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先生:老子五千言不是文字,而是破译宇宙的密码,49

 新用户22414761 2023-08-03 发布于北京

《道德经》是破译宇宙秘密的密码,500年才出一个破译者

看罢周徐联先生的留言,心底冷森森的,全是未知世界的飘渺与神奇。我喜欢听他的神侃,虽然我并不熟悉,或者说,我并热衷于神秘文化。

他说华夏族是大族,伏羲一画开天,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目不旁观,便知天道之行。今日世界之布局,就源于七千年前的“一画开天”。圣人传下来的那不是文字,而是符号,是华夏真传,玄门道法,其间万千玄机,不是你我之辈能参透的。

周先生:老子五千言不是文字,而是破译宇宙的密码,49

知道伏羲吗?别说我辈看不懂他的的宇宙密码,华夏族至今知道这一密码的也不过十几个人。知道老子西行流沙,为何不知其踪了吗?为何一个大活人,竟然消失在茫茫戈壁,潺潺弱水?因为他泄露了密码,作为惩罚,他的世间痕迹被抹掉了,只留下这一部天书。

你明白了吗?他的《道德经》就是破译宇宙秘密的密码——我说的是密码,不是文字。而你们根本不知道文字背后的密码,所以他的智慧只能传给有缘人,这个有缘人是500年才出来一个。你觉得你是吗?

我老实回答他“不是我”。就问他是如何知道这些秘闻的?

他说很简单——机缘,无量劫中一尘埃,杳杳冥冥缘注定。你若有缘,你会在九日之内来此茅山之下孤鸿草庐一聚。

周先生:老子五千言不是文字,而是破译宇宙的密码,49

我坦诚相告,我只对老子和《老子》感兴趣,但不知是否有此缘分。他说若不是因为老子,我们可能连一句话都不会说。

他告诉我,要想破译五千言背后的密码,这天下也许只有他。他说五千言中有一根联系宇宙信息的天线,你们不知道在哪里,知道了也不会用。于是我就以正在作解的“圣人恒无心”一章向他征询建议,而我也没有直接做出解读,只是以点评陈鼓应先生的解读做引子,以此试探他。

周先生:老子五千言不是文字,而是破译宇宙的密码,49

世人解读的《道德经》都停留在“有欲观徼”的浅层认知上

他却告诉我,你讲完,我会以“有欲观徼”之法点化你“文徼”之所在,若有缘,将来再以“无欲观妙”之法点破“妙眼”,妙眼者,章节之密码所在也——他的话都是这样,句句杳冥玄远。

我打出原文,然后点评陈鼓应先生的注解:

原文: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陈先生的注解:

圣人经常没有主观成见,以百姓的心为心。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

圣人在位,收敛自己的主观成见与意欲,使人心思化归于浑朴。百姓都投注他们自己的耳目,圣人使他们都回复到婴孩般纯真的状态。

周先生:老子五千言不是文字,而是破译宇宙的密码,49

我的点评: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是这一章的纲领,也是大道精神的最直白呈现,即老子的核心价值,只有准确领会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才能真正领会老子的“无为”思想。

因为它是圣人“无为”、“不争”、“守弱”、“处下”、“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基础,基于此,陈先生的理解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说“圣人经常没有主观意愿”,那就意味着“偶尔”也会有主观意愿,这不符合“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意旨,老子原意是圣人之心虚无,用心如镜,了无痕迹,它所反映的只能是百姓之心,因此应该是“圣人始终没有自己的主观意愿”。

周先生:老子五千言不是文字,而是破译宇宙的密码,49

第二,圣人既然以百姓之心为心,就不存在所谓的收敛“主观成见与意欲”,如果强调圣人“收敛成见与意欲”,那就意味着刻意而为之,那就是“下德有德,是以无德”。

第三,五千言中的圣人,是道的化身,他没有善恶之分、是非之别,唯一的行为准则就是“为道”,所以只存在善不善于“为道”的问题,而不存在善不善良、守不守信这样的道德评价。这样的道德评价只能出现在传统儒家的观念中。

“善与不善、信与不信”谁确定的?依据是什么?陈先生并没说明。事实上,老子反对用各种各样的名来命名和分裂社会,老子对此采取的是“混而为一”的宽容态度。所谓“善者善之,不善者善之”要表达的思想是:在你们看来的善不善,信不信者,在我这里不分彼此。

周先生:老子五千言不是文字,而是破译宇宙的密码,49

第四,圣人为何要对百姓“善待之、信任之”?就因为“道法自然”。任何群体与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愿望,自然与和谐是老子的最高价值,它高于所谓的“善恶”之辩、“是非”之分,这一点跟儒家、法家,跟其他诸家都不同。

诸家分辨的结果是:割裂价值,分化群体,压制异端,纷争不已。举例来说,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与人欲严重对立起来,因此,以理伤人的现象层出不穷,妇女受害尤甚。

而道家的圣人没有这些区分,无论你为不为道,信不信道,一视同仁,不制造分歧。

周先生:老子五千言不是文字,而是破译宇宙的密码,49

第五、“圣人使他们都回复到婴孩般纯真的状态”,说反了,既然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能辅百姓之自然而弗能为”,他就不可能违背“职业操守”,超越“辅助”“顺因”地位而试图主宰百姓,“使”他们“回复到婴孩般纯真的状态”?回不回到婴儿般的状态,那是百姓自己的自由,圣人只要“我无为”,百姓自然会“自化”。

第六,“圣人在天下”不能局限于“圣人在位”,圣人并非实际执政者,他只是老子理想中的为道者,是道的化身,所以“圣人之在天下”只能是:圣人对待天下百姓。

周先生:老子五千言不是文字,而是破译宇宙的密码,49

且“百姓都投注他们自己的耳目”这句话累赘,百姓不“投注他们自己的耳目”,还能投注别人的耳目吗?

周徐联先生并没有对我的点评表达看法,他直接说:此章洞烛常虛,光明內固,虚灵之神,若镜照物,无所不容。圣心虚无,光明朗照。圣人之心空空荡荡,寂寥平明,无所不受,故云“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在天下,虚心弱志,别无他务,他只能以百姓之心为心。

想想看,圣人清静虚灵,又心神若镜,则万物入镜,岂有善与不善之分,信与不信之别,故混然为镜中之物。世人皆有善恶长短高下之较,而圣人心镜照射万物,不设限、不分类。故云得善、得信。

犹言圣人和光同尘于百姓之中,心装天下万民,同气为一,一视同仁,故云“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也”,“上德不德”之故。

既然圣人与百姓浑其心,百姓的耳目当然就是圣人的耳目,而圣人对待百姓就如对待婴孩,呵护之,信任之,顺遂之。

幸好,他的“有欲观徼”之解,我欣然接受。但愿不日再会,得闻先生“无欲观妙”之说。

#创作达人挑战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