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界首市的诞生丨城市建设概述

 界首柴大官人 2023-08-05 发布于安徽
城市建设概述
界首解放后,国民党土顽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经济萧条,城市破败,市房被毁,水患不断,民生困苦。市民主政府为恢复和发展界首经济,改善市民生活条件,大力开展了城市建设,并成立建设科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一、修水利,消除水患
解放初,界首河堤、水口、街心阴沟多年失修,每遇雨水多时市内一片汪洋,排水不畅,危房倒塌,为害甚大。这不仅造成市民生活恐慌,而且给沿街商户带来了经营上的不便。为改变这种状况,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上首先抓了兴修水利工作,及时消除水灾隐患。
1948,兴修了教门街东首水沟和街道阴沟。教门街东口原有水沟从山陕会馆(柴进注:今东城粮站)西流经东海岸街(又名海晏街,今为河堤)入饶家大坑,由于旧商会会长饶绍周在坑南开行,认为该水沟经常冲决坑沿,对他个人房屋不利,就勒令市民凑集一笔款子,将水沟填塞,马马虎虎修筑一条新沟,直接由山陕会馆东墙引入沙河。后经多次大雨冲刷,水沟逐渐扩大,1948年春已决成一个大沟,长60米、宽20多米、深有17米,造成了群众的恐慌。如水沟再大,将破坏教门街东口的交通大道。为修筑该水沟,市政府首先召集了一些过去修筑道路、渡口等比较热心公益事业的市民共18,商讨如何进行修筑工作,然后成立了水利委员会,并选出包括正副主任在内的6位常务委员及2位财经委员。由6位常务委员监工,其他12位委员每两人一组轮流值日,保管材料及采购原料。由于政府重视,分工明确,充分利用了群众力量,使整个工程顺利完成。
为解决街道积水,方便过往商民,市政府及时修阴沟,通水道,解除了街道遇雨积水问题。如吉甫街地处城市中心,以前没有下水道,遇雨时对周围影响很大,市政府很快筹集材料,修建了水道;迎样街路面低洼,雨后经常积水,政府及时填土加高,使雨水排出路面。
1949,修水口3,用工1190,混工326,花工资粮7661公斤;新建水口3,计工1487,花秋粮23376.5公斤。1951,为排出市内积水,花740万元,12000公斤大米,5800个民工,修建了解放门水口;花220万元修理了河南交通渡口水口。同年,为沟通界毫、界阜公路并解决市内水患,花了4300多万元,12000个民工,用时两个多月,修建了市东北的张大桥;花了1100万元,建筑了东顺河街小桥。1952,为解决部分地区积水,政府用款31270235,秋粮5000公斤,共修竣桥梁1,水道3,补修道路2处。
为准确掌握沙河水位情况,防止洪涝灾害,市政府于界师西边建立了水文预测点。汛期水文监测工作由市政府建设科丁建华同志具体负责,每天收集汛情资料风雨无阻,水文资料直接向上级汇报,对防汛抗灾起了重要作用。
二、改造旧街,开辟新街
为扩大市场,繁荣经济,市政府加强了街道建设工作,一方面抓旧街改造,一方面积极开辟新街道。
对旧街改造,一是实行市房商用。解放初期旧街市民商号杂居,市房门面也有住家。对此,市政府提出市房商用,民房民住的调整对策,并盖房解决贫民住房困难。二是清理街心摊贩。对在街心路中乱摆摊,阻碍交通的小摊贩予以清理,划分市场打开门面,方便了商民交通,改善了经营环境。三是整顿市容。令各商家清理门前街道,整理门头招牌保持市容整洁。四是恢复修整了中原大街、建设大街、生产街3条旧大街,促使了市民建筑房子,发展生产经营。五是废弃了许多不适宜的街道名称。如改林森路为中原大街(柴进注:今人民路西段),改柱国街为解放大街,改五权街为生产街等。
