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心希望不要发生!

 听宫壹号 2023-08-06 发布于北京

意外事故和突发疾病,就像生活中的暴风雨,我们无法预知它会什么时候到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唯有掌握应对意外事故和突发疾病的知识,具备处理它的能力,才是上上之策。

后寄:真心希望不要发生

《徒手家医·家庭急救篇》成稿的时候,受“杜苏芮”台风影响,北京遭遇了罕见暴雨,百年一遇的洪灾,吞噬了一片又一片土地,给京津冀地区造成巨大灾难。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我在听宫壹号公众号的社群“道今康”中做了“五件事,五个人”的分享,旨在阐述面对危险和急救,我们应该有一个什么观念和态度,我们应该去做些什么?
下面把这次分享中有关五个人的故事整理出来,形成这本书的后寄,望能给出一些启迪。

急救容不得丝毫耽误

五个人中的第一个人是我的父亲,当时被马蜂刺了100多下,病情很严重。
当时我又不在身边,父亲因此在家里面耽误了一个晚上,没有及时去医院医治,差一点丢了性命。他固执的认为自己已经无法挽救。因为在那之前,我的二舅妈就是被马蜂刺死的。
直到第二天早上,家里人实在不想放弃强行把他拉到了医院。医生说:如果再晚去20分钟,根本就没有生还的可能。结果抢救了整整一周,父亲才脱离危险。
可见,之所以叫急救,当突发事情出现后,我们必须冷静思考,抓住一分一秒,不得有丝毫耽误。
整个抢救的过程是艰难的,也是极其痛苦的,在抢救期间,父亲每天要透析十到十二个小时。经过最大努力的抢救,并且丝毫不敢耽误和停止,直到危险消除。
所以,急救的第二个特征就是不到最后关头不放弃,也就是没有看到生命体征恢复,或者是没有看到生命体征完全消失,我们就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预防才是最好的急救

五个人当中的第二个人,本是一个乡村医生,据说医术很不错。成功救治很多人,可是不幸的是在注射疫苗时发生意外成为重症病人,尽管经抢救成功脱离危险,但依然成了终身透析的“病人”。
从他家人的口中得知,他虽然懂中医,但是平时不太注重饮食习惯,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从不忌口。这就让他患上了糖尿病,还比较严重。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次注射疫苗才发生如此严重的后果。
正如他的家人所讲,要是平时多注意点,哪至于到现在这个地步。
可见,预防才是最好的急救,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和观念,力争将可控的意外控制在可控的范围。

健康第一,健康责任人只能是自己

第三位是一位女性,大概不到三十岁,我跟她只有一面之交。直到现在,我记忆当中她的形象还非常清晰,她是一个很漂亮的女生。大约一米五八左右,清秀美丽,身材不胖不瘦,穿戴得体。我是在透析室的休息厅见到她的,她刚透析完,出透析室后就晕倒了。
后来听别人讲,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重点大学毕业,工作也非常体面,据说工资也不低。但是现在一周要透析三次,病痛在折磨着她的身体和意志,摧残着她的美丽。
在我写《徒手家医·家庭急救篇》的过程当中,有很多次浮现出这个女孩的身影,我在想,她是不是因为工作非常的卖力,是不是经常熬夜加班,是不是因为平时不注重自己的生活节奏,是不是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等等,最终这些因素导致她的疾病到了不可逆转的状态呢?
虽然这些想法没有去求证,但是如果平时不注重这些因素,那健康也一定会受到影响。
不论在何时,也不论何事,健康永远要放在第一位,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承担我们自己的健康,是我们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理解和担当是最正确的方式

第四位是两个人的故事,我们开始以为他们是夫妻。因为他们的关系比有的夫妻关系还好。那个女的因为糖尿病,视力严重下降,几乎快看不见了,也不得不透析来治疗。
她年龄不算大,应该不到50岁,身边经常有一个男士在照顾着,刚开始我们以为是她的爱人,因为她们的关系好到令人羡慕,打饭、洗衣、收拾呕吐物都是那位男士在做,从来没有见他有过怨言,甚至,女的生气发脾气,男的从来不还嘴,从来不黑脸。说实在的,大多数夫妻都做不到这样。
后来才知道,就在我们这个县城的周边有一个村庄,这个地方因为房租便宜,住了300多位透析患者。他们两个就是这里的“成员”,
这300多人,来自于全县各个乡镇,他们形成了一个小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边互相照顾,彼此关怀。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文化,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对生与死已经习以为常了。
正如那位男士所讲:她的病比我的病严重,生气是很正常的,病人嘛,谁都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说出来心里就舒服多了。
这些话很朴实,但确实是预防疾病非常精湛的语句。面对疾病,面对病人,理解和担当是最正确的方式,我们都应该正确对待疾病,坦然处理疾病。

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最后一个故事是一对母子的故事,病人是一位大约30岁左右的男士,据说是糖尿病导致双目失明了,每周透析三次。这一对母子没有出去租房,母子俩挤在医院过道里的一张病床上。
因为他的眼睛看不见,他的妈妈成了他的眼睛,我父亲在医院住了49天,他们在过道里也住了49天。父亲出院时,他们还在那里。
那些日子,我从来没有看到他脸上有过笑容,他妈妈也一样。妈妈很瘦,他们之间很少说话,也很少与其他人说话,男的除了上厕所外,就一直坐在床上。妈妈也坐在他旁边,唯独在吃饭的时候,妈妈会去食堂给他打饭过来,然后递到他手上。吃完后,再拿着他的碗去洗掉,他们的互动好象就这么多。可能他们已经习惯了,可能他们已经麻木了。这样的生活,或许我们不敢想象,但它是真的。
这个故事,是我最不愿意提起的一个故事,因为每每提起他们的时候,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真希望这样的事情永远不要发生,永远不要给每一位母亲带来如此痛苦。
所以,回到本书开篇,最好的急救是预防;最有效的急救是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120;最快的急救就是自己救自己。愿我们都学一些急救 护自己、家人、身边的他人一世平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