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缘分和情感真是奇妙,有些人明明生在同一个时代,无数次擦肩或相遇,却陌漠不识。而有些人相距千年,明明人魂两隔,却见字心感,如故友相逢,同悲共喜。 苏轼是有才情和魅力的天才,他年少成名,十岁时就能写出出奇的诗句。二十岁考中进士。宋仁宗初读苏轼和他弟弟苏辙的政论文章,惊喜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宋神宗尤其喜爱苏轼的文章,常在宫中读之入迷,以至膳进忘食,连声称赞他是天下奇才。四十二岁时,苏轼调任湖州知府,却因写给皇帝的《湖州谢上表》而被彈劾,御史台官员从各个渠道收集抄录苏轼寄赠他人的大量诗词,指斥他不满新政,犯禁妄言。“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中最大的危机和挫折,但也是他由庙堂走近俗世的转折点。幸免一死的他被贬黄州,筑茅屋于东坡,与村夫野老畅游于田间溪头,自号“东坡居士”,开启了光风霁月、元气淋漓的新生活。一肚子不合时宜、心念政治忧患的苏轼走远了,笑对人生载歌载舞、宽怀人生忧患的苏东坡来了,他虽然仍旧守正不阿,却活出了自己的率性色彩,潇洒如清风拂水,快乐似山泉出林,留下一篇篇真诚华美的词章,让无数中国的读书人为之倾倒,由衷喜爱,心向神往。 在这些无数粉丝中,就有作家林语堂。他喜爱李白的崇高,杜甫的伟大,却毫不掩饰地说:“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 1936年,林语堂全家赴美,在有限的行李中就带着有关苏东坡的书和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在工作生活之余,林语堂读了苏东坡的札记,苏东坡写的七百多首诗和八百多篇私人书简,写出了中外读者都喜爱的《苏东坡传》。在书中,林语堂这样评价自己的偶像: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品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恍如看到两个厚重而有趣的灵魂穿越千年欢谈对舞。林语堂说,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或许,他以笔为舟,荡开墨浪,本想找到最真实的苏东坡,却在历史的魔镜中看到了自己。他同样少年时就头角峥嵘,在杂色世界里活成了热爱生活、幽默多才的梦想家。他曾四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始终与诺奖无缘,面对遗憾,他说:“对待生活,我们必须有这样一种态度:不能期待太多,也不能太少。”这个首位以英文书写享誉国际的中国人,著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他的人生写照。 高山流水,心弦动处是知音。 ![]() 苏东坡(1037-1101) ![]() 林语堂(1895-19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