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刚大夫讲糖:糖友打了“封闭针”

 陈刚大夫讲糖 2023-08-05 发布于河北

2019年我就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三针“封闭”,可能要了糖友的命。

使用“激素(糖皮质激素)”治疗疾病,在临床上还是非常常见的。更有甚者,把它当成治疗很多疾病的“灵丹妙药”。比如发烧,体温到39°都多了,一针“安痛定”的同时,再加一针激素“地塞米松”,体温下降立竿见影;有很多“老寒腿”,腰腿痛,常常在里面加上激素“强的松”;有常年咳喘的“老慢支”,也曾有人配置“止喘神药”,就是在汽水里加上几片激素“强的松”,每天喝一口就管用。激素乱用也成就了很多地方“名医”。

当然,临床上的确有很多疾病还是非用它不可,比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就得需要长期激素替代来救命保健康;内分泌科经常见到的“亚甲炎”,发热、脖子痛,也经常要用激素治疗;还有一部分肾病综合征患者,以及很多风湿免疫科的疾病。

临床上很多疾病严重到危及生命的的时候,激素类药物也会成为“救命”的神药,抗炎、抗过敏、抗休克等等。在“非典、新冠”大流行的时候,当出现低氧血症等危重情况时,激素也是主要的治疗措施之一。

还有一种非常常见的应用情况,就是“封闭”。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比如: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等。

7月21日,我微信群中的一位“裸奔”(就是不用降糖药物而血糖良好的那种)糖友,因为肩周炎住院,常规理疗不见缓解的情况下,被扎了一针“封闭”,所选药物为“复方倍他米松”。次日早餐前血糖11.5mmol/L,用他的话来说:突破空腹血糖历史。医生为他开具了二甲双胍和拜唐苹。

激素使用下的血糖异常升高,是胰岛素的使用症。或许是因为他的血糖并不是很高,也没有酮症酸中毒等风险,也或许是因为......好在他原来是一种裸奔状态,没有用药血糖良好,至少说明他的胰岛功能还是“不错”的,如果是1型或胰岛功能极差的2型,很可能就酮症了。
如我所言,一周左右,在药物的干预下,血糖逐渐平稳。8月2日,他告诉我,这12天体重下降了2公斤。这或许是因为高血糖,也或许归功于二甲双胍和拜唐苹,也或许是因为看到高血糖而减少了所吃的食物......
在2019年所写的那篇文章中,病人老张是打了三针“封闭”的。使用前“一天仅使用一针10单位的甘精胰岛素,血糖控制还算达标,猜测胰岛功能应该还不是“不可救药”的状态。”而住院时,体重已经下降了10多斤,空腹血糖都20左右了。住院后,胰岛素直接用到了全天60单位。
7月27日,有14年糖龄的老纪打来电话,说要来住院。他说:因为打了三次“封闭”,血糖都20多了,自己增加了胰岛素剂量,也不见“动静”。来医院的随机血糖22.6mmol/L。
他这个封闭打得可值啊,一次扎6个部位,一共打了三次,收的还是一次的钱。但是具体药物名称和剂量都不知道,不过,这与打一针一个部位用的药量肯定不同。
追问患者最后一次“封闭”时间,已经过去20多天了。自己在家还增加了降糖药物的剂量,结果,血糖依旧特高。体重降了5公斤。

对于激素引起的血糖要种升高,胰岛素就是首选的药物。直接用上了胰岛素泵,全天胰岛素起始剂量0.8单位(共64单位)。
随着糖毒性的减少,随着“激素”类药物在体内作用的下降,胰岛素在使用4天后逐渐减少,今天(8月5日)晨起查房,他的基础胰岛素为19单位,三餐前分别为6单位。近2天血糖:三餐前6--8,餐后2小时血糖6--12左右。对于近70岁的14年老糖,还是不错的。而此时距离她最后一次“封闭”时间已经1个月了,降糖药物的剂量还是远远大于未行“封闭”之前。
激素,这里说的主要是指“糖皮质激素”。它对血糖调节的影响是多层面的。表面上讲,就是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使用了糖皮质激素后,血糖就会出现问题。
血糖升高与否,更多的层面上还要参考患者的“降糖能力”。如果患者的胰岛功能足够强大,血糖就不会有异常,或仅表现为轻微的糖耐量异常,或血糖轻度升高,此时就是人们常说的“类固醇糖尿病”。但是,对于胰岛功能已经出现损伤的糖尿病患者而言,这种血糖的异常升高就会非常明显,而决定其血糖升高的程度,一是“糖皮质激素”的品种与剂量在体内的升糖作用(打一针和打八针肯定不同),二是患者胰岛功能的损伤程度。
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可绝对不只是升高血糖这么简单。
细数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包括:1、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骨代谢异常;2、糖、蛋白质、脂肪以及电解质的代谢异常,引起“向心性肥胖”、高血压低血钾等;3、胃溃疡发生风险增加;4、抑制免疫,诱发或加重感染;5、精神症状,比如兴奋、烦躁、失眠。等等。
正是因为此类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较大,所以,学界对激素的使用,尤其是长期的大剂量使用,都有比较清晰的建议,以规范使用激素类药物,获得最大健康获益的同时,尽量减少副作用的频率与程度。
作为糖友,由于自身的胰岛功能储备已经受损,甚至损伤及其严重,此时如果使用激素类药物,糖代谢的副作用将极其突出。临床上就更要综合评估获益与风险付出的必要性。切忌直管脑袋不管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