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彬良:走近汤老先生

 妙趣横生 2023-08-06 发布于黑龙江

走近汤老先生

文/杨彬良

   我与汤金明老先生相识是在中国杏坛曾有民师一席位置的年代。那时国家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公民办教师并存的状况,出台了一道“关、转、招、辞、退”的五字方针政策。因我符合招的条件,为了安身立命,我挤进了永新师范。在永师先生成了我的受业夫子,我就成了他的大龄弟子。

   按规定民师生学制两年,实际上我们在永师也就待了年半的时间,另外半年美其名曰回乡见习,其实是为我们这些人减轻负担。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先生担任我们民师六班的班主任并教我们的文选与写作。我们这些特殊群体的学生曾经也做过多年的“孩子王”,只不过头上冠以被世人瞧不起的“民”字。除此,我们还身兼“儿子”、“儿媳”、“父母”的“头衔”。我们这些人有的做过校长;有的当过教务主任;有的还甚至从戎戍过边,所以在班务上也不要先生太多的劳心劳力,因为大家都是过来人。

   我和先生都是成年人,年龄上下相差不到十岁,只因他是先生,我是学生,因此常怀敬畏之心,行有所止。另外我们这些人都是家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哪个家里没有一亩三分地?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思想上都压力很大,负担很重,常是一心挂两头。本意都是为谋求一个饭碗来学校镀金的,在学习方面仅满足于六十分万岁,也不怎么走心,所以先生近在咫尺,也走得不近,更不用说交心,故对先生的家庭状况及他的内心世界知之甚微。在他亲临授课这段时间里,我只知道他这人风流儒雅,威仪凛然,知识面很广。他曾经是全国中师层面小有名气的校刋——《东华关》的编辑及指导老师。他曾为许多爱好文学的年轻学子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

  毕业这么多年来。我与先生也没有什么尺素来往。要说我渐渐了解他,也是毕业三十年的今天,因为文字之缘。我退休后,写了一些随笔之类的闲文,想结集成册。只因自己把握不够,想求助于先生为我的拙作把把关。这种想法在我的脑海里酝酿了很久。考虑到先生年事已高,不好叨扰。可转念一想,自己余生有限,时不我待,必须尽快了之。当下的事应当下完成,不要为突如其来的变故影响计划的完成而感到遗憾。惟其如此,只好辛苦先生了。

   当时我羁身在赣州女儿处,暂回不了家,想叫贱内帮我打包快递过去。像这种情况,本当亲临府上拜访才算不失礼数。出于无奈,情急之下我发了条微信,微微地试探了一下先生的口音,谁知先生当即欣然允诺。

   稿件我叫贱内五月五日寄过去了,第三天也就是五月八日先生知会我文稿已收到,并说当日无暇顾及,翌日开始拜读,如有错并帮我一一提出修改意见。收到先生的微信,我真有点大喜过望,只是“拜读”二字我怎能承受得起?!这不是要折我的寿?当即给先生回复微信,除十分感谢之外,还告知先生回忆录的第一、二章节就不浪费他老人家的精力,因这两个章节敏感性很强,恐怕收不进去。

   一星期后,时间是五月十五日,先生把文稿审阅完了,他随即给我发了一条千余言的微信,微信洋洋洒洒的对拙作通篇都是溢美之词,并未提出什么修改意见。当时我既感激又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感激的是先生这么大年纪,能在短时间内看完长达三十四五万字的文稿,还写了稿评。摸不着头脑的是先生答应帮我补苴罅漏,为何不见干货?我百思不得其解。因上次欠礼数,这次一定要亲临府上聆听教诲。

(左三为汤金明先生)

   这次拜望先生也是一波三折。第一次约好却遭遇他表兄仙逝,未果。第二次先生盛情地邀请我,并在微信里客气地打出“扫榻以迎”字样,谁知又碰到师母风寒感冒。可我对师母偶染微恙却是爱莫能助,只能遥致顺颂师母早日痊安!此次又未果,只好在家静候佳音。第三次好不容易促成了我的永新之行。

   六月十六日,我清早搭乘顺风车来到了莲花长途汽车站,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此时我正好赶上莲花开往永新的第二趟班车(六点四十分)开出站门。上午九点许到达永新长途汽车站。按照先生发的定位及交待,我又立即搭乘的士在东里开发区超市门前下车。一下车就远远地看见先生身穿短袖衬衣,站在街旁等候我的到来。

   多年不见,先生还是岁月不老,容光焕发。先生热情地在前面引路,我跟随他进入小区。只见小区一排排的民居整整齐齐,民居巷道很深,先生府上居巷中间。我一进门师母就在门口接待我,我与师母有整整三十年未谋面,乍见师母还是容颜不减当年。

