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鹿泉村名录(三)

 故纸园丁 2023-08-04 发布于河北

图片

水峪 

图片

  水峪[Shuiyu]位于鹿泉市南部偏西山区,距鹿泉城9公里的太行山中,南北西三面高,东面相对较低,全村331户,1262人。有耕地1882亩,林地7222亩。该村为天平河发源地,是山区少有的水源丰裕村。 

  水峪建于元代,当时这里自然景观较好,有“群山苍翠,岭峪起伏,泉生山间,四季长流”的赞语,故取名水峪。 

上聂庄 

图片

  上聂庄[Shangnie(nian)zhuang]位于鹿泉市南部偏西山区,距鹿泉城9公里。全村57户,217人,有耕地470亩,林地1681亩。 

  清乾隆年间,聂家庄(今下聂庄)部分人家迁到山上,与山下部分通称聂家庄,民国34年(1945年)上、下两庄分别立为行政村,定名上聂庄。 

荷莲峪 

图片

  荷莲峪[Helianyu]位于鹿泉市南部偏西山区,西与井陉县搭界。距鹿泉城12.5公里,全村154户,562人,有耕地847亩,林地7214亩。 

  荷莲峪原名火连峪,属水峪的一个自然村,民国14年产生“摩擦”与水峪分开自治,并更改村名用字,“荷”字在方言中与“火”同音,含义绝然不同,故将“火连”改成为“荷莲”定名荷莲峪。 

武家庄 

图片

  武家庄[Wujiazhuang]位于鹿泉市南部偏西山区,距鹿泉城6公里,全村151户,537人,有耕地1075亩,林地3730亩。武家庄建于明朝中期。至今村中仍全是武姓人家,故名武家庄。 

石井 

图片

  石井[Shijing]位于鹿泉市中部,略偏西北山区,距鹿泉城2.5公里,为石井乡政府驻地,村北紧倚卧龙山。全村835户,2951人,有耕地4167亩。 

  石井,明嘉靖《获鹿县志》记载为石井乡。村名取自村中古井。古井有三,名曰大井、小井、冒股泉。现为营房和石家庄市水泥厂主要水源,有“万股清泉石井”的赞语。最初该井泉水可直涌井口,今水位以下降数米,但仍保持久旱不竭。 

北薛庄 

图片

  北薛庄[Beixuezhuang]位于鹿泉市城西北3公里莲花山北侧。全村160户,577人,有耕地980亩,林地4765亩。 

  明万历年间,鹿泉城东关薛姓迁来立庄,取名薛家庄,为与先期迁往西部的薛家庄(今西薛庄)相区别,定名北薛庄,久经演化成为北薛庄。 

岸下 

图片

  岸下[Anxia]位于鹿泉城西北5公里抱犊寨脚下,全村180户,759人,有耕地1334亩,林地1740亩。 

  清朝末年,这里尚无住户,土地属于栈道村,因地离村较远,山路难行,耕种不便,民国初年(1912年),几户人家迁至岸下居住,以后又增加数户,成为一个小庄,按地形自称岸下,数栈道管辖。民国6年(1917年),因地权、水权,发生纠纷,经县署批断,准予岸下自立为行政村,村名即定为岸下。 

栈道 

图片

  栈道[Zhandao]位于鹿泉城西北8.5公里。北靠挂云山曼天墙,南邻抱犊寨,西与井陉县搭界。全村720户,2530人,有耕地4496亩,林地3802亩。该村是县内山区大村之一,原来单一经营农业,经济落后。1980年后,该村依靠群众,修建了公路,改善了交通状况,村办企业兴起,制鞋厂,玛钢厂以优质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村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文化事业随之兴旺起来,栈道办学经验受到国家及省、市教委的重视,领导人多次视察、指导。 

  古代栈道一带,山深林密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与外沟通,是避乱的好地方,村西有一古井,名为韩信井。传为军民共挖。韩信用长矛截出清泉。金占领中原之初,山外躲避金人的百姓逃此,成为村庄,因经该村的山道陡险取名栈道。 

