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新闻——在人体发现新的蛛网膜下池

 xyf4345 2023-08-05 发布于浙江
Image

在人体发现新的蛛网膜下池

近日,大连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团队新发现并命名了一个新的蛛网膜下池——枕寰池(occipito-atlantal cistern,OAC),发表于2023年7月Nature系列杂志《Scientific Reports》在线。

Ref: Li YF, Wei RX, Yang KQ, et al. A valuable subarachnoid space named the occipito-atlantal cistern. Sci Rep. 2023 Jul 26;13(1):12096. doi: 10.1038/s41598-023-38825-z.

https://www./articles/s41598-023-38825-z

Image

小脑幕下缘至枕骨大孔之间的蛛网膜下池被定义为枕大池,而位于颅颈交界区,枕骨大孔与枢椎上缘之间的蛛网膜下池仍被忽视。最近,大连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团队证实肌硬膜桥复合体(myodural bridge complex,MDBc)作用于这一区域调节脑脊液流动。因此,该团队提出“枕寰池”对此区域进行描述。通过大体解剖、P45断层塑化技术、MRI和3D可视化技术观察分析,该团队发现并定义位于枕骨大孔与枢椎上缘之间,延髓和颈髓上部背侧的蛛网膜下池为“枕寰池”(图1、2)。为之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Image

图1a.后颅窝、颈髓上段后视图。图1b.后颅窝及上颈段椎管正中矢状位P45断层塑化切片。枕寰池(OAC)位于延髓(MO)下部和颈髓(SC)上部的背侧,并逐渐缩小至枢椎(C2)水平。TOC:小脑扁桃体;OCCI:枕骨和枕骨大孔;C1:寰椎;AR:蛛网膜;SDM:硬脊膜;C3:第三颈椎。


Image

图2.颅颈交界区三维模型的前-侧上方视图,包括延髓、颈髓上部和硬膜囊。颅颈交界区的硬膜囊分为狭窄的前部(三角形)和宽阔的后部(星形)。后部宽阔的部分为枕寰池,呈半漏斗状。MO:延髓;SC:颈髓;DM:硬膜。

脑脊液循环属于人体“第三循环”,是由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进入脑室和蛛网膜下隙,最终通过静脉重吸收的过程。传统理论认为脑室脉络丛的分泌活动、心脏搏动和呼吸运动是影响脑脊液循环的重要因素。大连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团队多年来致力于脑脊液循环动力来源的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肌硬膜桥是脑脊液循环动力来源之一”的原创性理论。

枕寰池在结构上区别于枕大池,在功能上是肌硬膜桥作用的重要区域。枕下肌收缩通过肌硬膜桥传递到硬脊膜,引起上颈段硬膜囊形变,进而调控枕寰池内的脑脊液流动,并在脑脊液流动过程中发挥泵的作用。

此外,枕寰池的命名对临床颅颈交界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学基础。Chiari畸形1型的患者枕寰池狭窄,脑脊液流速异常增加,这可能是并发脊髓空洞的致病机制。作为连通颅腔和脊髓蛛网膜下腔的重要区域,测量枕寰池的形态及其上下口脑脊液的流动情况可能为Chiari畸形患者术后评估、随访提供参考。

结语
枕寰池是位于枕骨大孔与枢椎上缘之间,延髓和颈髓上部背侧的蛛网膜下池。它是脑脊液从枕大池扩散到上颈椎蛛网膜下腔的重要枢纽,在脑脊液流动过程中发挥泵的作用。此研究为颅颈交界区理论及临床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