   我和先生落坐后,师母忙端出一碟永新人最拿手的酱货——酱茄子,还有晒陈皮、葵花籽等。先生关心的询问了我的近况。我也在拉家常中了解到先生的令郎及令嫒都早已成家立业并事业有成。令嫒在厦门工作。令主器早已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在永新城厢小学的三尺讲台施展自己的才华。次令郎在杭州自主创业,主要经营建筑装修设计,也进入老板行列。外孙曾在英国留学,现已成为海归学子。如此难得的青年才俊已被小米上海集团挖去效力,现在该集团研发部工作。大孙女还在陕西师范大学深造。在不久的将来也将继承孔圣人的衣钵,孙延祖业,在教坛贡献自己的聪明与才智。看到先生如此幸福美满的家庭,我由衷的感到欣慰。

(汤金明先生和作家江子先生)

   一顿寒暄及相互了解之后,先生从书房里拿出我的文稿及他自己的阅读笔记逐章节讲给我听。先生还是通篇的褒奖。这大概是先生顾及我的颜面,怕打击我的积极性之故吧?!他指出不足的方面就是缺少写学习方面的东西。另外游记比写人的要逊色点,至于字词句没有什么修改的地方。

   先生讲完我的文稿,我看到茶几上有些报刋杂志,就随手拿起来翻阅。里面登了先生的诗作。

   先看先生的新诗《月亮爬上树梢》

作者第一小节的开头一句“今晚我真想乞巧”,乞巧是我国农历的七月初七日。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我国人民有的把这日定为情人节。作者在这里开宗明义点出我真想这一日。今天“我的思念穿越了蓝天在远方”,思念“你刺绣的玫瑰的芬香已在四溢”。作者陶醉了,他这种陶醉一直到月亮悄悄爬上了树梢,这时归巢的鸟儿还在骚动,风还在轻轻的摇。

   要说第一小节为动,那么第二小节写静。这一节开头“窗前蝉鸣已停了”,“月亮将我尘封的往事打开”。此时此刻作者的心也渐渐静下来。就在这平静下来之际打开了作者尘封的记忆。那靓丽的倩影将作者今夜寂寞如海,相思成灾。那徘徊着深深浅浅的脚印,这脚印成了青春徬徨的亮点。那亮点“盛满了眸子的柔情映照了年少”。这是充满了爱的目光,就是这柔情的眸子将作者心事扰乱。这一小节与上一小节动静相衬,高低搭配和谐错落有趣。

   第三小节大意是这样:不知有多少个今夕这样的月亮?作者用跳跃式的表现手法从玫瑰、白发、思念几个特定的词,表达了作者思念不断。这思念穿越了时空,很浪漫。浪漫得涂抹上了粉色的祝福,这祝福带着作者持久、纯洁、忠贞的爱,去祝愿他心心念念的心目中的女神百年好合!最后用“今夜静悄悄”结尾。这看是一句很平静的结尾语,虽写默默地思念,但我肤浅的认为这一句具有无形的震撼力。这心灵的震撼是无法比拟的,是永恒的。这首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是借景抒情的浓墨渲染。在结构方式上有首尾呼应,空间顺序明了,画面感也很强,突出表现在月亮爬上树梢时的此时此刻的相思之情。

   先生这首诗大多是写自己神交过的妙龄少女。诗中的少女可以认为是先生的初恋,也可以认为是先生的梦中情人,当然也可能是虚构。诗作的行间字里随处可见火热的相思及爱慕之情。看他的诗作不认识他的人以为是“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的情意绵绵的年轻人所作。有谁能想到这些精彩、缠绵、含蓄的诗句是出自一个文笔老到,妙笔生花,再过几载就进入耄耋之年的老翁之手。读他的诗作有种出神入化,酣畅淋漓的感觉。

   下面再看看先生的联。

   这些联是摘自先生村里立牌坊为旌表两先祖而撰。一是旌表益藩王教授汤公讳卓斋,二是旌表臬宪公汤讳清。

   联一:弱冠弄柔翰,县庠魁元,儒学文章,看辞藻异风十分气象;

   春风贡京师,堂邑桃李,凤阁杏坛,纪松柏磊落一脉清流。匾额为:亲藩师弼。

此联旌表汤公讳卓斋二十岁时去县童试,一举夺魁得第一名,文章十分了得;后春风得意在京师教授王公贵族子弟,弟子遍布,一生像松柏一样高洁,政治清明。
   联二:此是赣鄱阡陌,萤窗穷经,正茂猷风华,堪与兰省侪麟凤;