山后张庄

 图片

  山后张庄[Shanhouzhangzhaung]位于鹿泉城西北5公里九里山中。全村(含小庄、山外)511户,1772人,有耕地2877亩,林地3802亩。 

  据张氏家谱记载,明崇祯初年(1628年)张景云从南铜冶迁来立庄,因九里山向东可望宽阔平原,该庄在山之西面,似乎挡在大山背后,又因县内张家庄较多,外界即称其为山后张家庄,以后约定俗成,即为正式村名,经长时间演化成了山后张庄。 

小庄 

  小庄[Xiaozhuang]山后张庄所辖自然村之一,在行政村东南0.1公里处。小庄建立时间早于山后张庄,系明嘉靖年间,韩富生兄弟迁来居住,自称小庄,以后一直沿用。 

山外 

  山外[Shanwai]为山后张庄所辖自然村之一,在行政村西南约1公里,因地势相对比较开阔,似乎有已走出山地之感,故名山外。清道光年间,黄万德从黄岩迁来所立。 

东庄 

图片

  东庄[Dongzhuang]位于鹿泉城北5公里九里山中。全村113户,413人,有耕地859亩,林地3383亩。 

  清雍正年间,鹿泉市中曹士隆来九里山中伐木烧炭,以至定居,建成村庄,即以姓氏取名,但与建庄早的城北曹家庄重名,故称小曹家庄,因村明起的比较晚,与山后张庄常用东、西区别,起了村名也没有正式叫响,东庄成了正式村名。 

封庄 

图片

  封庄[Fengzhuang]位于鹿泉城西北7.5公里九里山西坡山坳中。全村331人,1260人,有耕地2601亩,林地3240亩。 

  封庄,又名山后封庄,系平山县封姓人家于明朝初年移来形成,当时称山后封家庄,以后演化为封庄。 

 黄岩 图片

  黄岩[Huangyan]位于鹿泉城西北7.5公里山区。全村307户,1124人,有耕地2387亩,林地2673亩。 

  黄岩,原名荒岩,寓意荒凉,村名对原名反感,故改为其谐音字,定名黄岩。 

 天井沟 

图片

  天井沟[Tianjinggou]位于鹿泉市西北挂云山与九里山之间,距鹿泉城9公里。全村82户,266人,有耕地707亩,林地3300亩。 

  天井沟最初有4户从牛山迁来的居民,至清同治八年(1869年)发展到8户,取名八家庄。清光绪年间,增加到10户,改名太平庄,隶属牛山。1937年改为行政村,根据民意取名天井沟。 

永壁 

图片

  永壁[Yongbi]在鹿泉市东南部,距鹿泉城15公里,金河主干及分支分别从村中、村南流过。北傍石微公路,东隔107复线与石家庄市郊区为邻。地处平原。 

  永壁为县东南部大村,为方便管理。1961年将全村分为4个行政村,按其所在相对位置分别称为永壁东街、永壁西街、永壁南街、永壁北街。 

  永壁村土质肥沃,农业基础好,两、棉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居全县上游。4个行政村中的村办工业也较发达,经济效益良好。东街330户,1151人,耕地1689亩;西街有520户,2077人,耕地2981亩;南街有645户,2122人,有耕地3067亩;北街有550户,2119人,耕地3325亩。 

  据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获鹿县志》记载的永壁乡,使用的为璧玉之璧,村中也有关于该村古代曾有大块玉石的传说。后来在使用中,有人把璧误写成壁,留传下去。在旧志书时而为璧玉之璧,时而为墙壁之壁,有时还用犯严重的谐音说称永北。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定位永壁。 

耿家庄 

  耿家庄[Gengjiazhuang]位于鹿泉城东南17公里。全村110户,416人,有耕地649亩。耿家庄有时读为耿庄,但至今书写中没有简化,故其标准地名仍为耿家庄。该村系元末明初耿式三兄弟建立,为以姓氏取名的村落。 