为繁荣市内工商业,扩大城区生产经济场所,满足群众要求,市政府加强了新街建设工作。对开辟新街道,市政府利用社会力量,组织了9个建筑委员会,并规定盖房者可以收租,自己不盖由别人盖的,在一年内可不交地皮租,一年后再收,而房权归盖房者永远所有。到1949,市政府共新开街道7,开菜市场1,修马路3,河南河北砌房743,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要。1952,市政府还出资1.9亿元新建了一条中州路,并用砖铺了路面,进一步改善了城市交通经营环境。
三、搞好城市卫生
为改善城市公共卫生状况,界首解放后到1949年,共建设公厕所16,垃圾箱74,组织了76人的卫生队,清理粪便出市。同时在中心街道还组织了卫生小组,使各户轮流值日,互相监督,打扫卫生。1952年全市开展了群众性的扑灭“五毒”运动,发动各界群众大力扑灭苍蝇、老鼠、蚊子、臭虫及病野犬;夏季进行了两次卫生大扫除,清理暗水道41,填平有碍公共卫生的类坑、污水坑、洼地等55,清除牲畜棚115,清除各种城市圾487,从而改了城市的卫生条件,大大降低了流行病的发生。
同时,市政府还加强了卫生防疫工作,先后建立了卫生院、黑热病防预站、街道(乡村)卫生委员会等,开展卫生检查和疾病治病。据一些年份的不完全统计:195010月大雨过后,仅城郊6个乡就抢救治疗痢疾等流行病患者2213,死亡者只有2人;1951年全市春秋两季共有48614人种了牛痘,夏季有15957人注射了防病针,另有845位流行病患者得到了及时抢救,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改善城市功能
一是建立政府招待所。界首是豫皖苏边区的中心城市,来此购买物品的部队机关人员及过往同志很多,为了不影响市民生活和政府工作,市政府于19483月成立了招待所,属市政府秘书处领导(此前过往人员在商民及政府食堂用餐)。在接待手续上,被招待的过往军政人等必须取得市政府介绍信后,方予招待食宿,以普通饭菜供给,粮款由政府负担,招待所每月与财粮科结交一次账目,领回粮款、烧草。至9,为响应上级节约号召,招待所走向生产自给,改为军人饭店。办法是代卖好菜好饭,吃者自己付款,普通饭菜按政府规定标准,以所收餐票(政府批准的介绍信附贴被招待者打的手续条子)票面到财粮科批领粮食,余皆自筹。
二是建立戏院。1949,市先后建立了中原舞台(今人民路中段)、和平舞台(今中州路)2座戏院,另有新舞台(今人民路西段)、第一舞台(交通街中段路东)、明星舞台(原建设街路西)及游艺场等,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是开办残老孤儿院。195011月开了残老孤儿院。至195111,一年时间已收容残老者59,孤儿32,使他们有了衣食住所,老有所靠,幼有所依。此外,还收容妓女27,进行教育改造,组织她们从事生产劳动或帮其嫁人,使其成为自食其力。
四是扩建发电厂。1951,政府增加了发电厂设备,以6.7亿元和一套可发120KVA的锅炉引擎发电机,在大张庄建筑新电厂,可供20瓦灯5000户照明和12个能用16匹马力的工厂,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服务能力。
五是修复文昌阁。文昌阁位于教门街中段,紧靠沙河,是界首的一个名胜古迹,解放前遭到破坏,长期失修。为保护界首的文化遗产,解放后,市政府及时组织力量筹备材料,指定建设科具体负责,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文昌阁修复一新,恢复了本来面貌(文化大革命时文昌阁遭彻底破坏)
六是建立苗圃。为绿化界首环境,市政府批准在汪家花园的基础上扩大征地,建立了占地约40亩的界首苗圃,培育花卉及树苗,并聘请花技师老于专门管理苗圃。苗圃的建立不仅美化了界首,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界首林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资料来源:《界首市的诞生》(魏嵩山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