   恰掌湖广按察,秉公执法,更宽仁廉公,以振纲纪留公德。匾额为:臬宪第。

   此联旌表此公在赣鄱农村,借萤光苦读,后终学业有成高中进士,才华与谋略出众,官至三品大员,能与当时的中书省等核心官职齐名,是凤毛麟角的良才;视事后秉公执法,清廉公正,以此振朝纲且流芳百世。

   两联字字珠玑,对仗较工整,用典恰当。虽有些地方为了不影响联作意境,难免有些失律,这是情有可原的,但毕竟瑕不掩瑜,不失为佳作。

从以上的诗联真的感叹先生宝刀不老,功力深厚。

   先生不但文字了得,而且内心世界也是很丰富的。他本是一个理工男,可命运让他阴差阳错地教起了语文。他不但语文教得那么得心应手,从上面这些诗联来看,他在文学方面也造诣很深。我被他的才气所折服。联想到他的旧作《中秋,我真的想在夏阳》。有道是故土难离,乡情难断。身在异乡的作者,在中秋月明之时,在阖家团圆之际,作为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年人,他的拳拳游子之心溢于言表。

   且看他的“在东去花儿翎毛掉旷野的时候”,“在追逐禾河水飘移的竹筏”中,他常常会“拾起褪色的记忆”。他的这种记忆是多么的由衷、永恒。这些记忆常常能不经意地勾起心中最深的牵挂。诗作中描写那不再生豆荚的田埂;那用鹅卵石铺就的幽深巷道;那落满院子的新熟的花生;那晒谷场上偷食的麻雀;那日光下活蹦乱跳的小孩;那苦涩的青柚、油糍、芝麻饼……作者的记忆里深深地藏着很多很多故乡难忘的东西与割舍不了的情结。这一切把这位客居他乡的老人带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

   除此之外,还有那晒秋的棉花染白了夏阳;那青灯下剥毛豆的剪影;那朦朦胧胧少年的瞌睡;那悠长的报更声……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描写了夏阳的晒秋。以直觉、想象与情调相结合写出了庄稼人的艰辛,小孩嗜睡的习性。尤其是深夜那清脆的报更声,它敲醒了村的梦乡,这更声仿佛再现了朱子家训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院……”那是催人早起的梆子声。这个时节也好似庄稼人的报喜声。这梆声年复年,月复月,日复日不知为故乡报了多少平安,不知激励了多少年轻学子发奋向上,恒者必胜之信心!

   在那狗尾巴草的喧闹中,在那满月的美妙的初吻里,如今,已找不到已弄落的吻痕。这里道出了作者曾经在一个秋,农历十五、六那个日子里的狂热初吻,这个初吻早已消失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时光里,这如此甜蜜的初吻现再也找不回,也只能永远储存在作者的记忆里。

   作者虽离开家乡多年,可他还念念不忘家乡河边的乌臼;不忘乡亲们祈求文曲星高照的文昌阁;不忘军秉天资,义勇冠今昔的武圣关帝庙;不忘“出将入相”的土戏台。这些地方给他那天真烂漫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是啊,巴巴挤进了城里的车流,远去了村姑浣衣的笑声,还有高楼汇成的孤独。仅仅只有二十五里,这里写出了作者的无奈,写出了当今社会的城市病。虽然只有二十五里,在当今社会交通极其方便的情况下,对于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对于多年来未打理的老家,回家还是一种无奈、奢侈,不回家又伤感,于是乎只有无端的抱有望洋兴叹的伤楚。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间是二零一八年十月。回忆中的时间跨度起码有一个花甲,在那时出生的人也早已鬓染白霜。这些的曾经深深地烙印在作者内心深处,这些挥之不去,抹也抹不掉的记忆从未在作者心里缺失过。回不了的过去,于是作者最后饱蘸墨水,想把这多愁善感的思念,在鹅卵石上深情地写成诗,再让清风为游子捎去对夏阳的思念。

   作者这首诗体现了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我德薄才疏,以上这些诗联只有在面上发表我个人的认知,至于更深邃的意义我道不出来。

分享了先生的诗、联之后,先生也借机谈了他的过去。先生本一介布衣,幼年失恃,因海外关系曾两度辍学,一生历经坎坷,也锤炼了他坚韧、善良、正直的秉性。他自傲自己的才华,也曾睥睨天下。但因出身卑微,生活在社会底层,很自卑。后因一个偶然的机遇踏脚上岸做了民师。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杀出一条“血路”,一九七八年二月离家上大学,是恢复高考的首届大学生,那时已过而立之年。用先生的话说:“我本从阡陌中走来,刚洗净身上田野的泥浆。”几年后,带着泥土的芬芳毕业分配在永新师范,这才算有了稳定的工作。后转至吉安师范。先生在岗几十年一直是普普通通的教师,既未入党,也未行政。先生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曾获“江西省优秀教师”和“江西省优秀德育工作者”光荣称号。他在永新师范当了七届班主任,担任了二十年文学指导老师。如今他的学子不少出人头地,节假日也会有学生看望他。他真切的感到做老师的光荣和幸福!他认为这一辈子也值了。