西良厢 

  西良厢[Xiliangxiang]位于鹿泉城东南部,距鹿泉城13公里,与石家庄市郊区为邻。全村575户,2055人,有耕地2783亩。 

  良厢原名筐箩庄,北魏时期(约公元440年前后)村中(今东良厢)建起一座三圣寺,寺中佛像面容善良,人称“良相佛”,村名即逐渐被“良相”二字取代。 

  至明代村庄有所扩大,部分村民西迁至现址建村,成为西良相,不知何时,“相”字演化成了“厢”。 

南杜村 

图片

  南杜村[Nanducun]位于鹿泉市东南部,距鹿泉城12.5公里,东邻石家庄市郊区。全村470户,1983人,有耕地2546亩。 

  明代《获鹿县志》记载有杜村乡。明朝已有两个杜村,以南牌、北牌相称。至明代后期,成为行政村,定名南杜村。 

北降壁 

  北降壁[Beijiangbi(bei)]位于鹿泉市东南部,距鹿泉城18公里,东邻石家庄市郊区,全村565户,2061人,有耕地3415亩。 

  明代《获鹿县志》记载降壁乡有二,即今北、南两降壁,查其村名来历众说不一,又说系山西洪洞移民带过来的,另一种是根据原来的降壁二字附会出来的传说,传说该村之南曾有天降玉石,故称降璧。因在降石地点之北,所以称为北降璧,以后璧字被写为壁,正式名称为北降壁。 

莲花营 

  莲花营[Lianhuaying]在鹿泉城东南17公里。全村420户,1491人,有耕地2409亩。 

  古代这里多泉和水塘,塘中多植莲藕。明初,燕王扫北时军队曾在此驻扎,当时正值莲盛开,军营遂以“莲花营”为号。后来移民到此,仍沿袭军营之号,村名定为莲花营。 

  传说获鹿县从前叫石邑,属于中山国,石邑东有个村子,有户老中医,出生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给她取名莲花,莲花勤劳善良,朴实可爱,她春夏至田野采药,帮助父亲行医,他们经常舍药为民治病。 

  中山国王贪恋酒色,在全国选妃,莲花因面貌出众,正好被选中了,莲花死活不去做妃。衙役来捉她,她跳水而死。第二年春天,这个池塘长住了一片亭亭屹立的洁净莲花。面容却似连花姑娘,村里的人们怀念莲花姑娘,就把这个村子起名叫莲花营。 

小张庄 

  小张庄[Xiaozhangzhuang]在鹿泉城东南部,东隔307复线,与石家庄市郊区相望,南有石微公路。全村165户,640人,有耕地765亩。 

  据张氏人家追根寻源,小张庄建于金代占据中原之后不久,张姓来自邻村永壁,定居后取名张家庄。因附近还有张家庄,而这个村相对较小,人们习惯称其为小张家庄,口语中称小张庄,即为正式名称。 

南张庄 

  南张庄[Nanzhangzhuang]位于鹿泉城东南部,距鹿泉城18公里。全村205户,764人,有耕地1221亩。 

  南张庄亦为用张姓命村的村庄,最初称张家庄,1968年定名为南张庄。 

李家庄 

  李家庄[Lijiazhuang]又名南李庄,位于鹿泉城东南18公里,全村670户,2410人,有耕地3529亩。 

  李家庄原名郭武庄,元朝末年,因战乱灾荒,村名所剩无几。国兴人家幸存者亦外出谋生。明永乐年间,山西洪通县李氏来此定居。恰在这时,郭姓人家在唐山(今隆尧一代)避难者回到故乡。李姓移民人数众多,将村名改为李家庄,郭家提出异议,遂经官调解,定名李家庄,方言李字在村名中发音介于“李”、“列”二字间,庄字为平声,二字连读近于“liezhuang”. 

