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世界民谣之旅”的第八十三期。除了你现在看到的图文版,还有在喜马拉雅播出的电台版。上一期我们大概介绍了一下日本音乐,这期我选了三首不同地区的日本民谣介绍给大家。
在日本,民谣叫作“min'yō”,写出来就是汉字的“民谣”这两个字,但和我们不同,这两个字在日本特指本土的传统民谣,而西方民谣复兴以及之后受其影响产生的民谣歌曲统一叫作“fōku songu”,也就是英文folk song的音译。这样区分的好处在于没有人会混淆本土、传统和现代、外来这两种明显不同的音乐类型,自然也就不会像我们一样争论到底“民谣”是什么。但这也似乎规定了“民谣”就必须是全然传统的,而当代民谣无论是西方风格的本土化还是传统民谣的现代改编,都只能开除“民谣”户籍了。
我们先来看看传统民谣。在中国的大学音乐教材《外国民族音乐》中,把日本传统民谣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追分节”和“八木节”。追分节以歌曲《江差追分》为代表。这类歌曲没有明确的节奏,类似于长调的感觉,抒情为主,旋律悠长,演唱中会加入丰富的装饰音,多用尺八伴奏。《江差追分》是一首起源于江户时代中期(18世纪前后)的北海道民歌。这首歌发展到现在有了三个部分,分别是前歌、主歌和后歌。主歌部分已经完全确定了,包括每一句的情感表达,演唱每个字的大致长度,甚至装饰音的具体位置都有明确的规定,而前曲和后曲则是完全自由的,不同歌手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来烘托歌曲的气氛,唱什么旋律都是不一定的。这首歌的基调是悲伤的,歌词大致是说一个人将要告别家乡,乘船远行,前往冰天雪地的虾夷(北海道古称)。
《江差追分》里的“江差”是一个地名,位于北海道的西南角,曾经是北海道最繁荣的城镇。然而20世纪中期,曾经给江差带来滚滚财富的鲱鱼竟然陆续从北海道消失了,鲱鱼捕捞业遭受重创之后,人们只好寄希望于旅游业,这首本身非常悲伤的《江差追分》,却因为在日本的知名度很高,成为了当地的旅游宣传歌曲。不止于此,江差町还从1963年开始,每年举办“江差追分国际锦标赛”,既然是国际锦标赛,就是面对全世界的,而且分为“一般组”、“成熟组(70岁以上选手)”和“初中组(初三以下学生)”。我好奇看了一下历年的冠军名单,里面还真有明显不是日本人的名字。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比赛不比前歌和后歌,只唱主歌,也就是说完全不看歌手即兴发挥的能力,只看有标准的部分谁唱的好。
接下来说“八木节”。八木节和追分节正相反,它有明确的节拍,而且多是叙事类歌曲,伴奏乐器中多使用三味线以及多种打击乐器。八木节的代表歌曲是《八木调》,不过由于我不会日语,没法翻译叙事类的长歌词,所以改为介绍另一首歌——《秋田船方节》。从名字上我们就能猜到,这首歌大概是来自秋田县的一首船歌。秋田船歌有两种,一种是真正在船夫、水手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创作、演唱与传播的,这种就比较朴实、粗犷。另一种是把前者改编成更加精致、华丽的样子,主要在室内表演和欣赏。
像这种节奏感比较强的船歌,很容易想到它诞生的场景,大概是一些人在划船,随着划桨的节奏,一个人领唱然后众人合唱。我在电台版里播放的版本是室内版,因为有很好的乐器伴奏,而且合唱的都是女声。不过即便如此,你也能从中听出劳动号子的味道。最有趣的是,这首歌的节奏是拖拍节奏,和黑人劳动号子中演变出来的shuffle、swing节奏类似。我在民谣之旅中已经好多次提到黑人劳动号子了,有时候是说“领唱-合唱”、“呼唤-应和”的演唱模式,有时是说节奏。当然不可能是黑人劳动号子影响了全世界的劳动音乐,只能说人类在集体劳动中产生的节奏感是有共性的,音乐真的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接下来要介绍的这首歌,旋律一出来你就肯定会觉得非常熟悉。这首歌叫《武田的小森》也叫《竹田摇篮曲》,是一首来自京都附近的竹田村的民谣。摇篮曲也是传统民谣中的重要类型之一,这类歌曲并不是只有哄小孩睡觉这一种功能,而是可以融入非常丰富的情感表达。比如说,通过对孩子的期望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看法,或者把对孩子的爱和对神的爱统一,甚至反正孩子小听不懂,干脆表达自己的各种感情等等。这首《竹田摇篮曲》便是第三种,通过舒缓优美的旋律表达自己内心的悲伤。
从日本封建时代开始,竹田就是一个被驱逐和下放的“贱民”的聚居地,这里的人生活条件艰苦而且被城市人歧视,被要求世世代代都只能做“低贱”的工作。在战后,来自类似竹田这样地区的人们组成了部落解放同盟,与日本其他左翼政党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并在日本各地引起了冲突和斗争,被日本政府视作一支激进组织。而《竹田摇篮曲》便是他们的“盟歌”。20世纪70年代,日本当代民谣乐队“赤鸟”第一次用西方乐器改编了这首歌,使之再次大火。其实“赤鸟”从名字上看就很“红色”,加上这首歌又是“盟歌”,于是这个版本一度被封禁,直到90年代苏联解体才解禁。
贴上赤鸟版的歌词翻译:“已经厌倦守着孩子了,盂兰盆节之前,雪花已经轻轻飘落,孩子也在哭。盂兰盆节到了,但有什么高兴的,没有新衣服也没有腰带。孩子总是哭,守着他很辛苦,一背就是一天,自己也越来越瘦。真想尽快走出去,离开这个地方,那里似乎能看到父母的家呀。”可见歌曲表达出一种既穷困又辛劳,还要承受思乡之苦的复杂情感,是一首属于无产阶级女性的悲歌。还有就是,这首歌也是中文歌曲《祈祷》的原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