   接着我们又聊了江子那获鲁迅文学奖的散文《回乡记》以及一些古典文学。先生博览群书,虽说我也浅尝了一点古今中外的书册,但与先生相比有天壤之别。我这些年购得一函《资治通鉴》、一函《山海经》,至今未开匣,只放在书架上作为摆设。

    后来,我们又从读书聊到了当年永新师范文学社的莲花籍社员:李水清、刘恒、黄小名、李水兰、肖祖滨、贺泉龙、郭晓灵……谈到这些文学社社员时,先生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从先生的闲谈中可以看出,先生和这些朝气蓬勃的学生在一起时,正如他在《永新师范回忆录》中的《扑面文风亦醉人——我与东华关文学社》撰文道:“在如诗如画的纯真境界中自己也年轻起来,活泼地对待风雨中的变幻。”“我自豪,桃李遍地成风景,扑面文风亦醉人。”谈到这些年轻的文学社社员时,先生更是春风满面,记忆犹新。难怪他这么多年来如此心态年轻,容颜不老,殊不知曾是文学滋润了他。相比之下,我没先生这副好心态,而我脑海里经常出现“谁知晚年还有多少春秋?余生金贵……”这种落叶悲秋之感。

   那天,我和先生既是师生,又亦师亦友,我们两位老人在客厅里神侃海聊。先生是性情中人,他古道热肠,谈锋甚健,我也无拘无束的和先生攀谈起来。这下可忙坏了治厨的师母。她清炖了自家的土鸡,烧了盘鮮鱼,还做了盘蛋皮包肉(这道菜有点像我家乡的“鹅颈”)等几大盘菜。因我不喝酒,先生也主随客便,两人以茶代酒,在席间推杯换盏共叙师生情谊。同时,我也借此良机,借花献佛衷心感谢先生夫妇的盛情款待!

    吃了中饭,坐了片刻,为了不打扰先生的午休,我便起身告辞。在告别师母之后,可先生说他没有午休的习惯,又说这里没有的士,你也不认路,他也正好借此完成今天的步行任务,执意要送我一段。我知道这是先生为了送我找的一种托词。我一再推辞请先生留步,可先生意已决,我也实在无奈。

   我们首先来到了东里大桥。这座桥虽然我在永师(现为永新二中)学习时站在校门口就可以看到,但真正走这座桥还是第一次。先生向我介绍了这一片的发展前景。过了大桥就是义山路。义山路左边是“任弼时中学”。当年我们在永师学习时,任弼时中学是完中。她的前身是“永新中学”。曾经辉煌的永新中学,在一九五十年代莲花学子在这里读高中,我的一位堂兄曾在这里高中毕业。眼前的任弼时中学由昔日的完中降格为初级中学。如今的永新中学建在城东郊,也就是东里大桥右边。现在的永新中学仍是风光依旧,办学成绩斐然。

    我和先生走过一段大街后来到“湘赣商品大世界”门前。先生继续介绍说:“这个商品大世界规模好大,单义山路一条街就有三座大门进去”。我一路走,一路看,果然有三个冠同样名字,建三个同样款式的大门。这个商品大世界不但规模庞大,而且名字也很大,竟冠上了“湘赣”二字。回顾昔日在永师学习时,礼拜天,我们有时结伴摆渡禾水河,上大菜园来到当年的农贸市场买菜加工的情景。那时的农贸市场没有这么大。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蓦然回首已是三十年过去了,我也由一个时日正中的壮汉变成了一个饱经风霜的小老头。在这三十年里,永新县城日新月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现在走进大街如观烟海,茫茫然不知所措,无法辨别其东西。

   再过一个大十字街就到永新长途汽车站了。这时先生已把我送出了两个多公里,在我的再三请回下,我与先生相互别过。如此估摸已是未时时分,太阳微微有点辣,先生得要走二十多分钟才能回府。看着先生这么大年纪把我送出这么远,望着先生远去的背影,顿使我由衷的感到,人世间除亲情、乡情、朋友情、战友情、同学情之外,还有一种永恒、美好的情意那就是浓浓的师生情。

   此次永新之行,完全颠覆了以往我对先生那粗浅的认知,我们看到的是先生表面威仪凛然,其实先生不但不会威仪凛然、恃才傲物,反而为人谦和、随和,以诚待人。





作者简介:
 杨彬良,笔名言正,退休教师,江西莲花。

                                                

欢迎在留言区内评论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