高迁 

图片

  高迁[Gaoqian]为高迁乡中自然村,东靠京广铁路,西临107公路复线,石南公路从村中穿过。因村大,1961年划为三个行政村,以方位命名,分别称为高迁北街、高迁西街、高迁东街。1973年高迁东街经上级批准,在京广公路东侧原高迁火车站附近发放宅基地,140多户村民到那里建房。1981年命名为高迁东街新村。行政上仍归高迁东街管辖。 

  高迁东街有510户,1781人,有耕地1477亩;高迁西街有399户,1429人,耕地2260亩。 

  高迁北街有450户,1830人,2833亩。这三个行政村都有工业企业。以高迁东街突出。该村钛铁粉的产量占全国1/2,质量在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 

  高迁为唐贞观年间御史杜秀之故里。杜秀祖籍陕西扶风,其先辈因受封赏,于唐初迁来石邑(即今鹿泉市),故将朝廷封赏给的领地称为高迁。杜秀出生于长安,成年后也在朝为官,直至御史大夫,其人为高官而清正,有“道冠群英”的美誉。 

 东良政 西良政 

  东良政[Dongliangzheng] 西良政[Xiliangzheng]原名良政,在鹿泉市东南部,距鹿泉城24.5公里。北邻石家庄市郊区。原村中有古庙——清正观。金、元时香火旺盛,道士们宣扬温良清高的思想,将所在地名称为良政。明代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此,为和睦相处,因袭旧名,仍称良政。 

  1961年为管理方便,良政分为两个行政村:金河以东者称东良政,金河以西者称西良政。 

  东良政524户,2215人,均为汉族,耕地2906亩,村办有美容器厂等家用电器生产企业。 

  西良政238户,892人,耕地1052亩。 

平南 平北 

  平南[Pingshan] 平北[Pingbei]原名东平同,位于鹿泉市东南25~25.5公里处,东靠京广铁路、公路,洨河于平南村向南入栾城县。居民系明代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来。村落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两片。以后人口增加,占地面积扩大,分城两个行政村,居南的称人口增加,占地面积扩大,分成两个行政村,居南的称为平南,居北的称为平北。平南东邻栾城县,广京铁路高迁站南移后靠近该村,城平南站。全村623户,2488人,有耕地1801亩。 

  平北有289户,1325人,均系汉族,全村耕地2369亩。 

山尹村 

  山尹村[Shanyincun]在鹿泉市南部偏东丘陵地带,距鹿泉城21公里,为山尹村乡人民政府驻地,是获山公路与石南(佐)公路交会处。全村1277户,4587人,有耕地8611亩,林地255亩。 

  该村原名三家店,至明代初年已荒无人烟,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到此立庄,因驻封龙山下,取名山下尹村,以后简化为山尹村。 

  抗日战争时期,山尹村为鹿泉市民主力量的根据地之一。1938年,元获抗日县政府曾在村里办公,领导者元氏北、鹿泉南、井陉东的广大地区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 

南平同 

  南平同[Nanpingtong]位于鹿泉市东南部丘陵,距鹿泉城23公里。西靠石南公路,南与元氏县交界。全村305户,1072人,有耕地1077亩。 

  明朝初年,县内原有三个平同。其中两个在现址附近,因严重虫灾,人口锐减,两个平同合在一起迁至封龙山下现址,取名山下平同。1949年更名为南平同。 

东郭庄 图片

  东郭庄[Dongguozhuang]位于鹿泉市南部丘陵,距鹿泉城20公里,全村386户,1587人,有耕地2721亩。 

  东郭庄系以先来此居住的郭姓人家姓名命名之村。另有一说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爱妃郭娘娘在此住过,故尔取名郭庄,虽不知可信与否,但可见该村历史之久远。清朝后期,村落扩大,分成两片,东片即今东郭庄。 

西郭庄 

图片

  西郭庄[Xiguozhuang]位于鹿泉市南部半山区,距鹿泉城20公里,西靠封龙山支脉。全村451户,1993人,有耕地4057亩,林地2691亩。 

  西郭庄原与东郭庄是一个村,其间只有一道之隔,清朝后期分开,因位置在西,故名西郭庄。 

韩家园 图片

  韩家园[Hanjiayuan]位于鹿泉市南部半山区。距鹿泉市19公里,西靠青龙山,南临凤凰山,东有获山公路。全村169户,681人,有耕地687亩。村西0.5公里是韩家园水库,源泉渠在水库和村落中间穿过。 

