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学年第一周结束;经验值+10❤️🔥 生活总是充满意外……和惊喜。 设想好的课无法和他们感应,将思路改成红线版自我介绍才合了他们的口味。 「自我介绍」这样平平无奇的一个活动,在红线的加持下摇身一变居然成了我和高一孩子初次见面快乐的源泉,真是令我百感交集! 刚需胜过一切呀! 回忆后面两天和高一愉快的初次会面,终于觉得自己又可以了,去高二的计划可暂缓两天😆(受委屈了再回去)。 这几天的体验让我想到以前学过的教学理论,备课有三备:备主题、备学生、备老师。 这回是真真切切感受到如果想上一节舒畅淋漓的生涯心理课,三备缺一不可。 后台有老师问我红线版自我介绍怎么操作。我很难一下子把话清楚,因为一个活动的顺利开展是有很多因素影响的,仅仅把活动规则讲明白是完全不够的。 尝试从这几天的体验入手班门弄斧谈谈我对顺利上一节心理课的思考。 备主题:高中游戏VS自我介绍 主题就是我们开课的选题。 粗粗观察市面上一些心理/生涯的开学第一课,有的是介绍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学科/老师/学校情况、有的是专门创设轻松娱乐的活动活跃气氛、有的是生涯启蒙开启生涯第一课、有的就聊聊天单纯师生互相熟悉。 不同的设计背后反应的是授课老师不同的教学目标。 从过去的几篇推文里可以感受得到我的大主题是「解决适应问题」。 《假如高中是一款游戏》是希望他们能换一种视角重新解读他们正在经历的高中生活,缓解他们面对繁重学业的压力,从而达到适应的目的。 《红线版自我介绍》是通过自我介绍创设一个情境,让同学之间有一个互相了解的机会,缓解他们面对陌生环境和人际的压力,从而达到适应的目的。 每个人分享的内容都短小精悍,但他们总算有个机会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了解别人的感受。 所以好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设计,看似被完全推翻的活动,其实背后的目的和主题是一致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适应新生活。 往更深的说,如果我觉察到他们不是因为人际关系的陌生而疏离,而是对教师的陌生或者对环境的陌生,那么我就会根据这一块去再设计其他的活动。 活动只是为了我的目的而服务,而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 于是问题的关键就落到一个点上:他们到底无法适应什么,需要什么? 备学生:人际陌生VS学业畏难 在第一个班上《游戏》的时候,我从我的不舒服里觉察区分那种感受到底是我的还是他们的。 排除了我精力不足、我社交恐惧、课思路设计有问题、我的引导语言有问题等可能性后,问题就指向「设计与需求不匹配」。 我感受到的是他们的感受。那一刻我明白了人际给他们的压力远远大于新学业带来的压力。 那么人际关系问题就是他们此刻的主要矛盾,是我必须在这周就要化解的矛盾。 为什么是这周呢,因为一周足以让一个班互相熟悉,一周足以让班上的人际关系定调,至于什么调完全看这一周他们是什么体验。 到那个时候再自我介绍显然就有点多余。 那一定有老师问,怎么知道学生的需求? 好问题! 但我无法系统地回答,仅有一些经验之谈。 这一次我是在“受挫”的情绪中捕捉到他们的需求。在深深的受挫感中保持一个第三者的视角去帮自己理清受挫的原因,是因为我还是因为别的。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进入情绪,又要在情绪之中保持一丝丝理性,去思考、去觉察那堂课的细枝末节,去抽丝剥茧确定他们的主要矛盾(略显理论,但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讲得更明白)。 上一届带过的学生超多,所以平时和他们闲聊互动看动态就大约懂得他们的状态和需求。 也许还有其他的途径可以了解他们,比如班主任等,但我更擅长和学生的相处中直接感受到。 如果你在课堂中体验到“不舒服”,那么这种不舒服一定是双向的,一定是有一个原因或者几个让一堂课变成这种状态。 往下深入去挖掘,可以看到很多很多可以提升的点。但这个话题太庞大了,我目前只能觉察自己的,无法简单地通过文字去帮他人理清,大家自己要努力哦。 于是就来到了一个新备课点 备教师:我是什么风格? 你抄过课吗? 我抄过一次,或者两次。 是一节很棒的课,逻辑清晰,思路完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我很喜欢。 可是上课的时候,拿着别人的设计和课件,即使在思路无比清晰的情况下,我的语言里总是少了一些底气和自信。 我无法流畅地推进流程,无法胸有成竹地反馈学生的反馈。只能蜻蜓点水般地上一节课。 那是什么感觉,我自己挺尴尬的,感觉课是课、我是我、学生是学生,明明应该是一个整体,却在一堂课分成了三个东西哈哈哈。 那一次我发誓,以后只借鉴不照抄,没有自己思路的课是没有灵魂的,还不如自习看电影落得轻松自在呢。 我的兄弟校心理老师也尝试过游戏那一课,结果还是上回了自己风格的课。 所以,我觉得每个老师一定一定不要丢了自己的风格,即使看到一些很棒的课,也要把这样的课附上你的灵魂,你才有信心和底气往下推! 信心和底气有多重要? 我只能说,超重要!!! 后台有一位刚当妈妈的人很喜欢我的创意,感觉自己跟不上年轻人的思路和变化。 但我一直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资源优势,这位妈妈拥有着刚成为一个妈妈的体验和感受,有很多丰富的人生体验。 如果可以善加觉察利用,也许未来能成为一个很温柔的妈妈型心理老师呢?为什么非要去创意无限呢?谁说心理课就必须创意无限呢? 刚需为王,创意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每个老师都是如此啊,比起追求创意追求新颖,我们也许可以静下心觉察自己的优势。去了解自己想要哪方面的成长,再去寻找相关资料。 我有一个信条: 学习可以野性,但不能盲目。 野性是一切资源为我所用, 而盲目是我的灵魂随波逐流。 写在后面 感谢部分老师的信任,不过此刻没有什么动力再细化自我介绍活动的细节,有点想去休息了。 我个人的建议是回到课堂中去感受你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然后捕捉学生最迫切的需求:是人际?是生活?是对过去的眷恋?还是对宿舍生活的抗拒?还是对老师的抗拒?还是生源本身就…… 再从主要问题入手去找活动找素材,去设计自己的规则,规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调整,一切为目标服务。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减少自责走出遗憾才有能量到达艺术。 |
|
来自: 昵称8308680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