把交椅,直至西安事变。

9月13日,为了表达对李宗仁架空自己的抗议,汪精卫通电下野。新桂系通过“中央特别委员会”,控制了南京政府。

后面的故事,是汪精卫联合了张发奎,在广州另立中央。结果粤宁相争,蒋公得利,1928年1月,蒋介石在南京复职。

在国民党三方博弈的过程中,另一件影响未来中国命运的大事发生了:毛泽东在9月9日发动了秋收起义,10月份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共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持续十年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拉开了序幕。

图片

1928年4月,中断的北伐终于重启了。6月初,北伐军占领北京,北洋系统的北京政府被取消,改名为北平。南京,终于成为了唯一的国民政府。

北伐军进入东北已成不可阻挡之势,这时候最着急的是日本人,因为,张作霖一直不愿意成为日本的完全傀儡。6月4日,皇姑屯爆炸案发生,张作霖殒命。

1928年12月29日,在日本人和北伐军的双重压力下,奉系少帅张学良最终选择了与蒋介石合作,宣布遵从三民主义,部队更名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史称“东北易帜”

北洋军阀的时代就此终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