  清乾隆年间,山西榆次县西漳湖村人氏韩立,在获鹿城经商。后来弃商到此改营菜园,遂以姓氏取名韩家园,属南甘子管辖,1949年改行为行政村,定名韩家园。 

山南张庄 图片

  山南张庄[Shannanzhangzhuang]位于鹿泉市南部封龙山之阳,距鹿泉城23公里。据封龙山龙子峪石刻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张文、张武两兄弟来山南定居,取名山下尹村张家庄。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改称山南张家庄,口语称谓山南张庄,1981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即以此作标准名称。 

  1976年,尹村中人口增加,新发放宅基地在原村东北,几年间,有30户户村民建房,1981年地名普查时,定名山南张庄新村。 

  山南张庄(含新村)共有390户,1488人,耕地2980亩,林地4600亩。 

  该村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38年,鹿泉市抗日游击大队即在这里成立,并以此为根据地,开展抗日斗争。 

底下园图片 

  底下园[Dixiayuan]位于鹿泉市南部山区,距鹿泉城23公里,南与元氏县交界,西靠封龙山,全村63户,233人,有耕地447亩。 

  清乾隆元年(1736年)张鼎迁来此居住,因地势相对低洼、水位浅,适宜作菜园,故取名底下园。原属山南张庄。1957年改为行政村,仍为底下园。 

韩庄 图片

  韩庄[Hanzhuang]位于鹿泉市南部半山区,距鹿泉城10公里。全村390户,1684人,有耕地3702亩,林地7949亩。引岗渠由村东流过,村西北1.5公里龙池山(又名洞沟山),高峰之前有巨大“平台”,台上有泉,其水甘冽,“冬夏异色,可以疗疾”。泉旁建有寺庙,于金大定二年(1162年)经礼部核准命名为“龙泉院”,俗称龙泉寺。1985年鹿泉市政府将此处辟为公园。韩庄本名韩家庄,系用姓氏命名的村庄,口语称呼为韩庄,年深日久定为正式名称。 

王家庄 

图片

  王家庄[Wangmjiazhuang]位于鹿泉市南部半山区,距鹿泉城8.5公里。全村152户,520人,有耕地1247亩,村西为太行山麓,村东有引岗渠。 

  清朝末年,南铜冶一王姓人家迁来定居,取名王家庄,属大行车管辖。民国7年(1918年)与行政村发生纠纷,诉至县署。经判决该村“自立”,即定名王家庄。 

谷庄 

  谷庄[Guzhuang]位于鹿泉市南部丘陵,距鹿泉城10公里。全村74户,303人,有耕地565亩。源泉渠在村东,引岗渠在村西。谷庄,原名谷家庄,方言中谷字发音近于“guo”,村名即被称为“gua”庄。 

洞沟 图片

  洞沟[Donggou]位于鹿泉市南部洞沟山东侧。全村98户,398人,有耕地698亩,林地1745亩。清朝中,南庄一牧牛人经常在此放牛,见山坡草盛,沟中水清,于是定居下来,并取村名为洞沟。 

