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压不住纸,油滑轻飘。 问题往往出在,书法线条上——没有古拙的厚重感。 书法线条出现力感,老辣的质感,厚重感,往往需要好几个用笔动作。 而不是简单地一拖而过。 平拖线条是没有力感,没有厚重感的。 王羲之也用平拖线条,但王羲之会加用笔动作,增加线条的老辣和厚重感。 比如你一个动作平拖而过,油滑轻飘。 而王羲之会增加用笔动作,三过其笔,一波三折,书法线条就会厚重老辣起来。 道理很简单,就像你刷油漆。 你刷一下(一个动作),和你刷一下回一下(两个动作),效果肯定不一样。 两个动作的肯定有厚重感。 今天讲的是王羲之挫笔笔法。 如上图箭头所指处就是一个挫笔。 挫笔的效果,会让人感到用笔古拙厚重感十足,很有力量能压得住纸。 这种笔法看起来有力拔千斤的粗犷,所以古拙厚重感很强。 挫笔的动作要领。 就是一去一回两个动作。你想象一下用锉刀挫东西的情景,一去一回力量很大。 写不出挫笔的力量感,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很多人写到笔画末端直接停笔, 或者抬笔走了,没有继续按住笔锋做回挫的动作,力量感就会少很多。 少了这一个回挫的动作,线条就会没有王羲之那种厚重感,老辣感。线条显得比较轻浮。 二是,不注意这两个动作的行笔速度。 做回搓动作时,稍微慢一点。有一个驻笔回顶的动作,这是个发力过程,不能一带而过。 行笔一快一慢,节奏感很强。 王羲之说,涩劲从疾势中来。 挫笔去的动作稍微快点,回搓急刹车的顶劲的力量感就会越强,涩劲就越强。 表现在书法线条上,就是线条的厚重感,力量感。 初学者往往不注意这两个动作的行笔速度, 回搓力度就会大大减弱。线条缺少节奏感,厚重感。 另外说一点。 做回挫这个动作,除了增加用笔的力量感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倒下的笔锋回直,你写下一笔时不必再掭笔了(在砚台里整理笔锋)。 很多人有写一个字掭一下笔的习惯,这是不对的,你这样写字会没有墨色的自然变化,字就会死板。 你写挫笔时,做一个回挫的动作,笔锋调正后,直接写下一笔就行了,这样不会影响字的气韵流畅。 结束语: 书法线条的起止动作,很重要。 一定要把动作做足了,才能写出笔画的厚重感。 如果简单的敷衍,观感是能察觉出来的。 老书法家形容笔力,用力透纸背这个词。 这绝不是夸张。很多老书法家还有翻过宣纸,看笔力效果的习惯。 墨浮在纸上,和墨入纸中,甚至透过纸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墨浮纸上,书法线条油滑轻浮,压不住纸。 墨入纸中,书法线条就老辣厚重。这就是笔力强的结果。 现在很多同学的笔法问题,就是少动作,敷衍行笔。 比如该收笔的,不收。那么在这个节点上的力量感就会小很多。 而古人往往在这个节点上收一次笔,没收好,再收。 表现在这个节点上肯定厚重感强。 书法是一门严谨的艺术,笔笔到位,力量的美感才会写出来。 原创作者:墨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