小李庄 

  小李庄[Xiaolizhuang]位于鹿泉市南部半山区,距鹿泉城8公里。全村127户,600人,有耕地1089亩。 

  清朝末年有一个以制作簸箕为业的李姓人家。发现此地柳树甚多,原料丰富。于是立庄定居,取名李家庄,因本县有三个李家庄,本村户数少,就自称为小李家庄。后演化为小李庄。 

小车行 

  小车行[Xiaochexing]位于鹿泉市南部丘陵,距鹿泉城10公里。全村182户,730人,有耕地1675亩。 

  村中原有大寺,兴建于唐,庙宇规模宏大,石刻精美,因年久已被拆毁。明至清乾隆年间,该村与大车行同称车行乡,为加以区别在村名前冠以小字,故名小车行。 

钟家庄

 图片

  钟家庄[Zhongjiazhuang]位于鹿泉市南部丘陵,全村534户,2230人,有耕地3542亩,林地2350亩。 

  清乾隆以前的《获鹿县志》“舆地图”中均无钟家庄,村名来历失考。 

庄窝 

图片

  庄窝[Zhuangwo]位于鹿泉市南部丘陵。距鹿泉城10公里。全村180户,720人,有耕地1185亩,村东有引岗渠。 

  据村中原龙王庙碑文记载,该村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取名庄窠,后演化为现名。 

上寨 南寨 北寨

  上寨[Shangzhai] 、南寨[Nanzhai]、 北寨[Beizhai]位于鹿泉市西南部山区,上寨乡人民政府驻上寨,距鹿泉市20公里,唐初(公元618年)窦建德在原石邑城(今南故邑西北古城遗址)城内设行官。西部山区为其军队安营扎寨之地,按方位和地势三个营寨分别称为北、上、南寨。武德四年窦军败走,营寨逐渐变为村落,沿袭原名,即成北寨、南寨、上寨三个村庄。 

  上寨有656户,2408人,耕地3408亩,林地4610亩。村办企业有橡胶厂、粒石米加工厂等。村东北有古铜矿遗址。 

  南寨在上寨南1公里。处在封龙山北坡,南邻元氏县。引岗渠过村北。全村574户,2150人,有耕地2460亩,林地19366亩,盛产大枣、柿子。该村山场广阔,植被较好,生态环境尚佳。现已辟为公园,供人们休息、度假及开展生态研究。 

  北寨在上寨北1公里,座落山脚之下,引岗渠在村北折向西,而后向南流去,石微公路在村中向南穿过。全村640户,2222人,耕地3656亩,林地5312亩。 

  该村有光荣革命历史,1938年5月,获鹿(路南)县抗日政权在这里建立,北寨成了抗日战争的根据地之一。 

梁家庄图片 

  梁家庄[Liangjiazhuang]在鹿泉市西南部山区,距鹿泉城23公里,全村434户,1579人,有耕地1414亩,林地9677亩,以产优种杏文明。村办企业有猪鬓加工。 

  梁家庄系以梁氏之姓命名,因古代五峰山是佛教徒修行的圣地,但其离不开俗家,据碑文记载,唐代中期,上寨一梁姓人家迁到五峰山下,垦荒建村,为僧侣服务,成为村庄,即取名梁家庄,口语称之为梁庄,也曾叫过南梁庄。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定位梁家庄。 

  该村西部五峰山顺天岭与井陉县分界处海拔907米,为全县最高点。顶天岭碾杆峪中有宝泉,为洨河源头。 

常河 

图片

  常河[Changhe]位于鹿泉市西南部山区。距鹿泉城25公里,南面、西南与元氏县、井陉县交界。村庄在山谷中,气候温和,风光秀丽。全村205户,769人,有耕地703亩,林地8050亩。盛产大枣、柿子。村办企业有猪鬓加工和制鞋、制盒厂等。 

  常河,原名昌河,因村中小河流水清澈甘冽,荫及周围环境,绿色浓郁,大有繁荣昌盛之感,故名昌河。后因谐音误写成常河,约定俗成没有再变。获鹿县抗日政府曾驻该村。 

秦庄 

  秦庄[Qinzhuang]位于鹿泉市东北部。距鹿泉城15公里,全村339户,1277人,有耕地1205亩。村东有石津总干渠和滹沱河,田间渠道密布,水利条件较好。 

  秦庄方言旧读“qian庄”,系明万历年间一秦姓兵部侍郎死后葬于滹沱河西岸,其后代随来守孝,在墓地附近建庄居住,以姓氏命名,当时县内还有一秦家庄,故该村曰北秦家庄。1950年南秦家庄划归栾城县,本村即定名秦庄。1962年,因受黄壁庄水库影响,原址不宜居住,国家拨款,举村西迁1公里至现址营建新村。 

西小壁 

  西小壁[Xixiaobi]位于鹿泉市东北部,距鹿泉城17公里,东隔滹沱河与正定县相望,西临石津总干渠。地势平坦,全村472户,1932人,有耕地1969亩。西小壁立村约在西晋以前,滹沱河西岸高陡犹如一面墙壁,故取名岸下小壁,清末简称小壁。1962年,原址地下水位上升,不宜居住,国家拨款,南迁1公里至现址营建新村,仍称小壁,后称西小壁。 

东小壁 图片

  东小壁[Dongxiaobi]位于鹿泉市东北部,距鹿泉城18公里,东隔滹沱河与正定县相望。全村280户,1115人,有耕地1091亩。东小壁与西小壁原为一村,1962年迁建时曾迁离原址较远,建新村后未能连成一片,但仍为同一行政村,1983年改为行政村,定名东小壁。 

孟庄 

  孟庄[Mengzhuang]位于鹿泉市东北部滹沱河畔,距鹿泉城16.5公里。东邻正定县,西濒石津总干渠,全村215户,917人,有耕地906亩。 

  孟庄,原名孟家庄,系秦末汉初之际,孟韧后裔中的一支由山东邹县迁至此立村,取名孟家庄。1911年大水冲塌村中下寺并入小壁,称孟家街。1962年,原址地下水位上升。国家拨款迁建至现址,与小壁分开,回复孟家庄名称,后省略为孟庄。 

灰壁 

  灰壁[Huibi]位于鹿泉市东北部滹沱河畔,距鹿泉城15公里,全村285户,1117人,有耕地934亩,村西紧靠石津总干渠。 

  村办造纸厂为村中一大经济支柱。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此立庄,经阴阳先生看风水,在村东和村西各修一座大影壁。用石灰抹成白色,又取名灰壁,曾一度改为灰北,在设地名标志时,由村委会决定县政府同意恢复灰壁名称。 

郑村 图片

  郑村[Zhengcun]位于鹿泉城东北部,距鹿泉城15.5公里,东靠石津总干渠,全村480户,1935人,有耕地2237亩。 

  该村约建于秦汉之间,传说的“韩信渡滹沱、屯兵郑村坝”即指此地。1962年,原址水位上升,不宜居住,国家拨款,全村西迁1公里至今址营建新村。 

邓村 

  邓村[Dengcun]位于鹿泉市东北部,距鹿泉城15公里,东濒滹沱河,对岸为正定县。全村154户,613人,有耕地216亩。燕王扫北定都北京后,邓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庄,即以姓氏命名曰邓村,多年后本村邓氏家族自然消失村名仍未改变。 

  1962年,因地下水位上升,原址不宜居住,国家拨款,全村西迁1公里至此营建新村。 

前东毗 后东毗 

  前东毗[Qiandongpi] 后东毗[Houdongpi]位于鹿泉市东北部,东临滹沱河,西临石津总干渠。 

  前、后东毗1943年前统称东毗,属获鹿、平山、正定三县分管。土地改革时全部划归获鹿县,因村落不集中,划为两个行政村。居南者称前东毗,居北者称后东毗。东毗之毗,历史上有几种写法。清乾隆年间《获鹿县志》舆地图用的是“庇”字,清代以前用的是碑刻中的“”生僻难识,各种字典均查不到。根据一老僧拆讲:该村近河有寺的特点,应为毗字,即有毗卢之义,也可解为其异体毘上加字为炊具,河中船户及四中僧人必备之筐,另据该村“一村三县”分解为毗邻,乃为毗字。1988年经县政府批准,废除原来村名中的生僻字,改为好认易写的“毗”字,但村民难以接受,设立地名标志时只得使用毗字上下结构的异体字,结束该村使用生僻字的历史。 

  前东毗距鹿泉市16.5公里,有355户,1442人,耕地1561亩,后东毗有310户,1242人,耕地1339亩。 

邓村庄 

图片

  邓村庄[Dengcunzhuang]位于鹿泉市东北部石津总干渠东侧,距鹿泉城18公里,全村44户,156人,耕地376亩。 

  邓村庄,又称邓庄,系1962年邓村迁建时分为两处。户多的仍称原村名,户少的这部分, 

  在原村名加上庄字,以示不忘故里,故称邓村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